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回音:小腳腿紋理記憶
文、圖/吳松翰(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2025-07-15
「記憶就紮根在空間、姿態、圖像與物件,這些具體事物之中。」——Pierre Nora(1989)
在產業轉型與都市化浪潮下,許多臺灣傳統農村聚落面臨人口外流、產業沒落、文化斷層等挑戰。位於臺南市柳營區的小腳腿庄(以下簡稱:小腳腿),糖業曾是日治時期以來當地重要的生活樣貌,與聚落的地景和歷史脈絡,串成了豐富的在地故事與文化記憶。
為了觸動居民重新找回這些珍貴在地記憶的契機,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以下簡稱:城實組)藉由教育部補助「114年美感教育列車計畫」,與柳營區篤農里辦公處、重溪里辦公處及重溪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合作,在城實組的「建築創作演習C(2)」課程中,於2025年6月7日,辦理《往昔回音:小腳腿紋理記憶》系列社區活動,透過口述歷史採集、手作工作坊、電影放映等多元形式,重新建構小腳腿的集體記憶圖像。
▲《往昔回音:小腳腿紋理記憶》活動,工作人員與參與者大合照
從俗諺看見真實
「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
這句臺灣俗諺,精準地反映了日治時期糖業體制下蔗農的處境。在「小腳腿糖業及地景與談會」中,在地文史學者連泰宗與當地耆老盧塗城、蔡慶宗先生,共同解構了這句俗諺背後的歷史脈絡與社會結構。
根據與談者的口述證言,當時的糖業生產體系存在著明顯的權力不對等關係。蔗農辛苦種植的甘蔗,必須運送至糖廠(會社)進行磅秤計價,然而磅秤過程的不透明性與潛在的人為操作,使得農民的勞動成果往往無法獲得合理的報酬,間接也影響了地方社會的權力結構與文化認同。
與談會上另一個令人驚奇的話題是關於田鼠的討論。「當年幾乎天天抓田鼠,牠們吃甘蔗長大,肉質特別甘甜」一位阿嬤笑著分享。這個看似瑣碎的話題,實際上反映了糖業地景與生態系統的密切關係。據耆老們回憶,由於田鼠以甘蔗為主食,其肉質帶有獨特的甘甜味,成為當時農村重要的蛋白質來源。這種「害獸」與「食物」的雙重身分,展現了傳統農業社會中人與自然的互動智慧。
隨著糖廠關閉與甘蔗種植面積銳減,田鼠已從小腳腿的日常生活中消失。這個生態變遷的過程,不僅是物種分布的改變,更象徵著整個產業地景與生活方式的轉型。當連泰宗老師提到現今市場上田鼠肉的高價位時,我們才得以從日常食物到稀有商品的轉變,窺探時代變遷的軌跡。
▲在地文史學者連泰宗與當地耆老盧塗城、蔡慶宗先生進行與談分享
▲參與者分享關於田鼠的討論
▲城實組研究生與參與者藉由模型分享街屋地景
地方知識的視覺化呈現
城實組研究生穿梭在小腳腿的大街小巷,歷經一學年深入的田野調查,分別從糖業、戲院、老街、圓環、磚瓦、民間故事、課後輔導班等子題,深入挖掘小腳腿的地方知識。研究成果以視覺化展板的形式在小腳腿市場展出,在展覽之中,創造了研究者與在地居民的對話空間,居民們不僅是被動的觀看者,更成為積極的知識生產者,他們提供的口述資料、老照片、地理資訊等,豐富了研究的內容深度,也為研究者與在地居民搭建起平等的對話平臺。藉由多元視角的探究,試圖突破傳統單一產業史或社區史的敘事框架,為在地建構更為立體、複雜的地方圖像。
當中,也有研究生嘗試以行動來回應地方:
(1)在老街古厝所遺留的瓦片上細心鑿洞、穿線,重新以風鈴的模樣為老街區帶來溫婉的聲律;
(2)帶領長者以拼貼畫的形式,重塑上一個世紀的時光地圖;
(3)以國小課後輔導班為施力點,進行了一連串與家鄉對話的課程活動;
(4)進入街區店家,從早到晚跟著一起學習,並以自身觀點來詮釋在地店家的獨特風味。
值得一提的是,有居民在觀展時主動分享了高中時期在社區拍攝的老照片,透過這種在地方實際互動的參與式研究,城實組的研究生不再是外來者的單向觀察,而是與在地社群共同建構知識的夥伴。而後續將會沿用這次的展出品,在小腳腿市場二樓設置常設展,讓動態的知識與社區互動能夠持續累積並深耕。
