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具》展開幕式

文、圖/康榕容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聲響科技研究所碩士生) 主辦單位/藝術推廣處  2025-05-15

  家具除了是日常的實用物件,還能是什麼?《雕塑家具—Sculpture Furniture》展覽,藉由家具這一生活中最親密的物件,重新審視了身體與空間之間無聲而深刻的聯繫。走進《雕塑家具》展,彷彿走進了一場無聲卻熱烈的生命對話, 一場屬於身體、空間與時間交會的冒險旅程。

  由日籍藝術家菅野麻依子策展的《雕塑家具》展,2025年4月19日於臺南藝術大學漢寶德紀念館正式開展。這項展覽集結了來自6個國家及地區的25位藝術家,以木雕、陶藝、編織等技法創作出令人驚艷的作品,宛如一場低語的詩篇,每一件作品都承載著創作者對空間、記憶與身體的深刻思索與細膩情感。。

  本次展覽的藝術家以東部原住民及南藝大師生為主要創作者,為了祈禱展示順利,提早抵達現場的原住民藝術家依照部落習俗先行祭拜,香菸加上醇酒祈願祖靈給予無盡的庇護。

  多位重量級來賓在在隨後展開的開幕式中致詞,臺南藝術大學校長邱上嘉表示,本次展覽透過家具的形式展開一場與自我及家人的對話,並強調建築與身體之間的互動關係,邀請觀眾以感官經驗進入作品之中。他特別提到漢寶德紀念館自今年3月起延長開放時間,同時配合臺南市公車進入校園,讓大家更方便進入校園、入館參觀,呼籲南藝師生及民眾都能多多前來看展。

▲邱上嘉校長頒獎給策展人日籍藝術家菅野麻依子

  南藝應用藝術研究所張清淵所長從創作的角度出發,他說「材質」不僅僅是工具,更是一種個人的詮釋方式。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嘗試與各種材質對話。透過材質本身的特性與限制,去尋找新的可能性與表達方式。他強調,創作並非單向的控制,而是一種雙向互動,材質如何回應藝術家的手,藝術家又如何順應材質的性格,兩者之間微妙的拉鋸,構成了作品最終的面貌。

▲應用藝術研究所張清淵所長為《雕塑家具》開幕式致詞

  隨後,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視覺藝術科科長王朝瑩上臺致詞。她指出,臺東擁有豐富且多樣的自然媒材,從山林到海岸,從植物到石材,皆為創作者提供了源源不絕的靈感來源。這樣充沛且複合的自然環境,不僅滋養了地方文化,也為藝術創作開闢了無限可能。

  科長以誠摯的語氣邀請在場藝術家與民眾:「臺東是一個充滿自然媒材與複合材質能量的地方,歡迎大家來臺東創作,認識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找尋創作靈感。」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視覺藝術科王朝瑩科長為《雕塑家具》開幕式致詞勉勵

  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林靜雯,也特別遠自新竹前來代表基金會致詞。鴻梅基金會在新竹新埔地區設立藝術村,提供藝術家不同於城市喧囂的創作環境。藝術家們在駐村空間中,可以自由地探索、實驗各種媒材與創作形式,不受傳統框架限制。林靜雯執行長表示,基金會希望透過駐村計畫,培養出更多新一代臺灣藝術家,同時歡迎各領域創作者加入這個多元開放的場域。本次展覽《雕塑家具》策展人菅野麻依子目前正在鴻梅藝術村駐村創作中。

  「不管是戶外裝置、聲音藝術、還是文學創作,我們都希望在國際藝術村中,為藝術家們創造出一個可以自由對話、自由生長的地方。」她描繪出藝術村未來藍圖,也呼應了本次展覽「以身體感知空間」的核心精神。

