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藝大高教深耕計畫大亮點—
薪傳雅樂十三音有成.搭起學院派與雅樂系的文化橋樑
文、圖/賴錫中(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活動辦理/中國音樂學系、藝術推廣處 2025-02-15
十三音──是臺南孔廟特有的祭孔雅樂,與清朝流傳《闕里文廟樂章》並用於崇祀聖典的孔廟場域,其與臺灣各地孔廟受到內政部統一規範而採用明朝的《大成樂章》有所不同,具有實質傳承的文化美善脈絡。
回首臺南雅樂十三音自前清道光15年(西元1835年)間,從大陸閩浙一帶傳入臺南孔廟用作祭孔雅樂伊始,其歷經近200年的賡續傳承以迄今日,雖曾遭逢政權更迭或內部組織變異而有幾次斷續,幸始終能出現有志之士的襄助之舉,致使雅樂文化猶能昂揚奏響於大成殿堂。
▲本校國樂系師長帶領同學在臺南孔廟以成書院向孔子稟報薪傳雅樂十三音的行動計畫
▲本校國樂系師生參與臺南孔廟以成書院雅樂十三音演奏場景
筆者前於1989年進入臺南孔廟以成書院學習雅樂十三音,並於翌年完成臺灣第一本雅樂十三音的碩士論文。當時跟隨孔廟多位老藝師(樂生)唸譜奏樂、研讀前人遺留珍貴文獻資料,並再從臺南孔廟輾轉分赴臺灣各地,採集與收錄十三音在外流傳的樂譜及其演奏聲響,大膽嘗試串接臺灣雅樂系統的機體建構;緣此,從臺南孔廟移轉各地鸞堂善社與宮廟佛殿的儒教樂班之田調觀察,筆者亦於2000年完成一本近約百萬字的雅樂文化機體研究專著。
筆者觀察十三音這個歷經長久時間洗禮的雅樂文化,看到臺南孔廟文化基金會與以成書院合作推展十三音的傳承事工、也看到在南臺灣多個民間宗教樂社致力儒教聖樂的開班傳授,其參與奏樂的成員大多來自各行各業的夥伴,謙沖懷持的是對雅樂薪傳的使命與對國樂合奏的喜好,依循著民間力量而協力呵護雅樂十三音的傳承。
▲本校國樂系薪傳十三音全體師生在臺南孔廟以成書院前合影
▲本校國樂系於臺南孔廟明倫堂前演奏雅樂十三音場景
是的,民間人士擁有熱情和願意投入的心意,著實令人感到佩服與尊敬,而這對於擁有更專業的樂器演奏技藝、且就讀於座落在府城的臺南藝術大學的學生而言,倘能一起加入薪傳雅樂十三音則將是別具意義──其一,學院派的音樂教學向來抱持自身的流脈,對於民間音樂往往保持若干距離,因此如果可將二者統合,將可增進學生更形豐厚的文化底蘊,亦可加強民間音樂技藝的專業提升。其二,國樂學子往往熱衷於現代國樂的演繹展現,在學期間能夠接觸傳統音樂並進入實際場域演奏,切身感受雅樂聲響的文化彩度與溫潤洗禮,將有助於科班學生體悟傳統音樂的生命活力,同時也成為傳承雅樂十三音的新血輪。
本校中國音樂學系於2023至2024連續兩年執行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之主軸二:善盡社會責任的子計畫D-1:參與社會議題《古樂薪傳-臺南雅樂十三音傳承計畫》,在藝術推廣處的提案下,由筆者擔任計畫主持人,邀請臺南孔廟以成書院樂長、也是本校國樂系兼任助理教授杜潔明老師開班授課,由國樂系七年一貫制六年級同學擔任雅樂十三音的薪傳大使,學習曲譜唸唱、曲牌演奏與展演錄音,期間並真實持奏臺南孔廟用於祭孔大典的傳統樂器,整體無論是公開展演或錄音成效都表現優異,令人欣慰。
薪傳雅樂,是為了傳統文化的延脈努力.是為了聲音地景的持續迴響,期盼我們的努力,可以讓雅樂十三音繼續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成為燦奏不停的雅緻金韻、成為星閃不息的璀燦玉音。
▲雅樂十三音指導老師杜潔明教授擔任成果展演活動之導聆人
▲邀聘專業錄影師拍攝本校國樂系雅樂十三音演奏實況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