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影帶修復工作坊:2025磁帶大限年
文/徐語鍶 圖/徐語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生)、鄧沛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生)、音像紀錄研究所 主辦單位/音像媒體藝術中心、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 2025-07-15
Deadline 2025: Collections at risk是澳洲電影資料館十年前所提出的警告,而今年正是磁帶逐漸退化至難以修復的時間點,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自2013年開始舉辦搶救錄影帶工作坊,致力於保存民間的歷史影像,本次在紀錄所電影資料館組一年級學生的主辦下,與臺北電影蒐藏家博物館合作,於2025年05月04日在臺北舉辦家庭錄影帶修復工作坊《影藏的時光》。
認識類比媒材與設備
1980、1990年代是錄影帶的全盛時期,當年幾乎每個家庭的客廳都擺有一臺錄放影機,民眾可以使用家用攝影機來錄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或是記錄家庭生活、婚喪喜慶,而播放設備也因錄影帶廠牌的不同有所區別。電影資料館組的同學們在工作坊行前,特地至音像藝術媒體中心請專案經理黃威凡詳細講解Betamax、VHS等磁帶與各個錄放影機的使用,其中黃經理也特別提到:「磁帶上的細小磁粉是用來記錄影像和聲音,如果掉在錄放影機裡,有可能會傷害到機器中的磁頭,導致機器無法正常運作。」而在與媒材、設備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後,同學們也實際操作,熟悉錄影帶的放映過程。
▲專案經理黃威凡在音像藝術媒體中心內,向電影資料館同學講解不同類比媒材的錄放影機操作方式(徐語鍶拍攝)
民間影像的價值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設備的更迭汰換,塵封於錄影帶的民間影像逐漸發霉、沾黏,面臨被丟棄的命運,在錄影帶五十大壽與大限的今年,音像紀錄研究所所長曾吉賢以「為何我們要在民間搶救歷史影像」為題,帶領學員瞭解民間影像之重要性,專任老師謝侑恩則引導學員看見日常生活的小歷史、小故事如何建構家庭物件與影像,並由學生示範,老師教學修復錄影帶的方式。
家庭影像之文化價值,在於過去人們真實的生活經驗與樣態,而修復之目的,不僅延續了家庭記憶,更透過再一次的觀看與理解,拉近了記憶與遺忘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妥善保存、維護這些民間影像的載體,今日的我們也沒有機會看見文化的傳承與轉化。
▲謝侑恩老師解說錄影帶修復的步驟,並由電影資料館組同學示範(鄧沛綸拍攝)
自己的錄影帶自己修
學員們帶著自家的家庭錄影帶或個人收藏的動畫錄影帶來到活動現場,有Betamax、VHS、V8等不同規格的磁帶,在老師與修復小組的協助下,按照修復示範開始作業,從基本的錄影帶外觀檢查與記錄,到清潔外盒與磁帶上的黴菌,學員透過雙手認真仔細地轉動,延續磁帶的生命,重啟被「藏」起來的影像時光。
▲學員們認真地修復自己帶來的錄影帶(鄧沛綸拍攝)
▲開始修復前會先填寫「錄影磁帶鑑定表」,記錄這一卷磁帶的狀況(鄧沛綸拍攝)
世界首映:再現記憶與分享
學員們陸續將親手修復好的錄影帶,通過錄放影機、轉檔程式在大銀幕上播放,時空交錯,一卷又一卷的影像在學員們有意識的保存與勞動中解放,我們看見了海外生活紀錄、告別校園民歌演唱會、廟宇祭祀活動、婚宴慶生等活動影像,其中一位學員在修復發霉嚴重的錄影帶時,也擔心影像受損而無法順利放映,伴隨著緊張、擔心與期待的情緒──「這卷是不是剛才長黴長很多的?你看,影像還不錯啊!所以不要從長黴來判斷。」畫面成功放映出來後,吉賢老師鼓勵道。而且從結婚錄影帶中,我們驚見臺灣傳統婚宴習俗與現在的不同,學員聽著吉賢老師的解說,才發現原來早期新郎迎娶新娘時,家中的鏡子不得外露,需要用紅布包裹,又或是讓生肖屬龍的小朋友滾床,象徵早生貴子、添丁發財等吉祥寓意,可見這些民間習俗、文化記憶隨著磁帶的修復被解放與再現。然而,即使影像順利轉出,畫面品質的不穩定、脫磁閃點、顏色褪色等狀況,仍是印證Deadline2025錄影帶大限的警示。
家庭電影是非常純粹、直接的,我們可以從中窺見一個家庭成員的互動關係、孩子成長的歷程、校園青春的時光,在彼此相互談話與交流的過程中,也強烈地感受到侑恩老師所說的:小故事、小歷史匯聚而成的集體記憶成為了家庭錄影帶。因此,民間影像是如此重要,即使面對媒材、影音檔案格式的快速汰換,放映設備老舊,甚至是錄影帶壽命將至,我們仍應不斷呼籲「不要丟棄影片!」(Don’t Throw Film Away!),保存手中的錄影帶,才有機會使影像帶帶(代代)相傳。
▲「世界首映」現正放映中:邀請學員分享錄影帶的故事與背景,並由曾吉賢老師詮釋、補充影像的細節(鄧沛綸拍攝)
▲活動圓滿結束,學員與工作人員合影留作紀念(音像紀錄研究所提供)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