再現心記憶:小腳腿的生活藝術
文、圖/吳松翰(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2025-02-15
「藝術的創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賞,生活中也是如此。」——朱光潛(1932)
「小腳腿」由臺南市柳營區重溪里、篤農里及大農里部分範圍構成,是從清領時期即逐漸形成規模的聚落,歷經日治時期農業灌溉技術的進步、製糖業的興盛,民國六〇年代的工商政策下經濟高速發展,聚落繁盛的程度到達巔峰。而後隨著大量農村勞力人口的移出,現代都市又進一步造成推力,昔日街廓熱鬧的痕跡就漸漸被收拾到角落。小腳腿聚落有如臺灣大部分農村處境的縮影,當地缺乏適宜的就業機會,青壯年人口逐漸流失,高齡人口比例隨之增加,交互影響下在地經濟活動不張,並形成惡性循環,鄰近聚落住宅區的工業設施更是加劇流失狀況。
然而,位於小腳腿外圍的「重溪國小」試圖藉由課後照顧班的「社區營造課程」,重新建立當地孩童與社區的連結,同時關注當代農村社區面臨的問題。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以下簡稱:城實組)的學生藉著這個契機開始與小腳腿聚落建立關係。從113學年度開始,除了進入社區陪伴孩童用多元觀點認識家鄉外,也與耆老和居民學習在地知識、深入研究和參與生活。
在城實組「建築創作演習C(1)」課程中,於2024年12月7日至14日,辦理《時光轉運站》年度展演活動。本次展演分為兩個場域(柳營小腳腿、官田渡仔頭),其中小腳腿聚落的策展主題為《再現心記憶:小腳腿的生活藝術》,呈現課程的學習內容、田野調查的成果,與居民攜手以嶄新的視角再次參與和探索小腳腿,期待透過藝術性的創造與欣賞,重新定義生活環境;同時邀請文史工作者康鍩錫老師,從老屋的花磚與彩繪出發,在日常中遺落的光景中找到觀看的美,拾起在地的故事,一同描繪社區的意象。
▲《時光轉運站——再現心記憶:小腳腿的生活藝術》展覽開幕活動,工作人員與參與者大合照
小腳腿是哪隻腿?
小腳腿這引人注目的地名的由來眾說紛紜,當中筆者認為可信度較高的是相傳先民來臺跋山涉水,因小腿酸痛暫居於此故得名;第二個由來是「小家屯」之弱音誤稱;第三個由來是西拉雅族語小腳腿(Nounog)之意譯,其有雙溪匯合之處的意思。這獨一無二的地名,除了是小腳腿聚落的識別外,一聲「咱腳腿仔人」更是居民間親切的認同感。
早期開墾的先民逐水而生,掘土興建家屋,因此在聚落內形成多個陂塘,陂塘與龜重溪流域滋養了小腳腿。當中,位於聚落中央被當地居民稱為「大堀」的陂塘,由最早一批落地小腳腿的連氏宗族所開墾興建,香火代代興旺,連氏成為聚落中最大姓氏。以大堀為圓心,周圍的老屋舍都是家族從前的居所。在主要幹道上匯聚來自周圍其他聚落的交易,成為在當時被稱為夜市的鬧街,鬧街圓環的大樹也是居民童年的清晰回憶。從聚落的規模就能窺知當時小腳腿獨有的地方故事。
如今古厝原來的位置大部分已經站著現代樓房,隨著自來水的普及,大堀也被填平,聚落中心的圓環、市街樣貌也已改變,象徵氏族連結的宗祠被改建成社區活動中心。現代化推動的快速變遷下,許多記憶似乎正不可逆地被抹除乾淨。然而當城實組學生再深入探訪,發現覆著灰的時代印記依然保留在這些古厝中。
▲以「大堀」為中心,城實組學生邀請居民從1974年航照圖中標註自己的住所,進而共同體會時代遷易的時間性
▲陳惠民教授帶領城實組學生探察小腳腿聚落街屋現況
從「心」觀察社區
小腳腿聚落老房子上那些特別的巧思,若不是刻意停下腳步觀察,就會隨風而落在身後。古厝的牆面、門面和樑柱,甚至是屋脊,都能看見彩繪以及花磚作為家屋裝飾。過去的年代沒有名錶與豪車,地方仕紳為了突顯自己的財力或是功績,常常選擇將自宅的外觀充分地表現出富貴與高尚,讓他人認識到自己的社會地位。
「彩繪」與「花磚」則是在日治時期後期發展出的特殊文化。在繪畫方面,當時的語彙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還能見到許多具有現代性的象徵物,例如飛機、火車、香菸和茶具等在當時認為風尚高雅之物,是對於現代化的嚮往,而紙幣也是當時流行的彩繪主題,常常出現在外牆的門楣上,具有家庭富貴榮華的意義。