▲居民觀看城實組研究生的行動成果
▲城實組研究生利用碎瓦進行風鈴創作
集體記憶的轉化
龜重溪過往作為小腳腿的重要生命線,不僅具有農業灌溉、生活用水等實用功能,更承載著世代居民的情感記憶。「小腳腿紋理記憶工作坊」選擇以龜重溪為創作主題,工作坊的籌備從收集廢紙開始,便號召了部分居民一同響應,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也悄悄地開啟了社區參與的第一步。廢紙被打成紙漿,混合顏料與白膠,變成一團團色彩繽紛、充滿可塑性的創作材料,為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參與者提供了低門檻的創作途徑。當中,重溪國小課輔班的學童也一同擔任小助教,透過共同創作的過程,不同世代對龜重溪的理解與想像得以交流碰撞,當銀髮的阿公阿嬤與稚嫩的孩童一起捏塑紙漿,兩個相隔數十年的世代,在創作的當下產生了奇妙的連結,形成更豐富的集體記憶圖像。
「我要在溪邊種好多花!」一位阿嬤邊說邊將粉紅色紙漿細心地黏在紙板上。另一位阿公則在溪岸貼上魚的圖案,述說著兒時在溪裡抓魚的豐收記憶。每個人的創作都是獨一無二的,但當這些作品拼接在一起時,便構成了小腳腿居民對於龜重溪的集體圖像,在雙手戳揉、塑形時,那些可能已經模糊的記憶重新變得鮮明,那些難以言說的情感找到了表達的出口。
▲居民利用廢紙張創作龜重溪的記憶地景
▲重溪國小課輔班孩童協助工作坊活動進行
▲工作坊作品完成與合照
文化記憶在當代的重現
根據《南瀛戲院誌》的研究紀錄,小腳腿自日治時期以來曾陸續開設五間戲院,包括三間露天戲院與兩間室內戲院,呈現當時小腳腿的經濟繁榮與文化活力。戲院作為現代性娛樂空間的引入,在今日看來不僅改變了傳統農村的休閒模式,更成為地方認同的重要象徵。
當晚,「《魔法阿媽》電影放映會」的開場由「小腳腿老寶貝打擊樂」進行演出,樂團主要成員為社區關懷據點的長輩所組成,為夜晚注入活力,鼓聲在市場迴盪,彷彿喚醒了沉睡的記憶。隨著夜幕降臨,銀幕亮起,散步經過的居民紛紛被吸引,三三兩兩地圍繞在一旁。這部融合臺灣民俗信仰與祖孫情感的動畫,與小腳腿的在地文化產生了微妙的呼應。過程中居民時而因幽默橋段發出會心微笑,時而因熟悉場景陷入沉思。在智慧型手機、串流平臺普及的時代,居民共同觀影的體驗就顯得格外珍貴。
▲小腳腿老寶貝打擊樂進行開場演出
▲《魔法阿媽》電影放映會,吸引接近四十位在地居民一同參與
▲在地居民於活動中分享記憶中的聚落圖像
記憶未曾消逝
從糖業歷史的重新詮釋,到地方知識的視覺呈現;從龜重溪的藝術再現,到戲院文化的當代重生,這一系列的活動並不是將過去的故事封存在玻璃櫃裡玩味,而是企圖讓它在當代重新書寫、獲得生命力。
對小腳腿而言,如何將這股被喚醒的能量轉化為社區發展的動力?如何讓年輕世代對在地文化產生認同與自信?如何在保存傳統的同時前進?這些都是接下來我們與居民需要一同思考的課題。小腳腿的故事仍然正在持續書寫著,在分享一段回憶、創作一件作品,或是參與一場活動的當下,就構成了最動人而獨特的地方樣貌。
▲《往昔回音:小腳腿紋理記憶》視覺海報
參考資料
- Nora, P. (1989). Between Memory and History: Les Lieux de Mémoire. Representations, 26, 7-24. https://doi.org/10.2307/2928520
- 郭佩宜(2010)。How Modernity Forgets. (By Paul Connert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書評。臺灣人類學刊,8(1),108-111。
- 陳其澎(2003)。“框架”臺灣:日治時期殖民現代性的研究。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會,「靠文化•By Culture」學術研討會。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