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獄中一場雙向學習的編織課

文/黃品瑄(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大學生) 圖/李佳恩(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大學生) 活動辦理/藝術推廣處  2025-02-15

  手作,是透過雙手感受並體驗創造的過程,是紀錄手指肌肉運用的力度、製作當下的情緒,讓每一件作品都獨一無二,無法被完全複製。

  113學年度第一學期至矯正署臺南第二監獄辦理高教深耕計畫:藝務新貌-老舊偏鄉好藝術之創新與翻轉議題,「梭織入門」課程協助課程與教學的本校學生視角分享計畫經驗。

走入陌生領域的第一步

  本計畫邀請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學生協助課程與教學,其中一位學生本身專業並非纖維工藝,而是木雕與家具製作,透過此次機會學習新的材料與技法,與完全不同背景的人交流。

  進入矯正署臺南第二監獄,須經過層層檢查,包含攜帶物品的確認、身份驗證,課程當天由教誨師陪同通過一道又一道的大門。刻板印象中,監獄總讓人聯想到封閉、冰冷的環境。但映入眼簾的是一間明亮且寬敞的空間,教室氛圍與熟悉的藝術工作室十分相似。桌椅排列整齊,工具與材料擺放在指定的位置,不同領域的受刑人分別在寫書法、畫壓克力畫或製作花燈,進行著手頭上的工作。他們的眼神中帶著些許好奇,卻沒有想像中的冷漠或距離感。

編織,從不確定到自信

  考量監獄資源與規範限制,此次籌備「梭織入門」課程,讓受刑人學員能夠學習基本的編織技巧。編織是一項需要手部靈活度與邏輯思維的技術,手指的靈活運用與步驟的正確理解皆缺一不可。

  在課堂上,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學員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舉手提問,對於每個步驟都希望獲得確認。他們並非學習能力不足,而是對自己的操作缺乏信心。然而,一旦他們確定自己的理解是正確的,便能獨立完成進度,甚至主動協助身旁的同學。

  這種「不確定—確認—自信」的過程在課堂中不斷重複。鼓勵與肯定對這些學員來說非常重要,每當老師或助教說出「沒錯,就是這樣做!」時,他們的表情會明顯放鬆,動作也變得更加流暢。

  原本手法生疏的學員,常常繞錯方向或忘記交叉點的位置,但在多次嘗試後,他們逐漸掌握技巧,甚至可以直接說出正確的編織方式,展現出自信與成就感。

教學的挑戰與調整

  在此次的課程中,我們學到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即使教學內容事先規劃得再周全,仍然可能遇到預料之外的挑戰。

  原先設想,學員應該能夠順利理解編織的基本結構,但實際上,部分學員因為沒有接觸類似的手作活動,對於材料的操作與技巧感到困難。就像是有人問:「這個編織的方向為什麼要這樣?」「如果這一步錯了,要怎麼補救?」這些問題在課前準備時並未考慮到,因此教學過程中必須即時調整,以更簡單的方式說明,並提供更多實際示範。

  此外,每位學員的學習方式不同,有些人習慣透過視覺觀察學習,有些人則需要一步步的口頭指導。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不斷觀察每個人的狀況,互相提醒與配合,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對於理解較慢的,會讓他們重複操作基本動作,透過觸覺掌握材料的手感;對於進度較快的,則鼓勵他們嘗試更具挑戰性的變化編織方式。

▲預先準備的教學工具

超越技術,探索手作的價值

  這次的教學經驗,讓我們重新思考手作的意義。手作並不只是技術的傳授,更是一種內在價值的體現。

  對於學員來說,這堂課不只是學習一項技能,在編織的過程中學會專注與耐心,並透過雙手感受到創造的樂趣。而對協助課程的學生們而言,不僅是一次跨領域的教學挑戰,更是一場與不同生命經驗交流的旅程。

  透過這次經歷讓學生們更加確信,無論是木質工藝還是纖維工藝,手作的核心在於「人」——透過手的觸感,讓創造成為一種對話的方式。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機會,將這份經驗延伸到不同的場域,讓手作的價值被更多人看見。

  從這群學員的學習態度中獲得了啟發。感謝這次課程的所有參與者——不只是學員和獄警,還有學校提供機會。透過這次的經歷,學生們突破了自己的舒適圈,也學到了更多關於「教學」與「學習」的真正意義。

▲預計完成作品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