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南藝動畫下午茶—配樂與動畫的激盪
文/盧沛岑 圖/林億茹、林建志、彭郁雯(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生) 2025-05-15
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所(以下簡稱動美所)參與美感教育計畫,於2025年4月19日,在臺南南門書院舉辦「南藝動畫下午茶-配樂創作+動畫藝術創作前期交流會」,活動由林巧芳老師發起策劃,旨在促進動畫創作者與配樂專業之間的交流與理解,希望同學們能在創作初期便建立聲音與影像整合的敏銳度,也讓更多民眾透過不同形式的活動,貼近動畫與美感教育的內涵。
活動當日由林巧芳老師開場,介紹交流會的主題與流程,並分享動美所在推動美感教育中,持續強調「跨領域合作」、「音畫互動」的重要性。活動分為上、下半場,結合了專業配樂經驗分享與動美所同學們的創作交流,此次交流會也首度以「動畫前期製作分享」為主軸,與以往挑選學長姐畢業製作成品公播的形式不同,讓大眾有機會深入了解動畫作品在完成之前,背後經歷的構思與打磨過程,帶來一場豐富的藝術激盪。
上半場邀請到有序音樂的配樂家吳沛綾老師分享專業經驗。沛綾老師曾製作動畫《水中的女孩》的配樂,榮獲Bang Awards國際動畫影展最佳原創音樂,也曾以電影《美國女孩》入圍第二十四屆臺北電影獎最佳配樂。當天,沛綾老師以聲音分類為起點,搭配《水中的女孩》的範例,循序漸進地拆解配樂家在構思動畫配樂時思考的步驟與層面。
▲配樂家吳沛綾老師講述配樂的思考模式(林億茹拍攝)
在簡要區分「音樂」與「聲音」之後,沛綾老師透過三部性質迥異的動畫作品,帶領大家思考「配樂能帶來什麼」。首先以經典米老鼠式角色動畫示範管弦樂器的對點技巧;接著介紹《靈魂急轉彎》中隨畫面轉變而切換的音樂處理;最後分享藝術動畫《水中的女孩》,展現如何透過音樂性音效營造時間與情緒的流動感。這些實例不僅展現了不同動畫風格對配樂的需求,也客觀分析了適配性與創作策略。
此外,沛綾老師亦分享了豐富的業界經驗,以相同樂器和音色製作出不同版本的配樂,與影像結合後如何帶出不同的敘事角度與情感重心。她強調,在動畫創作與配樂合作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思考整體畫面與聲音的搭配,明確意識到「視覺上」與「聲音上」各自想要達成的目標,才能發揮動畫與配樂的最大合力。
▲觀眾與吳沛綾老師進行問答互動(林億茹拍攝)
下半場則由動美所碩一聯合製作及碩二獨立製作的同學們,分享各自動畫創作前期的構思與製作歷程。共有六組同學輪流登臺報告,每組主題各具特色,有的源自個人生命經驗,有的關注社會議題,皆體現出同學們對生活的細膩觀察與深刻感受,並以動畫語言誠實表達自我。分享內容涵蓋前期構想、分鏡設計、動態腳本發展等製作流程,亦不避諱地提及製作中遇到的瓶頸,例如鏡頭修改與無法使用的畫面等,呈現創作過程中真實而生動的一面。
▲穆宜慧同學和觀眾分享聯合製作《招弟的老厝》的製作前期歷程與心得(林建志拍攝)
▲林建志同學與觀眾分享獨立製作《回望》的製作前期內容與設定(林億茹拍攝)
本次活動吸引了來自不同領域的觀眾參與,現場交流熱烈。特別的是,來自高雄實踐大學的方信凱老師與電腦動畫系的學生們也專程到場,並與動美所的同學們展開熱情互動。交流中,大家不僅分享了各自的創作歷程與靈感來源,也談到在創作過程中經常遇到的迷惘與掙扎。方信凱老師感性地鼓勵同學們,雖然動畫創作之路艱辛,但相信每一份努力都會在作品完成時開花結果。
▲來賓方信凱導演給予了同學們創作上的勉勵(林建志拍攝)
在總結分享中,沛綾老師也針對同學們的動畫提案,提供了寶貴的配樂建議與溝通技巧,鼓勵同學們在日後的創作中更有信心地進行聲音設計與團隊協作。活動結束後,林巧芳老師與現場觀眾、同學們仍在會場外持續交流,彼此分享今日的收穫與創作心得,現場氣氛溫暖而熱絡。
本次「南藝動畫下午茶」活動,不僅促進了動畫與配樂領域的深入對話,也讓動美所的同學們在創作初期就有機會面對專業建議與跨校交流。這場以藝術為媒介、以真誠為核心的午後聚會,成為南藝動美所春季裡一場難忘的藝術饗宴,為未來更多元的創作合作奠定了美好的基礎。
▲創作者交流會大合照(彭郁雯拍攝)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