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往返之路:研究生的地方合作經驗交流分享會
文、圖/鄭弘裕(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2025-04-15
「田野是生命經驗,是不斷自我辯證的過程,不是上了車、下了飛機、回到家就能輕易放下的。無論是一路丟丟撿撿的包袱,或是怎麼也放不開的臭毯子,都必須從自己內心去摸索,需要親自品嚐、咀嚼和消化。許多問題我們還沒找到答案,或許也沒有標準答案,這些就有待讀者與我們一起思索了。」——郭佩宜、王宏仁《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
我們該如何踏上田野之路?怎麼跟地方建立關係?然而,當行動告一個段落時,這段關係又該何去何從?尤其,身為「故事的收集者」的我們,總在思索這些深植於土地、由居民譜出的故事該如何傳遞給下一代的學子?……這些困擾我們多時的大哉問,促成了一場跨系所的交流會。期望在對話的過程中,找到指引未來的方向。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簡稱:城實組)、「2024年篤加影像夏令營團隊」(簡稱:篤加團隊)與「音像紀錄研究所學會」三個單位,於2025年3月25日(二)晚上在建築所館一樓的多功能展示室,共同舉辦《田野往返之路:研究生的地方合作經驗交流分享會》。活動當天共有三十多位師生參與,除了建築所與紀錄所,還有動美所、史評所、材創系、藝史系和校外人士。此外,兩組同學在活動會場也有師生佈置小型展覽,陳列教案、教具、影像地圖和絹版印刷等展品,以及播放篤加國小學生拍攝的紀錄片,讓與會者能夠深入認識兩組同學在田野中的各種實踐。
▲《田野往返之路:研究生的地方合作經驗交流分享會》活動合照
展開對話:分享會的籌辦歷程
去年底,紀錄所的林宇庭同學跟城實組聯繫,希望共同舉辦一場分享會。因為她發現城實組與篤加團隊不約而同地在國小從事教育活動,都是非正規的「教學者」,致力於轉譯地方知識並融入課程。加上她希望在營隊活動結束後,留下更多反思跟紀錄,但又要避免在既有的網絡中自說自話,所以開始規劃這場交流會,期許可以互相啟發與比較。
首先,於今年的一月初,在建築所召開會議,由兩組同學簡述各自的成果,既是相互了解,也是摸索討論焦點的機會。再者,於二月中(開學前一周),確認彼此的簡報內容,還有分工、場地、宣傳和經費等活動細節。最後,於活動前一天,由擔任主持人的張碩尹同學跟大家確認座談會的進行方式,以及提出相關問題,讓講者事先準備。在過程中,同學們透過LINE群組密切地討論活動內容,並決定以「研究生的地方合作經驗」作為切入點。一方面,創造兩組同學整理田野經驗的契機;另一方面,透過在公開場合中分享經驗,激發更多想法與討論。一如宇庭所言:「(這是)一場思考與行動的大亂鬥!」藉此,我們試圖探索學生與地方(社區)合作的更多可能。
▲篤加團隊與城實組在建築所202工作室討論分享會的內容。
篤加歇熱(註1):「影像教育」的嘗試與實踐
篤加團隊由紀錄所的林宇庭和李昕柔同學擔任講者,說明他們與「篤加國小」的合作歷程。該團隊主要由紀錄所的同學組成,也有幾位史評所、動美所等系所的同學參與,其共通點是對影像教育充滿興趣。他們並非因為有計畫或經費才投入,而是完全自立自發。至今,篤加團隊已經舉辦兩屆影像夏令營,分別在2023年和2024年的暑假,招募中高年級的國小生。創始成員一方面希望發展影像教育,另一方面關注光電開發,特別是七股因過度設置光電而導致農地和魚塭的破碎化(詳見紀錄所黃宇振同學的系列報導)。
