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銳徵件展》首獎頒獎典禮
文/鄭育(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圖/藝術推廣處 主辦單位/藝術推廣處 2025-04-15
2024年《新銳徵件展》首獎頒獎典禮於2025年2月27日圓滿舉行,恭喜本屆首獎得主——林宏恩!本次林宏恩個展《形X構》展期自2月22日至4月2日。
頒獎典禮於漢寶德紀念館一樓舉行,型式簡單而隆重。主持人首先歡迎各位貴賓遠道蒞臨,共同參與這場盛會,與會貴賓包括本校邱上嘉校長、藝術推廣處處長吳明靜、藝術推廣處推廣教育組暨藝術資源組組長潘昌雨、藝術推廣處紀念館組組長羅鴻文、2024年南創獎得主之一魏銘儀,以及來自設計與藝術領域的多位嘉賓也出席支持林宏恩。此外,淡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黃瑞茂、助理教授朱百鏡雖因另有要事不克前來,也對創作展現極大的鼓勵與支持。
當日邱上嘉校長親臨現場,親自頒發獎狀給林宏恩,並鼓勵年輕創作者持續探索藝術的可能性,為社會帶來更多創新的視野與思維。邱校長表示,漢寶德紀念館不但是一個紀念創校校長的場所,同時亦提供藝術家展出藝術才華的舞臺,不僅南藝的師生有機會來此展示作品,也歡迎全臺所有具理想的藝術家前來攻頂。
現場觀眾熱情參與,林宏恩身穿全黑服裝,從校長手中接過獎狀,展現出沉穩與自信。典禮結束後,他為展覽現場向來賓解說自己的作品。作品以精緻的幾何結構呈現,展現出建築與藝術的結合,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觀看並與藝術家交流。透過這次展覽,展示了個人的創作風格,也與觀眾建立了深刻的互動與對話。
漢寶德紀念館二樓《形X構》林宏恩個展,展覽內容深入探索形態與結構的關係,並回應當代建築技術與社會環境變遷的交互影響。他的創作不僅僅關注靜態的建築形式,更強調技術發展如何重新定義空間的感知與功能。透過數位建模、材料實驗與動態視覺技術,作品挑戰了傳統建築的侷限,讓建築設計不僅是物理構造,更是一種回應社會與文化變遷的知識體系。
展覽亦探討建築如何在資訊化與數位製造的時代,跨越靜態結構的框架,成為一種具有適應性與動態性的創作方式。從傳統的建築三要素「堅固、實用、美觀」,到現今強調靈活性與環境互動的當代建築思維,作品呈現出建築技術與創意的多層次對話。
觀展過程中,不少觀眾表示對於結合科技與建築語彙的表現感到驚喜。例如一件以參數化設計建構的模型,其結構在光影變化下展現出如同自然生成的節奏與律動,引起觀者對建築與自然關係的再思考。此外,展場內設有互動區,觀眾可以使用數位裝置旋轉模型或觀看模擬動畫,更加深入理解作品的內部邏輯與動態構造。
此次展覽不僅展示了藝術家對建築與設計的研究成果,也成功搭建起與觀眾之間的溝通橋樑,讓藝術不再遙不可及,而成為能夠被觸摸、被感知、被討論的真實經驗。
本屆《新銳徵件展》吸引了眾多優秀藝術創作者參與,經過評審團的專業評選,林宏恩憑藉其獨特的藝術視角與創作理念,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榮獲首獎。
林宏恩畢業於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他的創作靈感來自於日常觀察與生活經驗,並對地方文化、社會議題、設計理論及流行文化等領域保持高度關注。作品不僅展現了對空間與結構的深刻理解,更透過藝術語彙探討當代生活的多重面向,是極具潛力的新銳藝術家。
當天活動亦安排了一場以永續與感官經驗為核心的工作坊《廢盡新機-橙類精油萃取與擴香石製作》,由魏銘儀老師帶領參與者進行手作實作。透過簡易的精油萃取與擴香石製作流程,引導將生活廢棄物轉化為具美感與功能的作品,體現創作與日常、藝術與環境意識的結合,在展覽之外也能親身體驗藝術思維的延伸與實踐。
在活動中親自動手從橙皮中提取精油,過程中香氣四溢,是一場手作體驗,也是一場五感的藝術探索。活動最後,每位參與者都帶著自己製作的擴香石離開現場,作品不僅富有實用價值,更承載了當下的情感與對材料的理解。在體驗過程中展現出高度的專注與好奇,對於藝術結合生活的實踐方式留下深刻印象。有參與者表示,這樣的活動讓藝術不再只是觀看,更是一種能被觸摸與記憶的實際經驗。
藝推處處長吳明靜表示,漢寶德紀念館自成立以來,秉持紀念本校創校校長漢寶德先生的精神,不僅展示漢先生的文物以勉懷先賢,更積極推動藝術交流,提供藝術家展演的平臺,傳承並發展當代藝術文化。作為校內重要的藝術展示空間,紀念館持續邀請各領域的藝術家策劃展覽,透過公開徵件機制,鼓勵更多新銳創作者展露頭角。它不僅是一處承載歷史記憶的場域,更是一個激發當代創意與對話的舞臺,讓藝術與社會脈動緊密連結。
無論是頒獎典禮上的榮耀時刻,展場中作品所帶來的知覺衝擊,或是工作坊裡動手實作的參與感,都共同構成了一場豐富而多層次的藝術日。展覽透過視覺影像、模型製作、數位技術的融合,呈現一場關於建築未來可能性的思辨,期待觀眾在此空間中,體驗當代建築知識、技術與創造力的多維度交流,感受創作者所蘊含的思辨能量與跨領域對話的魅力,已吸引各界藝術與建築愛好者蒞臨參觀。
在展覽與活動的交織中,漢寶德紀念館再次展現其作為藝術孵育場域的重要角色,持續激發創作潛能、連結社群,為校園與社會搭起對話的橋樑,感受新銳藝術家的創作能量!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