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地景的潛變:小腳腿屋舍觀察

文、圖/石薏琳(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2025-06-15

  「住屋不能從聚落裏隔絕出來看,我們必須目之為關乎住屋、生活方式、聚落甚至地景的整個社會及空間系統的一部分。」——(Amos Rapoport,1991:83)

  現今的鄉村地景,放眼望去,除了果園稻田、工廠農舍等生產設施外,住屋形式多數混雜著傳統的閩式紅磚建築、戰後林立的透天厝與鐵皮屋。以一般生活的視角觀察,其混雜可見證臺灣鄉村地區,生活、生產、生態變化下的縮影。舊的逝去;新的建立,地景的更新輪替也浮現出整體社會價值觀的選擇與變遷。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以下簡稱:城實組)113學年度第二學期「建築創作演習C(2)」課程選定「臺南市柳營區小腳腿社區」(以下簡稱:小腳腿)作為研究場域。上學期在進入社區後,筆者被小腳腿民居趣味的裝飾彩繪以及花磚所吸引,探索其流行的年代背景與生產脈絡,透過照片紀錄下繪師一筆一畫的作品、與每一塊附著於民居上閃爍的珍貴花磚。

傳統建築的快速消逝與變化

  本學期進入場域後,由於年初發生於臺南的大地震,除了楠西當地受損嚴重外,位於柳營區的小腳腿亦多受影響。以傳統閩式住宅部分尤其明顯,多處屋脊坍塌、紅磚牆結構毀損、瓦片碎落等等,造成部分屋舍直接拆除。另外,即由於房屋年久未修也不敷現代使用,從上學期至今不到一年的時間,粗估即有三棟老屋的拆除,亦有原地興建新屋舍的案例,令人感到小腳腿閩式建築的快速消逝、與街道屋舍景觀的快速變化。而此變化讓筆者意識到,除了外觀顯而易見的屋舍變化外,鄉村的地景也正一點一滴的潛變中。我們至今仍能所見物件的背後,是否能解讀出社會背景與生活時代的運作系統?本文試圖循著現今住屋仍既存的線索,探循小腳腿在地發展的輪廓。

▲地震後,修復屋脊的匠人們

傳統閩式住宅的立體裝飾

  在住屋裝飾上的觀察,從平面的彩繪、鑲嵌於壁體內的花磚、到立體的剪黏與泥塑,可以發現小腳腿內少數的閩式住宅,於屋脊也有著漂亮的剪黏裝飾。從下方圖片僅存的外觀上可以看見紅色與白色的花型元素,初步推測可能為象徵著報春與生機勃勃的「茶花」。除了剪黏外,臨著巷弄小道的山牆上,令人眼睛一亮的即是這對屹立不搖的燕型泥塑,早期對燕子有著「吉祥鳥」的象徵意涵,雖然額頭墜的彩繪已斑駁褪色、屋舍現況也已損壞破敗,但除了住屋基本空間外,「住屋裝飾」由各物件所表徵透露出的自明性,似乎仍能探尋當初屋主對於家的心思與期許,而當初由屋主找來建構房屋的匠師們,或多或少也彰顯了家族對外的社交關係與獨特性,使得仍存留著老屋的街道風景總是饒富趣味。

▲於屋脊上的剪黏與花磚裝飾

▲於硬山山牆上成對的燕形泥塑

進入現代化的生活設施

  早期的水源,除了〈埤塘記憶:小腳腿的生活地景〉文中提及的大崛與埤塘外,即是從公用水井取水。在田調過程中也曾聽聞居民描述過往在自來水接管前,需至附近的公用水井,用水桶自井裡取水後經沈澱、並以碎石細沙過濾,甚至加以棕樹皮作為濾層(白衣,1958:20),即為可使用的水源。在1958年的《豐年》雜誌內即以單篇圖文〈飲水的簡單清潔法〉說明濾水的操作,並於文末強調用水須經「煮沸」尚可飲用。關於飲用水的演進,自日治時期即展開衛生飲水的淨水與水利工程整治規劃,二戰後的給水系統便踏上逐漸現代化的歷程,於1954至1974年間採「區域給水制度」(黎德星,2015),期間臺灣鄉村亦曾經歷「自來水興建計劃」(陳卿彬,1970:37),即由各地區自行規劃有關過濾水相關建設,部分社區至今仍可見當時所設置的大型混凝土儲水塔。最終由1972年組建的「自來水公司」統籌國內自來水供給設施,逐漸鋪設與統合全臺的自來水管線供給,直至現今我們扳開水龍頭即有水用的便利生活。

▲圖片來源:曾順忠(2006)。南瀛古井誌。臺南:臺南縣政府

▲本組同學與課輔班師生認識社區水井

  在小腳腿的傳統住宅觀察中,亦可見部分合院具有階梯型塔狀的磚造濾水設施(見上圖),可見建築時代停留在農村初步進入現代化的歷程中,顯現當時居民們逐漸對於水資源,從被動依賴自然供給,轉向主動管理生活品質的時代氛圍。而在另一處,亦可見由早期水井改良設置抽水幫浦的遺跡、與現代水塔並置的生活景象,在潛變的小腳腿鄉村地景中,成為見證時代變遷的一隅。

