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集照片中的記憶:
七股篤加社區的田野踏查
文/鄭弘裕 圖/李昕柔、黃宇振(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生)、鄭弘裕(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主辦單位/音像紀錄研究所 2025-07-15
「歷史的圖像,往往以遠超過文字的具體力量感染著我們的視覺,震撼我們的心靈。⋯⋯透過老照片,我們看到昔日人們的臉孔,他們的穿著,他們室內的陳列,他們的住屋,他們所走過時代的悲喜,他們⋯⋯;每一個眼神,每一個故事,每一個場景,在在勾勒歷史的變遷。老照片透過展覽活動和出版,可深深感受到在社區居民間,所綻放的記憶的花朵,熱絡串連起家族、家園共同的情感。」——顏新珠《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式社區史操作手冊》
在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裡,存在著一段段我們未曾經歷卻真實存在的日子,有在池塘前的母子合影、有迎娶時手捧鮮果的小孩、有在門埕打籃球的青少年⋯⋯。今年春天,我們走進篤加社區——這座離海不遠的單姓聚落,帶著老照片與一顆好奇的心,一邊跟阿公、阿嬤閒話家常,一邊翻著相簿讀取記憶。這不只是一堂田野調查課程,而是一場穿越時空、連結人與土地的溫柔行動。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簡稱:紀錄所)在113學年第二學期由蔡慶同教授和曾吉賢副教授開設《田野調查工作坊:社區影像專題》,結合教育部第四期大學社會責任《重返與扎根——南瀛地區影像行動計畫》,帶領來自紀錄所、動美所、建築所城實組和材創系的修課同學,實地訪查不同「社區影像」的現場。2025年4月15日,兩位授課老師與「2024年篤加影像夏令營團隊」(簡稱:篤加團隊)合作,在臺南市七股區篤加社區安排「田野踏查與老照片探訪」課程,不僅讓同學帶著篤加國小提供的老照片給居民指認,同時向居民徵求各種老照片。接著,在五月的課程讓同學將老照片數位化,體驗影像保存與詮釋的過程,為八月的影像夏令營奠定基礎。
▲選修《社區影像》的同學們,拿著篤加國小提供的老照片給社區居民指認(李昕柔拍攝)
走進社區/家戶尋找故事與照片
2025年4月15日上午九點半,兩位老師、修課同學與篤加團隊成員在社區信仰中心——「文衡殿」集合,這是一間主祀關聖帝君的廟宇,其左側為邱姓宗祠——「龍田祠堂」,前方則是「篤加聚落文物館」。跟社區頭人打招呼後,篤加團隊成員在廟前的遮雨棚,向同學介紹聚落的歷史與特色;並且將同學分成兩組,跟著篤加團隊成員(紀錄所林宇庭同學和黃宇振同學)拜訪社區家戶。同時,兩組同學攜帶由篤加國小提供的歷年畢業和活動合照,以利居民指認影像中的人事時地物。
▲老師與同學在文衡殿集合,開啟一天的篤加田野之旅(李昕柔拍攝)
第一組拜訪文衡殿右方在門埕種滿園藝植物的人家,住在這裡的阿伯熱情地指認出照片中的國小老師,回憶起兒時的許多故事。阿伯也進一步介紹住在附近的一位居民,他有拍攝的習慣,提供我們一些線索。另外,阿伯也引薦了一位書法家,讓篤加團隊與同學得以串連起更多的人際網絡。
第二組訪問住在文衡殿前方的一位阿嬤,雖然她對照片中的細節沒有太多認識,卻對同學的到來感到相當歡喜,並且帶著同學前往文物館旁邊的「篤加社區關懷據點」。這裡聚集多位阿嬤一起折紙蓮花,她們一邊透過摺紙來訓練手指的靈活度,一邊與旁邊的朋友閒話家常。趁這個機會,同學翻開相簿請她們指認,意外獲得許多有關養殖漁業(塭仔)的故事。
接著,兩組同學匯集到文衡殿東邊一棟雙拼透天的騎樓,跟在此乘涼的長輩聊天。他們除了積極地辨認合照中的人物身影,更從家中拿出幾張老照片出來分享。雖然本次行動沒有預先通知居民,完全採取土法煉鋼、地毯搜索的方式,卻依然得到居民的熱情回饋,使同學備感欣喜。在溫暖而真摯的人際互動中,同學不僅更認識篤加的過去與現在,更逐步編織出一張社區的關係網絡。
▲住在文橫殿前的阿嬤,跟同學分享以前的故事(李昕柔拍攝)
▲社區關懷據點的志工仔細端詳老照片中的人事物(李昕柔拍攝)
