埤塘記憶:小腳腿的生活地景

文、圖/江瑞心(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2025-05-15

  「水圳在變遷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空間孕育種種的事件與脈絡,而水圳的『流動性』與『邊界性』帶來的並非只有水,也包括生活路徑的流動、生活區域的動態。」——(陳宏宇,2007;引自鍾依倫、周融駿,2020:89)

  聚落基本上多為依水而居,生活種種都圍繞在水周圍,大家因水而相聚、認識以及共同生活。有趣的是,以前人們要形容自己住的地方以及別人家裡的位置時,基本上都是使用周邊容易理解的地標,或是在社區內大家熟悉的小名/綽號來稱呼,比起現在講什麼路幾號還要準確。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以下簡稱:城實組)113學年度第二學期「建築創作演習C(2)」課程選定「臺南市柳營區小腳腿社區」(以下簡稱:小腳腿)作為研究場域。進入社區的初期,許多耆老和居民第一件提到的事物一定是村內的大埤塘,大家的生活都圍繞在埤塘周邊。雖然目前已經看不見埤塘的痕跡,但講起這件事,居民們依然引以為傲。因此,我們想透過文字拾回耆老們這些散落在社區各個角落的記憶碎片,將它們重新拼湊起來,讓更多人了解小腳腿曾經的繁華與生機。

你住在哪裡?我住在大窟坑

  最早紀錄能查到明鄭時期軍隊來到重溪里周邊至五軍營駐紮,而小腳腿真正有人定居的紀錄是在1675年「連鵬」來臺,根據小腳腿地名由來有幾種說法,依照地形、形狀和音譯來區分。社區內較多人講得版本是連鵬帶著家眷來臺開墾,走累了決定停下來休息,看一看發現此地還不錯,因為已經走了許多路導致小腿酸痛,便將此地方取名為「小腳腿」。連氏家族在一個大埤塘前定居下來,蓋了「連氏宗祠」,家族內總共有五房,每年輪流祭祀與管理;埤塘因為很大,便取名為「大窟」。周邊幾乎都被連氏家族的房屋圍繞,陸陸續續也有其他姓氏的人在此定居。

  在地耆老敘述中,當有人詢問你家的位置時,只要說我家住在大窟坑附近就會明白。其他地方的居民也類似這樣的方式,像是也有說在誰家旁邊,大多都是以小名或是綽號來稱呼。每次在社區內詢問事情時,他們也都會說「啊就在那個誰家附近而已!」;因為我們不是這裡的居民,其實不太明白確切位置,他們還是會以各種方式去敘述那個地方的位置。基本上沒聽過他們用路名來報路,久而久之,誰住在哪裡大概都知道,也慢慢了解社區內的大大小小的事。

▲底圖為1974年的小腳腿,經筆者繪製,紀錄社區內的各個埤塘

▲阿嬤說以前只要跟別人講自己住在大窟坑旁就大概知道是在哪個位置

埤塘裡的魚有手張開這麼大

  每當問起在地耆老關於大窟的事情,他們開頭一定都是先描述出埤塘有多大,哪裡到哪裡全部都是,裡面的魚有這麼大隻。他們會將雙手打開,形容埤塘內的魚是多麼的肥美,埤塘內的魚是從其他地方買來的。埤塘具體在哪裡,目前還沒有一個答案,但聽老人家說埤塘內的魚種很多元。通常抓魚的時間都在過年的時候,抓魚前會先踩水車,將水位一階一階的往下降,降至剛好方便抓魚的水位時,便將埤塘內的魚都抓起來。聽在地耆老口述說,通常一部分的魚會拿去料理,一部分的魚會賣出去,有的人甚至為了買魚也會大老遠從新營和白河前來。現今老人家們都感嘆說:「過往草魚很大隻,現在的魚都是不到一斤的草魚。」

  除了抓魚這件事情之外,埤塘周邊平時也有許多婦女會在埤塘前階梯處洗衣服,孩童也會在連氏宗祠前玩樂,有時也會在埤塘內戲水。在早期先民來定居時,聚落內所建的房屋是利用大窟內的泥土當建材。有位九十多歲的爺爺說,需要挖土時,跟過年要抓魚時一樣,需要先將水抽起來,將土挖上來後,加入米糠一起混合做成一個個的土磚,之後將其堆疊起來成牆,就是老人家說的「土角厝」。因為雨天時會淹水進房屋內,所以牆的下半部後來改成用紅磚,隨著紅磚逐漸普及,房屋幾乎都是用紅磚建成。現今土角厝已經很少看到甚至沒有,而小腳腿內還保留先民初期開墾時的痕跡及演變過程,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到居民過往生活的回憶都圍繞在大窟周邊。

▲向耆老詢問過往社區內的景象與生活

▲小腳腿內還存留的土角厝

▲土磚堆疊的模樣

埤塘內的清道夫

  村內除了婦女會在大窟內洗衣服之外,也會在埤塘內清洗小便桶、刷子等用具,以及在旁邊削番薯籤。下雨時這些番薯皮都會流入埤塘,大窟東邊兩個角是村內水流入的口,家用排水、汙水等都會排入埤塘內,而魚群就會去吃這些番薯皮、糞便和髒汙當食物,這就是為甚麼以前的魚都可以這麼肥美的原因。

  田調初期在地居民都只有圍繞在講述大窟的事情,直到有一次某位耆老說水會流到「明聖殿」前的埤塘,一直往北流到下一個埤塘,最後就流入「龜重溪」內。除了大窟之外都是比較小的埤塘,後續也詢問了幾位耆老也是這麼敘述,目前就慢慢紀錄小腳腿內其餘埤塘的資訊,調查到大窟之外的三個埤塘,各自都有名稱,分別是「公館埤」、「廟仔圤埤(寮仔圤埤)」和「闊溪厝埤」。而小腳腿內現存的埤塘是公館埤,至於為何還保存著,將再持續探究其原因,但目前其位於居民住家後面作為私人使用。

▲可以看到土磚中的米糠

很久很久以前…

  大窟在1993年填平後改為「社區公園」,2010年同樣的地方重建了「活動中心」,四樓則作為連氏宗祠,是連氏後代祭祀用的空間。現在已經看不到耆老們分享的過往場景,但還是有一些事情被保留了下來。那些關於「大窟坑」的指路方式,像是一種獨特的社區語言,只有在這裡生活過的人們才能心領神會。那不是冰冷的路名和數字,而是充滿人情溫度的生活印記,是彼此之間默契的連結。即使埤塘消失了,這個稱謂仍然承載著過去的記憶,提醒著後代子孫,他們的根脈是與這片土地的水息息相關的。走在社區內,仍能發現一些紅磚砌成的老房子,其樸實的建築風格和略顯斑駁的牆面,訴說著時光的痕跡。

▲連氏古厝早期的樣貌(圖片來源:李政隆,1996)

▲社區公園(原大窟的位置)目前的樣貌

 

參考資料

  1. 張永堂(1999)。柳營鄉志。臺南縣:柳營鄉公所。
  2. 李政隆(1996)。南瀛古早建築。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3. 洪郁程、簡辰全、周茂欽(2010)。南瀛大地主 新營區卷。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4. 連証琳(2021)。日治時期小脚腿庄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文化觀光資源碩士班。
  5. 鍾依倫、周融駿(2020)。走過時間的洪流——建構埔頂支渠流域日常生活地景敘事。外遊憩研究,33(3),85-125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