▲位於合院左側前院的濾水塔與浴室

▲早期的汲水幫浦與現代水塔並存景象

修補性的建材與附加物

  走出巷弄,映入眼簾的除了紅磚、土角、竹編夾泥牆、水泥花磚等傳統建材的屋舍外,貼附在建築表面、如貼布般顯而易見的「鐵皮」——亦在現代地景中佔據大篇幅的描述。其功能多為「修補」住屋的基本功能,例如阻擋牆面的漏水、補足透天厝平屋頂所欠缺的排水與遮陽需求等,「鐵皮」在相較傳統建材容易取得與施工的條件下(洪鳳雅,2009:3-9),成為各家戶難以拒絕的首選材料。另外,遍佈於傳統民眾周圍的「樓仔厝」也乘載著舊式合院生活格局的過渡空間,而在總是希望多爭取一些額外空間的動機上,外凸的陽臺與伴隨的格柵欄即表明為不適應空間後的顯現(胡紫寧,2010:37)。基本住宅需求在有限的擴張與滿足下,住屋本身「裝飾性」的因素,或許也就難以列入住屋外觀的考量中了。

▲鐵皮作為雨遮、屋頂的修補使用

殞落紅瓦的拼湊——「風臨計畫」

  在踏查上述的傳統房屋過程中,從步伐踏出到快門所紀錄下的每一張住屋寫真,耳中盡是踩踏著地面上破碎瓦片的聲響,越往前踩踏一步、破碎的聲響越是清晰。踏查過程令筆者不禁想著過往這些屋舍所充盈的,是曾經乘載著一家人相聚生活、彼此問暖的寒暄聲。而住屋忠實地在原地歷經年代的洗鍊,此空間是有「人」的出現才有了「聲音」,乃至過去小腳腿的繁榮,想必是由許多「人們」生活聚集在此,而有了「熱鬧」的聲音。而有無可能在這些已經破敗老屋中,使其重新「發聲」的可能?

  若將時間的尺度視為年代的移轉;若將人們在土地上的去留視為如風一般——過往曾經臨在、如今卻不可見,而人與建築的關係,是人們如風地住進建築裡,「發聲」—發出聲響、也「發生」—發出活動的生機;當人們如風地離開遠去,則安靜「無聲」、亦無「生機」。而風的擾動、空間、與聲音的關係,便聯想為三者合一的風鈴。於是筆者試圖透過構成空間的建材——「瓦片」,亦是起初所關注到聲響的廢棄建材,去拼湊創造出屬於每一棟屋舍的瓦鈴,邀請風的進駐,創造聲音,並期待觸發聽見風鈴發聲的聽者,就近聆聽屋舍發出的生機與故事。創作以早期紅瓦的「五疊」施作法,轉化以「五片」紅瓦為基礎掛片的瓦鈴,並依每棟破敗屋舍的外觀特色,附加元素做為乘載社區內建材溯源、生活設施、裝飾藝術等發展脈絡的社區紀錄。期待以此行動作為起頭與媒介,在潛變的地景中,將社區內這些被視為廢墟的老屋,使之能再次被述說、延續僅存於地方的記憶。

▲雙喜餅鋪街屋與老闆娘介紹過往使用的木製模具

▲取材自破損屋舍製作的瓦鈴。依建屋年代觀察,不同時期瓦片土質顏色與敲擊聲響清亮有別

參考資料

  1.     Amos Rapoport(1991)。住屋形式與文化(張玫玫譯)。臺北市:境與象。
  2.     楊裕富、許峰旗、董皇志(2012)。傳統建築圖像裝飾工藝設計─六合法則。設計學報,17(4),45-62。
  3.     白士誼(2010)。臺灣地區剪黏藝術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4.     中央通訊社(無日期)晶瑩剔透 盛極一時的玻璃產業。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https://cnaphoto.culture.tw/home/zh-tw/CultureStory_66
  5.     曾順忠(2006)。南瀛古井誌。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6.     陳卿彬(1970年12月16日)。簡易自來水興建計劃。豐年,24(21),36-37。
  7.     白衣(1958年5月16日)。飲水的簡單清潔法。豐年,10(8),20。
  8.     中島康之(2010)。近代水道設施之技術史的變遷與再利用相關比較研究-以臺灣與日本為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9.     鄭雅芳(2003)。臺灣南部農田水利事業經營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
  10.     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2023年9月7日)。臺灣公共給水建設篇 第十九集【公共給水】-日治時代臺南地區。臺灣自來水公司。https://www.water.gov.tw/ch/Subject/Detail/82791?nodeId=8180
  11.     翁育民(2024年6月16日)。臺南臺江地區的「食水堀」——集眾人之力打造的飲水池。琅琅悅讀。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7009/7995275
  12.     黎德星(2015年4月21日)。臺灣飲、用水的前世今生:從國家化到市場化。巷仔口社會學。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5/04/21/liderhsing/
  13.     胡紫寧(2010)。疏離的現代建築腳本下:臺灣附加物的生成與演變。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14.     洪鳳雅(2009)。臺灣鐵皮屋住宅現象之研究——以臺南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