回顧祖先的足跡:篤加聚落文物館
午餐過後,老師與同學來到文衡殿對面的「篤加聚落文物館」,它成立於2004年,館內展示篤加社區的發展脈絡和歷史文物。篤加社區是一個邱姓的「單姓聚落」,而且來自同一祖宗,多年來沒有他姓在此長期居住;所以這個以「宗族觀念」為基礎的聚落,發展出強大的對內凝聚力(陳榮輝,2004:522)。尤其,每年的「冬至祭祖」,大家齊聚一堂,共同緬懷早年祖先「胼手胝足、開墾漁塭、與大浪拚鬥」的精神(林淑雅,2007:142)。
文物館內部分為族譜陳列區、文獻資料閱覽區、古文物展示區、古漁具展示區等部分,包括老漁具——蝦斛、魚籠、漁網,以及祖先的老神主牌、老照片等珍貴文物;期望藉此呈現篤加的多元樣貌,並且傳承豐富的文化資產(林淑雅,2007:143)。館內多數展示皆由「乾成文史工作室」規劃與製作,其成立背景源於社區總體營造和「祖源正名運動」,致力於社區史料蒐集、文史展覽和重修族譜等行動(林淑雅,2007:139)。有趣的是,同學發現印有文史工作室成員名單的展板與出版品,提供篤加團隊未來進行田野調查時,可以訪問的具體對象。
▲篤加聚落文物館的捐贈芳名錄(黃宇振拍攝)
可惜的是,目前文物館並無固定的開館時間,以預約制為主;而且許多設備已年久失修,許多展品和展板的狀況不甚理想,可見該社區博物館的經營面臨諸多挑戰。
在田野中交流:踏查的發現與反思
經過上午的照片指認、下午的文物館參訪之後,老師、同學與篤加團隊成員圍坐在文物館前的廊道,一起分享今天的收穫與感想,也針對營隊的課程設計給予建議。
材創系陳杏綺同學認為居民面對我們突然的到訪,可能來不及尋找老照片,對過去故事的敘述也比較零散;同時,因為同學對於篤加的認識較少,所以只能詢問一些比較表面的問題,當居民仔細描述哪一戶人家?哪一位阿公?哪一個地點?的時候,同學通常聽不懂,導致對話無法深入下去,甚至可能讓居民感到不耐。
▲師生圍坐在文物館前,一起討論當天的收穫(李昕柔拍攝)
建築所城實組鄭弘裕同學,發現篤加從二十多年前就開始進行社造,累積許多人脈、資料與文物,所以可以從既有的組織(例如:文史工作室、社區發展協會等)著手,以前輩們的努力為基礎;另外,雖然文物館裡面的照片以大歷史的敘述為主,較少日常生活層面的影像,但是當時在規劃展覽時,可能有向居民蒐集到各式各樣的照片,只是後來沒有被展示出來,或許有機會從組織的資料庫中找到精彩的照片。
紀錄所劉通同學對篤加居民的身份認同十分好奇,不管是當地里長還是展覽內容無不大聲疾呼:「我們不是平埔族人!」,強調篤加聚落的邱姓家族發源自福建廈門,並在清乾隆年間渡海來臺發展(涂順從,2008年2月1日)。曾吉賢老師順著說明,2000年代初期臺灣出現以平埔族為主體的「復名復權運動」(段洪坤,2024:56),有人引用學者的文獻指出篤加居民是平埔族後裔(吳新榮,1957;石萬壽,1990),但是當地居民不以為然,進而籌組文史工作室,試圖搜集資料來翻轉這個論點;因此,曾老師認為未來可以深入了解:「那一代的篤加居民為什麼會這樣認知?」有助於蒐集更豐富的觀點。
離開文物館前,曾吉賢老師將討論的主題拉回營隊,說明課程設計應以「影像教育」為核心,並且提醒大家:「影像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幫忙建構村史。」所以,曾老師建議篤加團隊可以往「影像媒材識讀」的方向發展,帶領國小生認識手機以外的影像媒材。此外,曾老師介紹了一些相關案例,像是引導學員拍攝自家冰箱和衣櫃,從飲食和衣物認識家庭歷史和社會背景,提供篤加團隊後續發展課程時參考。
▲曾吉賢老師分享影像教育的相關案例,提供篤加團隊參考(李昕柔拍攝)
▲蔡慶同老師針對營隊的進行方式提出建議(李昕柔拍攝)
社區阿嬤的老照片:小萍&美英阿嬤
最後一個行程,篤加團隊成員帶著大家前往「小萍阿嬤」與「美英阿嬤」的家,她們在前兩屆營隊中,曾經參與成果發表,也曾扮演國小生的受訪者與被攝者,給予許多幫助與建議。這次再度登門,希望了解她們擁有什麼樣的老照片。
第一站,同學拜訪小萍阿嬤,她是一位個性活潑且爽朗的長輩,仔細地跟大家分享人生中的各種風風雨雨,在場師生都被她的敘事感染。阿嬤得知同學需要老照片時,立馬翻出幾本相簿,開始生動地介紹影像中的故事。雖然她的照片以外出旅遊照、相館沙龍照為主,較少在篤加社區的影像,但同學還是從中了解以前的時代背景,並且跟阿嬤聊得非常愉快。