形形色色的花磚則顯示著家屋主人的個性與品味。花磚圖樣通常由花卉、瓜果與幾何圖案排列而成,同樣取其吉祥與品格的象徵意涵,每一塊花磚擁有獨到的見解進行排列組合,代表著主人對於家庭的寄望與祝福,也默默守護著古厝的記憶。
▲埋藏在磚瓦下的老屋花磚
▲城實組同學於古厝內部進行繪畫紀錄
社區的共創,生活的欣賞
以老屋的彩繪、花磚為起點,城實組學生在小腳腿聚落的中心位置,利用市場休市期間進行展演活動。同時,以重溪里照顧關懷據點執行長「楊翠蓮」女士為首的社區居民們也鼎力提供協助,吸引百餘位社區居民到場參與開幕活動。在展演開幕活動正式開始前,城實組學生尋找小腳腿社區的特色元素作為靈感,以此刻出數組不同圖樣的印章,透過蓋印、繪畫和剪黏等方式,帶領社區居民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創作花磚。
「我做的花磚怎麼那麼可愛!」一位開朗的阿嬤看到自己做出的成品忍不住驚呼,不斷地稱讚自己的創作,雙眼如少女般的閃爍著期待與熱忱。一位看起來不苟言笑的大哥猶豫了許久,在同學與其他居民的鼓舞下,抖著手緩緩為圖紙染上一筆黃色,正反翻看了數遍後,決定就這樣完成作品;或許是一時之間想要表達的情緒太多了,不如就留著空白吧!
本次展演利用展板作為展示與講解,以小腳腿聚落的歷史線索作為軸線貫穿,從大堀、連氏宗族到老屋的彩繪與花磚進行論述,並藉由西元1974年的航照圖與今日對照,帶著居民回望小腳腿的文化記憶。老屋的彩繪與花磚作為展演的重要元素,不僅是吉祥與期許的表層意義,在閱讀過程中,在地居民對於藏在塵裡的記憶產生了觸動,透過辨認圖面與照片,回憶家鄉的印象,再次深入與這片土地產生連結。
「我都不知道原來我們社區還有這些寶貝,老房子原來那麼美!」社區居民說道。
那些藏在街角的日常風景,常常與自身的距離太靠近,或是習以為常,容易被大腦下意識過濾和忽略。現代城市正塑造一種「異化的日常生活」,人們在城市中被迫適應功能化的空間,例如工作與居住區的劃分、城市的交通模式,使得日常生活變得機械化和單調,失去了觀察力與創造性,有如駕車疾駛而過那些巒山碧海的美麗風景。作為外來的參與者,城實組同學利用一個學期投入田野,除了訪談與查閱資料,更積極進入社區內的活動,如太鼓隊與土風舞班,在參與的過程中,對小腳腿聚落的樣貌逐漸清晰,也與居民建立良好的互動。透過老屋古厝素材的轉譯,我們將這些日常風景攤開、擦亮,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具體細節,理解社區樣貌與脈絡,感知環境與自身互動的美。
於是平凡的生活不僅是過渡的日常,亦是深刻的時間印記。這是一場常民藝術的集體回憶與互動,透過活動我們期待居民們能從中拾起生活的美好,並將其帶往充滿想像的未來。
▲城實組學生帶領社區居民進行花磚創作工作坊
▲居民為創作花磚賦予祝福
▲城實組同學參與太鼓隊練習並於開幕活動表演
▲城實組同學與居民進行田野訪談,圖中的居民利用彈藥箱搭成檯面使用
時光轉運站
轉運站,貨物或人員進入此地交集,再依各自的目的地搭上下一班列車。小腳腿聚落中心的圓環曾是象徵性的地標、休憩點,也曾是社區內重要的客運站點,圓環隨著聚落的興衰而展現出不同的樣貌,同時也成了《時光轉運站》的展演靈感。在《時光轉運站》中,每個人都是旅者,記憶則是旅途中的行囊,以「時間」與「記憶」作為核心,探索人在變動的時間中穿梭的痕跡,學生作為「轉運站」中運作的角色,透過深究、轉化和再輸出等方法,為被遺忘的痕跡重新賦予意義。我們捕捉那些乍現又稍縱即逝的日常情感與常民故事,把零散的記憶拼成一道記憶長河,在身體、時間、作品的關係中,在真實的日常生活找到美的體驗,慢慢欣賞、品味。
▲社區居民與輸出展品互動
▲重溪國小孩童參與花磚創作工作坊
▲《時光轉運站——再現心記憶:小腳腿的生活藝術》視覺海報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