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廢墟與殘件中考掘歷史-台糖文物的保存與近用
文/藍天歆 圖/音像藝術媒體中心、藍天歆(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生) 活動辦理/音像藝術媒體中心 2025-03-15
「從拋棄、搶救、保存到運用-談台糖文化資產的困境與未來」座談會於南門電影書院舉行,在台糖公司服務臨近50年的孫世欽為本次的主講者,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媒體中心曾吉賢主任為主持人。
▲「從拋棄、搶救、保存到運用-談台糖文化資產的困境與未來」座談會進行狀況(音像藝術媒體中心提供)
曾老師剛回南藝大任教時,孫大哥帶了許多部內含台糖珍貴影像的錄影帶參加媒體中心舉辦的錄影帶修復工作坊,孫大哥也引薦台糖研究所將醋酸症膠卷提供給媒體中心修復,規格包含16mm及35mm,而後又陸續提供照片、底片、幻燈片等媒材由媒體中心協助數位化。
孫世欽於今年1月16日從台糖退休,本次座談會1月11日舉於他退休的前5天;包含南光中學時期的工場實習,孫大哥已於台糖服務50年了,期間他默默守護台糖文資,替臺灣留下許多文化資產。孫大哥並非文資人員,本業為台糖研究所的總務課管理師,他搶救了一部分《台糖通訊》的媒材檔案,也是中研院等各單位研究台糖的研究員們口耳相傳中最齊全的資料庫。
▲主持人曾吉賢主任與主講者孫世欽(藍天歆拍攝)
曾吉賢主任與孫世欽大哥兩人從小也都與台糖有所連結,一樣是望著台糖工場長大的。孫世欽自小跟著父親舉家搬至玉井派出所宿舍生活,宿舍對面即是台糖玉井糖廠設置的籃球場,從小望著台糖成長,並羨慕台糖完整的福利制度與機能:糖廠內的理髮院郵局、洗衣部、冰店、電影院、籃球網球場,甚至捐獻了玉井棒球場,一周三次會有接駁車接送糖廠內員工家人們往返玉井與臺南市區。台糖為24小時製糖,因此引進西方工業村概念,工廠即在宿舍區幾步之遙、民生需求與休閒娛樂一應具全,製糖效率因而能提升,集合住宅亦具有向心力。
福利如此完整的台糖亦有建教合作,孫大哥考上南光中學製糖科,來回學校學習與南靖、永康工場製糖實習,畢業後即進入月眉糖廠台糖就業。
▲現場參與者認真聆聽,專心筆記(藍天歆拍攝)
白色恐怖時期,月眉糖廠時任總經理沈鎮南與數名職員遭判案槍決,孫大哥回憶在民國66(1977)年進入此地工作的氛圍不如在南部實習期間的爽朗輕快,壓抑、陰沉,無形的恐懼壓力一直是在月眉糖廠工作時感受到的的氣氛。曾老師曾因研究需求,向孫大哥請教台糖研究所內沈鎮南資料,卻屈指可數;台糖工廠、鐵路在被美軍轟炸後,引領鐵道、糖業生產迅速重建,並安撫各處擔任廠長的外省人回到正軌的最大功臣沈鎮南,在這些事蹟的最後被寫上一句「配合共軍登陸使用」被判定為死刑,1951年於馬場町執行槍決。事件後,當時的員工在如此氣氛下必須有其應對措施,而將沈鎮南的資料、墨寶甚至照片撕毀並藏匿。
▲台糖年輕的文資人員參與,提出建議(藍天歆拍攝)
糖業文化、糖業發展過程與台灣事件發展和進程息息相關,各地都有台糖,各廠的發展與事件後對待處境也無一相同,文件、影像與檔案都值得被留下研究詮釋。
日治時期的株式會社,皆留有地方糖廠自身的資料,而非糖研所獨有所有資料;雖然留存下來,卻無依權責單位管理,導致檔案文件無法近用、只是堆積,時間到了也恐面臨燒除已拓增空間的命運。各糖廠的文件記錄了各糖廠的生命與歷史,雖然留下了機件,人的歷史卻是一把火得以燒掉。
▲座談會完美落幕(音像藝術媒體中心提供)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