▲紀錄所的李昕柔和林宇庭庭學介紹篤加團隊的心路歷程。
位於臺南市七股區的篤加社區,是一個邱姓的單姓村,而且土地多為祭祀公業所有,使得聚落型態相當完整。篤加社區曾經以烏魚和白蝦等養殖漁業作為主要產業,目前面臨人口外移和老化等嚴峻問題。位於聚落外緣的篤加國小,不僅跟社區的關係緊密,並且積極發展特色課程。
「影像培力」是篤加團隊從事教育的核心概念,蘊含賦權/增能(empowerment)的意義,試圖教導學生用簡單的工具拍攝影像,敘說自己的觀點跟故事。篤加團隊致力於製作「地方為主體的社區/社群影像」,期望培力居民藉由影像說出自身的處境與需求。同時,因為許多成員有教學經驗(如國小、社區影像課程等),所以逐漸確立影像教育的目標,並且透過參與《為臺灣而教TFT》計畫而在篤加國小服務的老師推薦,開始接觸這個田野。但是,起初並沒有任何資源挹注,所以團隊成員自掏腰包(每人一千元)籌措啟動基金。經過不斷的調整,才讓影像夏令營得以成形。
▲兩屆影像夏令營的規劃與執行期程
▲兩屆影像夏令營的人物關係圖
為了讓小朋友積極投入課程,篤加團隊在營隊中發明了一套世界觀。如同成員書寫的對聯:「酷暑炎夏篤加歇熱.𨑨迌(註2)星人有事相託」,他們創造一種名為「𨑨迌星人」的生物,任務是要收集「記憶寶石」一種記憶故事與儲存記憶的隨身碟。學生的工作是幫助𨑨迌星人記錄篤加社區,讓他們可以順利完成使命。在這個世界觀之下,篤加團隊展開了營隊,以下分別介紹兩屆的主題與課程內容:
第一屆營隊以《在地知識與影像陪力》為題,第一天帶領學生製作「校園影像地圖」,認識校園中的人物與環境;第二天說明地圖的概念與用途,並且進入社區踏查;第三天融入媒體識讀,討論相關時事;第四天製作「社區影像地圖」,創造學生與社區長輩交流地方知識的場合。
第二屆營隊以《會拍更會看!媒體識讀新手村》為題,著重培養媒體識讀。篤加團隊認為學生能透過體驗製作影片,增加辨識影像真偽的知能。第一天設計與篤加社區相關的題目,讓學生分辨訊息的正確性;第二天透過田野調查SOP,使學生清楚採訪時的工作項目;第三天訓練學生用影像說故事的能力,比對文字與影像以產出腳本;第四、五天執行拍攝與剪輯:最後,在第六天進行成果發表。
▲2024年影像夏令營(「會拍更會看!媒體試圖新手村」)的課程表
▲篤加團隊展出教具、故事架構表格、旗幟、地圖和獎狀等物件,呈現小朋友的創意與活力
▲篤加團隊播放小學生在營隊中拍攝與剪輯的影片成
經過這些教學經驗,篤加團隊彙整幾項他們所遭遇的困難。對內的部分,他們發現隊輔跟老師都缺乏教學培訓,而且課程設計仍在草創階段、尚未進行模組化,所以必須不斷及時調整;加上人力嚴重短缺,使得工作落在少數人身上。對外的部分,有經費不夠的困境,以及跟地方人士溝通不足的情況,需要仔細評估各方的需求。
今年,篤加團隊會繼續辦理第三屆營隊,將以《篤加行動照相館:老照片時光機》為題,並且聚焦在「紀錄片的行動陪力」。帶領學生進入社區收集老照片,將篤加社區的歷史與當代社會串聯。同時,他們獲得紀錄所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補助(重返與扎根:南瀛地區影像行動計畫),可望降低成員的經濟負擔。因此,篤加團隊創建了「田野往返之友」LINE群組(見下方連結),藉此公布最新消息與動態,也將辦理影像讀書會跟放映會,邀請對影像陪力、影像教育有興趣的夥伴一同加入!
