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的總和:走入國小校園的「渡仔頭」在地知識

文、圖/賴昊群(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2025-03-15

  臺南市官田區渡拔國小的許坤鎮校長雙眼炯炯有神地說:「渡頭北極殿重建之後,神明的兵將要從哪裡來呢?」。他望著臺下四年級的孩子們,準備為大家介紹一項曾在渡仔頭舉行過的宗教文化儀式——「請水」。

  「請水」是南臺灣常見的宗教信仰儀式,廣義來說「請水」是指以各式容器(俗稱「水爐」),汲取溪、河、埤、湖、海、井及魚塭等水域的水,以達到某種特定目的(周宗楊,2019:11)。2017年「渡頭北極殿」所舉辦的「請水」則屬狹義的「請水招軍」儀式,也就是說當宮廟的五營兵將有折損、短缺的時候,廟方透過請水招募水兵、水將,以維護聚落信仰上的防禦體系及秩序。然而,這樣的在地文化,是怎麼走入國小校園的呢?必須從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以下簡稱:城實組)在2024年8月舉辦的展覽「影話渡頭事:用相片說咱社區的故事」說起。

▲《時光轉運站——佮水相做伴:與水相伴的渡仔頭生活記憶》展演開幕,全體工作人員在渡拔國小校慶園遊會大合照

一、從社區照片說起

  時間倒轉回「影話渡頭事」開幕當天(2024年8月11日),渡頭活動中心不時傳出歡樂的笑聲,居民們三兩成群地站在大圖輸出的社區老照片前,就像話家常般分享著照片裡的點滴回憶。而在人群之中,就屬胡育健大哥分享得最賣力。「我和你說!這事真的很神奇,那水牌當初打樁應該有打到一公尺深,但是我最後要去拔那個水牌的時候,像這樣稍微搖一下就拔就起來了。」胡大哥邊說,雙手一邊比畫著當時的動作。如此生動的描述,讓城實組的師生不得不注意到這張「請水招軍」的照片。原來除了每年的「五庄王繞境」之外,渡仔頭也辦過這樣的儀式呀!若能將這種在地知識保留在社區的小學,也許就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一粒家鄉種子,讓前人所奠定的文化積累不再只是過眼雲煙,這也促成了將「請水」編寫成課程教案的契機。

二、一群人才做得到的事

  讓在地文化知識走入校園,單憑城實組的師生是無法達成的,因此我們藉著教育部補助的「113年度藝術大學辦理特色領域計畫—藝與術」提出「文化資產教案工作坊」。這項工作坊是為渡拔國小教師所設計,在兩場的工作坊中,邀請專門研究請水的專家周宗楊老師,以及渡頭北極殿的委員胡育健大哥,各別分享請水所涉及的專業知識,以及渡頭北極殿的請水過程。讓教師們認識請水儀式的來龍去脈後,憑藉教師的教學專長與經驗,編寫適合國小生吸收的教案。至於城實組的師生除了籌劃與執行本次計畫外,也組成田野調查小組,帶著一系列由渡仔頭居民許明捷先生所拍攝的請水照片,拜訪渡頭北極殿管理委員會的胡正德主委,還有當年負責主持請水招軍儀式的紅頭法師。請教渡頭北極殿請水的原因、儀式細節與流程,並將詳細的訪談紀錄,整理成參考資料,供教師們編寫教案與備課時對照。

▲城實組的田野調查小組,拜訪2017年負責主持渡頭北極殿請水招軍儀式的紅頭法師,請教當年請水的原因、儀式細節與流程

三、走入教室的地方知識

  歷經9月至11月共三個月的共同合作,渡拔國小的教師團隊終於將教案《渡拔在地情.認識請水儀式》編寫完成!在渡拔國小許坤鎮校長的熱心建議下,本課程順利地融入渡拔國小校定課程——「渡拔在地情(五庄王公傳奇)」,讓孩子們在認識五庄王信仰的同時,間接了解請水儀式,使課程更具合理性與脈絡性。經由教案工作坊,周宗楊老師針對此份教案提出許多建議及補充,包括納入紅頭法師、五營旗等內容,讓請水脈絡和目的更清晰。此外,周老師也提供簡而意賅的圖解,從法師服裝、招軍旗幟、出發時間、地點與請回對象等面向,標示出渡頭北極殿請水的獨特之處。同時,附上請水儀式相關的影片,輔助授課教師能夠清楚地解說儀式流程。不過,如此豐富的補充建議要裝進短短四十分鐘的課堂實在有其為難之處,究竟最終的教案是如何取捨的呢?就讓我們回到公開觀課當天!