▲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林靜雯執行長為《雕塑家具》開幕式致詞,邀請藝術家駐村

藝術家導覽

  開幕式結束後,來賓們前往二樓展場,細細觀賞每一件作品,眾人也驚嘆作品的獨特美感,每一件作品背後承載了動人的故事,在展場中有散發著光芒,各自精彩。

  其中,在展場高處豎立著的紅色尼龍繩編織而成的椅子《你還好嗎》格外引人注目,由出生於屏東縣大武山舊好茶部落魯凱族的安聖惠所創作。這張椅子的整體輪廓,從遠處望去,如同一位溫柔而堅韌的女性身軀,彎曲卻充滿力量。當觀眾坐上椅面,輕輕倚靠,彷彿回到了祖母溫暖的懷抱之中,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密與安定。椅背頸間處設置了一對特殊的耳機,造型來自卑南族文化中常見的捕獸夾,此時傳來的原住民的淳厚歌聲,歌者正是安聖惠的父親。在族人生活中,捕獸夾不僅作為狩獵工具,更是一種朋友間戲謔問候的象徵,蘊藏著粗獷中帶有溫柔的情感密碼。透過這對耳機,觀眾能聆聽到一位原住民歌手細膩訴說的歌聲,那是對家人深沉的思念,也是對過往歲月無聲的呼喚。隨著身體的微微起伏,椅子也隨之緩緩搖動,彷彿祖母的雙手正在輕輕拍撫,陪伴著聆聽者穿越時光回到最初的家園。

▲藝術家安聖惠為參觀民眾介紹《你還好嗎》展品

  另一件作品《深聲》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質感,那是一座以海螺為靈感的木雕音響裝置,創作者是目前就讀南藝大的郭素如。音響採用窄管設計,特別適合大提琴低沉渾厚的音色,讓聲音在細長的管道中緩緩迴響、共振。作品外層由機械精確雕刻出一圈圈細緻的螺紋,呈現出冷靜而有序的結構感;而內部則由藝術家親手打磨,每一寸曲面皆保留了手工工藝特有的不完美痕跡。最終,在音響頂端,藝術家以細膩的技法刻製出尖角,將整體形態推向動態生長的想像。這件作品悄然呈現出一種微妙的張力,手工與機械、一致與偏差、自然與人工,在同一個空間中交織對話,如同展覽本身所提出的問題:人,如何在這個日益數位化的世界中,重新找回與現實物質、與身體感知的真實連結?

▲《深聲》展品攝影

  本次展覽融合木工、木雕及多元工藝技法,從建築空間的視覺表現出發,向觀眾拋出一個根源性的提問:「在快速數位化的時代,人該如何真切地活在當下?」藝術家們以雙手撫觸樹木年輪,以身體與空間對話,將這些感知的瞬間凝結成作品,串聯起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連續性。

  而這些作品,不止於此時此地,它們將帶著土地的溫度與記憶,跨越時空,與百年後、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持續對話。

  透過木質的溫潤觸感,空間的低語回響,《雕塑家具》試圖喚回人們對於「真實存在」的深刻感知與思考。

  在漢寶德紀念館寧靜的空間中,觀眾不僅是凝視作品的旁觀者,更成為感官經驗的參與者,在步行、觸摸與聆聽之間,細細體會光影變化、空氣流動與結構回應的種種細節。

  未來,這樣的探索與實驗將持續推展,從臺南藝術大學出發,拓展到更多不同地域與文化場域,讓家具不只是家具,空間不僅僅只是空間,而是成為藝術與生活交織成的一片新的感知地景。

  當您的指尖輕觸那些蘊含匠心的木質紋理,當您的身體與這些別具意義的家具形成對話,您將深刻體會到,藝術不是遙不可及的高塔,而是能夠滲透日常、豐富生命的珍貴存在。讓我們一同走進漢寶德紀念館,在一件件雕塑家具中,重新發現生活的溫度與厚度。展覽至今年的6月8日截止,誠摯邀請所有對藝術、設計與生活美學有興趣的朋友們,把握這難得的機會,親身感受雕塑家具如何重塑我們與空間的對話方式,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與啟發。

  此次參加展出的藝術家及作品名單如下:

▲展場上參觀展品的群眾

▲策展人菅野麻衣子正在向邱上嘉校長導覽展品

▲藝術家介紹展品

▲展場一隅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