往返渡仔頭的思與行:從「老照片」到「文化資產教案」
城實組由賴昊群同學擔任講者,介紹他們跟臺南市官田區「渡拔里」、「渡頭北極殿」和「渡拔國小」的夥伴關係,以及2024年的社區營造成果。渡仔頭聚落距離南藝大約十分鐘車程,師生沿著市道171,往麻豆方向行駛,在抵達拔林車站之前的觀月橋下,即可抵達這個聚落。渡仔頭聚落不僅三面環溪(官田溪、渡頭溪跟曾文溪),而且傳承數百年的五庄王信仰,使得居民相當凝聚。
▲建築所的賴昊群同學說明城實組與渡頭社區、渡拔國小合作的脈絡
2023年底,城實組受渡仔頭社區居民——胡育健大哥的邀請,前往胡家討論合作的可能,並且希望協助渡頭北極殿記錄五庄王繞境。所以城實組與紀錄所、材創系的幾位同學,成立跨系所的影像紀錄小隊,不只密集參與廟方的會議,還有進行場勘、討論分工等前置作業。雖然這段經歷對缺乏影像知識的城實組來說相當辛苦,但是透過拍攝紀錄片的契機,他們不斷在社區中「露臉」,有助於跟居民建立關係,成為後續行動的有利因子。
接著,城實組在2024年3月至8月,以《影話渡頭事:用照片說咱社區的故事》為題,執行教育部美感教育計劃。期望透過社區的「老照片」,促進居民討論地方的大小事。但是,因為聚落容易淹水,導致大多老照片已經損毀且丟棄。因此,城實組採用土法煉鋼的方式,一方面在社區中四處探詢,另一方面前往位於隆田的照相館、中藥房和區公所詢問,並且拜會渡拔國小的許坤鎮校長,才漸漸找到許明捷、許朝欽等擁有大量相片的居民。同時,城實組邀請紀錄所的曾吉賢老師開設兩場「社區影像工作坊」,說明影像保存的重要性,以及教導數位化的方式。最後,同學們帶著這些照片去訪問居民,再將照片的詮釋內容製作成展板,進而在活動中心展開為期一周的展覽,引發居民的熱烈關注與討論。
在2024年下半,城實組以上半年收穫的資料為基礎,執行教育部補助藝術大學辦理特色領域計畫,跟渡拔國小合作以「2017年渡頭北極殿請水儀式」為題的「文化資產教案工作坊」。其中,城實組扮演組織者的角色,一來前往渡頭北極殿詢問主委和紅頭法師關於請水儀式的細節,二來與國小校長、主任和老師討論教案,並且邀請廟方委員、精通請水文化的作者共同研討教學方向。經過一連串的努力,許校長親身投入試教工作,讓四年級的學生充分了解請水儀式。城實組更參與了校慶園遊會,除了展出教案和簡報,也製作一齣五分鐘的短劇《跟著渡頭北極殿去請水》;甚至與材創系同學合作,設計絹板印刷,嘗試讓地方知識變得更生動。在計畫結束前,城實組進一步在渡拔國小圖書館展出上述成果,打造一座屬於渡仔頭的「社區博物館」。
▲城實組展出教案、展板、短劇道具和絹版印刷等物件,帶領與會者重返教學現場
▲城實組在渡拔國小圖書館展出老照片、請水教案、水文化展板等物件,試圖打造一座渡仔頭社區博物館
「(我們在社區)不只是執行計畫,更重要的是參與居民的『日常生活』!」昊群說道,可見渡仔頭既是城實組「學習的場所」,更是「生活的場所」。他們常會順著不同季節,跟著居民去採菱角、挖地瓜和包芒果套袋,也會跟居民一同製作節慶食物(如冬至的菜粿、端午節的肉粽等)。此外,城實組將社區當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藉由光顧各個店家,像是吃早餐、買雜貨和剪頭髮等行為,讓同學與居民的關係日漸緊密。
▲渡仔頭社區是城實組同學的學習場域,常常跟著居民採收農作物跟製作節慶食物
▲城實組同學梳理出進入田野的路徑
關於跟渡仔頭社區的下一步,城實組坦言因為課程場域的異動,目前碩一同學已將田野基地轉至臺南市柳營區的小腳腿社區。所以預計將階段性的成果進行彙整,希望為社區提供一些貢獻。但是,組內同學仍然保持開放的態度,有的人希望維持人際關係,也有的人打算以此做為論文的研究場域。無論如何,渡仔頭的經驗都對同學們產生了深刻的啟發。
反思田野經驗:篤加團隊&城實組 座談會
主持人張碩尹同學發現兩組進入田野的方式非常不同,篤加團隊是先從事教育活動,進而與地方連結;城實組則是先跟地方建立關係,再慢慢地接近教育。但是,兩組在演講中呈現的內容,以美好的結果為主,但是過程中一定會有無力和窒礙難行的部分,所以碩尹詢問兩組同學:「在田野中面臨哪些困難?」