▲「文化資產教案工作坊(1):渡頭北極殿請水儀式」胡育健講師分享2017年渡頭北極殿請水的過程

▲「文化資產教案工作坊(2):淺談台南地區請水儀式」周宗楊講師分享請水儀式的相關知識,並針對教師初版教案進行討論與建議

  2024年11月19日下午第二節上課鈴聲還沒響,四年級的孩子們就井然有序地走進教室。此時,許校長早已在講台前招呼,準備為孩子們帶來精彩的課程。校長說自己也是渡仔頭人,因此這堂課由他授課再適合不過。待孩子們就定位,校長拿出一張臺灣各地的宗教文化地圖作為引導,帶領孩子們回想在臺灣有哪些宗教活動?接著,以今年五庄王繞境的影片,銜接渡拔國小四年級校本課程——「渡拔在地情(五庄王公傳奇)」,溫習這學期所學的渡仔頭在地宗教信仰——伽藍尊王(五庄王)。

  「渡頭北極殿重建之後,神明的兵將要從哪裡來呢?」許校長接著將主軸轉向本次重點——請水招軍儀式。透過先前工作坊中周老師所提供的影片為例,校長向小朋友講解請水的流程。同時,仔細地在儀式的每個環節停下來解說一般請水與渡頭北極殿作法上的差異。課堂結束前,孩子們透過平板認真回答校長所設計的題目,檢驗自己是不是已經了解請水知識!可想而知,四年級的小朋友也都相當有慧根,在短短的一堂課就掌握了請水的學習重點。期許將來,孩子們也能將這項曾在渡仔頭主持的儀式,分享給更多的人知道。

▲《渡拔在地情.認識請水儀式》教案試教暨公開觀課現場,渡拔國小許坤鎮校長正以文化活動地圖,引導學生思考臺灣的文化活動

四、教室之外,我們還可以......

  課程結束了,然後呢?南藝大建築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之所以廣納不同專長領域的同學,就是希望能在關注臺灣城鄉環境與人文議題時,創造多元的行動方案,當然得好好把握得來不易的社區老照片與珍貴的訪談資料。也許,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於是我們與許校長提議,要在渡拔國小校慶當天,結合城實組「建築創作演習C(1)」課程所辦理的《時光轉運站:佮水相做伴》年度展演活動,為孩子們獻上三份特別的禮物。

  校慶當天(2024年12月7日)風和日麗,渡拔國小的操場上三位城實組的同學,正你一言我一語地賣力演出。「聽廟裡的人說,今年渡頭北極殿會去臺南四草海邊請水,招募海中的水兵水將,補充五營的兵力。欸!阿胡你要不要一起去看啊!」這齣精心設計的《跟著渡頭北極殿去請水》不僅重現渡頭北極殿請水的經過,也將宗教儀式與水患議題巧妙結合,傳達宗教活動與地方生活的環環相扣。渡拔的孩子們也相當地捧場,不時回應兩位主角阿胡與小傑的互動。

  然而,欣賞短劇固然有趣,但小朋友會不會一回家就忘了剛學到的請水重點呢?為此我們特別與南藝大「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兩位同學合作,安排「請水儀式.絹印工作坊」。透過動手絹印,將請水儀式中的兩個重要環節「昭告作業」及「請水儀式」印製成具有收藏性的卡片,讓孩子們看到絹印圖像就能馬上回想起請水的重點。

▲《跟著渡頭北極殿去請水》短劇,城實組同學們正在渡拔國小司令臺前為孩子們賣力演出!

▲城實組與材創系同學合作的「請水儀式.絹印工作坊」絹印成果

  除了動態活動,我們在渡拔國小的圖書館安排了靜態展覽「佮水相做伴:與水相伴的渡仔頭生活記憶」,觀眾可以從「渡仔頭社區水文化照片展」看見渡仔頭在生活、生產與控制三個層面與水的密切關係;「渡頭北極殿請水儀式展」則整理2017年渡頭北極殿前往四草海邊請水的過程,梳理儀式的步驟與意義;當然也有與教師合作的《渡拔在地情.認識請水儀式》教案,讓來到現場的教師、家長與來賓更了解城實組與渡仔頭共同創造的成果。同時,搭配先前展出的「影話渡頭事:用照片講咱社區的故事」的展板,將渡拔國小圖書館打造成「渡仔頭社區博物館」。

▲「時光轉運站——佮水相做伴:與水相伴的渡仔頭生活記憶」展覽,於渡拔國小圖書館展出

五、來自善意與行動的總和

  如今社會環境樣貌多變,各式訊息轉瞬即逝,除了長久以來約定俗成的信仰風俗與社區共識外,要捉緊眾人的目光與力量已不再是容易的事。然而,此刻我們仍能選擇專注於自身志趣,在面對一個人物、一件事或一個地方,從知道到認識,再從認識到開創。而人際的鍵結與網絡,也就在這一朝一步中自然地聚合。聚合,代表著其不僅止於個人的一廂情願,更是本著各式價值體系的群體或個人,為了共同交疊的願景所釋出的善意,並在持續的行動與協商中,逐漸走在一起。就如同我們從未料想,一張社區的老照片,竟能結出如此豐盛的果實。

▲「文化資產教案工作坊(1):渡頭北極殿請水儀式」活動海報

▲「文化資產教案工作坊(2):淺談臺南地區請水儀式」活動海報

▲「時光轉運站——佮水相做伴:與水相伴的渡仔頭生活記憶」展演活動海報

參考資料

  1. 周宗揚(2019)。臺南請水儀式研究。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蔚藍文化。
  2. 鄭弘裕(2024年4月15日)。向民間信仰學習:南藝學生紀錄「五庄王」繞境。大崎通訊。http://epaper2.tnnua.edu.tw/6479
  3. 賴昊群(2024年10月15日)。影話渡頭事:用照片說咱社區的故事。大崎通訊。http://epaper2.tnnua.edu.tw/6875
  4. 教案成果《渡拔在地情.認識請水儀式》: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VrcooqlG1EXh_Ou43kfNwb_nJff-JBvF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