第二站,大家來到隔壁美英阿嬤的家,阿嬤的老照片也較少篤加社區的內容,大多是旅遊的照片,可是有非常珍貴的同學合照和結婚合照。即使阿嬤的年紀稍長,但記憶力仍非常清晰,跟大家描繪過往的漁業生產,讓大家感受到她豐富的生命經歷,以及在生活中所累積的智慧。
▲由美英阿嬤提供的結婚照(黃宇振拍攝)
離開前,小萍阿嬤很爽快地提供我們一袋照片,同意我們帶回學校掃描與研究,她的無私分享和充分信任使我們非常感動,為一整天的田野踏查畫下溫暖且深刻的句點。
從做中學:老照片的數位化
帶著老照片回到學校後,老師安排同學於2025年5月20日和27日的課堂,在篤加團隊成員的協助下,將老照片進行「數位化」,並且建立「清冊」,這是一個整理與再利用的過程。第一步,同學將老照片進行分類,挑選出與社區較為相關的照片,運用專業掃描機進行數位化。第二部,將每張照片建檔,在EXCEL中仔細地輸入「登入日期、物品所有人、內容概述(人事時地物)、實際存放地點、出處來源和尺寸」等基本資料,以利後續查詢與詮釋。經過這兩堂課程,同學完成老照片的數位化,一方面協助國小和居民保存珍貴影像,另一方面讓同學有機會在實際操作中累積經驗。
▲同學們在音像大樓606教室,跟著篤加團隊成員將老照片數位化(鄭弘裕拍攝)
▲同學們一起討論檔案的登錄方式,方便日後查詢(鄭弘裕拍攝)
▲篤加居民提供的老照片,呈現過去的生活軌跡(鄭弘裕拍攝)
篤加行動照相館:老照片時光機
透過田野踏查和照片掃描,讓同學親自協助「第三屆篤加國小影像夏令營」的前置作業,打下課程的基礎。今年八月的影像夏令營以「篤加行動照相館:老照片時光機」為題,預計帶領國小生分析和整理影像中的各種元素,增加「媒體識讀」的能力;並且利用「新舊影像」發掘「今昔對比」,串連的篤加社區的現在與過去。同時,引導國小生認識和體驗多元的影像媒材,像是底片、相紙和錄影帶等。篤加團隊期待透過課程來「培力」(empower)國小生,不僅拓展關於影像媒材的視野,還有藉由歷史影像來感知篤加社區的人事時地物,加強對聚落環境、居民的關注,甚至讓國小生有能力用影像表達社區的處境與需求。
▲第三屆篤加影像夏令營的主題,以及課程設計方向(黃宇振製圖)
相關連結/延伸閱讀
- 重返與扎根——南瀛地區影像行動計畫|https://www.facebook.com/tnnuamedia1231/?locale=zh_HK
- 田野往返之友.LINE群組|https://line.me/ti/g/jLU_x-Jq5N
- 林宇庭、黃宇振、黃柏淯、張碩尹、李博霖(2023年11月15日)。在地方嘗試影像教育——記篤加國小影像夏令營。大崎通訊。http://epaper2.tnnua.edu.tw/6051
- 鄭弘裕(2025年4月15日)。田野往返之路:研究生的地方合作經驗交流分享會。大崎通訊。http://epaper2.tnnua.edu.tw/7324
參考資料
- 顏新珠(1998)。影像蒐集。載於陳板(主編),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式社區史操作手冊。(頁60-64)。南投縣:臺灣省文化處。
- 陳榮輝(2004)。從篤加有二「邱」談族群正名運動。臺南女院學報,23,519-540。
- 林淑雅(2007)。一個單姓村的凝聚—七股篤加邱姓村落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 涂順從(2008年2月1日)。 《南瀛學》電子報第40期[學術文摘]我們不是平埔族人。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學部落格。https://nanying.pixnet.net/blog/post/13831912
- 段洪坤(2024)。平埔復名復權運動的歷程回顧與展望。原教前線,118,56-59。
- 吳新榮(1957)。蕭壠社剿惡故事。載於臺南縣文獻委員會(主編),臺南縣志稿卷九雜志。臺南縣:臺南縣文獻委員會。
- 石萬壽(1990)。臺灣的拜壺民族。臺北市:臺原出版社。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