篤加團隊發現他們對課程的想像跟國小有所落差,尤其是行政相關事宜,需要耗費較多時間來溝通跟處理。另外,對於團隊成員來說,自發地辦理營隊也造成不少的負擔,就像宇庭說道:「我的快樂跟初衷都快不見了!」還有昕柔說道:「我們結束的時候都在哭!」所以他們反思必須找到營隊對於自己的價值跟意義,否則容易讓壓力成為阻礙。
城實組發現跟國小合作時,不能一股腦地抱持理想、往前直衝,而是需要了解老師們的需求,適時配合相關的KPI,讓雙方都有收穫。因此,確認地方的想法與期待,是經營田野的重點,若不小心就可能變成衝突的來源。此外,由於城實組的同學來自各種系所跟生活背景,當要進入農村從事社區營造跟田野調查時,常常面臨思考方式的落差,或是因為缺少實務經驗而不知所措,需要時間適應跟調整。
通過這場分享會,兩組同學充分認識彼此的異同,更在心理上得到一些釋懷與解答,提供往前邁進的動力。同時,分享會現場也創造跨系所師生互動的機會,彼此暢談在不同田野現場遭遇的人事物。未來,不管是建築所城實組,還是紀錄所與篤加團隊,都會持續耕耘「南瀛地區」,關注這片饒富人情的嘉南平原與淺山地帶,也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城實組和紀錄所的同學輪流回應由主持人和與會者提出的問題
▲南藝大紀錄所的曾吉賢老師分享學生時期拍攝《官田影像誌》時,遭遇的各種困難與質疑
▲本次分享會創造不同系所同學交流與互動的機會
▲《田野往返之路:研究生的地方合作經驗交流分享會》活動海報
註1 歇熱:臺語,意指放暑假。
註2 𨑨迌:臺語,意指遊玩。
分享會簡報/影片/延伸閱讀
- 田野往返之友.LINE群組|https://line.me/ti/g/jLU_x-Jq5N
- 田野往返之路.活動影片|https://youtu.be/ZQ1FuAh_mK0
- 2024篤加國小影像夏令營.成果影片|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VM9YHF5SNxWDMDxwYSkmDDw2EGkFE9cJ&si=3uFUTtlI4PTQCtIm
- 渡仔頭ê雜貨人生.紀錄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EDptTPh3o
- 林宇庭、黃宇振、黃柏淯、張碩尹、李博霖(2023年11月15日)。在地方嘗試影像教育——記篤加國小影像夏令營。大崎通訊。http://epaper2.tnnua.edu.tw/6051
- 鄭弘裕(2024年4月15日)。向民間信仰學習:南藝學生紀錄「五庄王」繞境。大崎通訊。http://epaper2.tnnua.edu.tw/6479
- 張皓為(2024年5月15日)。臺南官田渡頭社區的101—「春子の冰店」。大崎通訊。http://epaper2.tnnua.edu.tw/6502
- 賴昊群(2024年10月15日)。影話渡頭事:用照片說咱社區的故事。大崎通訊。http://epaper2.tnnua.edu.tw/6875
- 賴昊群(2025年3月15日)。行動的總和:走入國小校園的「渡仔頭」在地知識。大崎通訊。http://epaper2.tnnua.edu.tw/7288
參考資料
- 郭佩宜、王宏仁(2019)。導論:非關田野,非關技藝。載於郭佩宜、王宏仁(主編),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頁13-36)。新北市:左岸文化。
- 黃宇振(2022年7月12日)。種電?綠電?。PeoPo公民新聞。https://www.peopo.org/news/592076
- 黃宇振(2022年10月31日)。七股漁鄉的哀鳴。PeoPo公民新聞。https://www.peopo.org/news/606509
- 黃宇振(2022年11月6日)。七股漁鄉的吶喊。PeoPo公民新聞。https://www.peopo.org/news/607526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