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檔案脫口秀—臺灣之外:與印度及緬甸影音保存實踐對話

文、圖/藍天歆(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生)  2025-08-15

  《2025檔案脫口秀—臺灣之外:與印度及緬甸影音保存實踐對話》由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以下簡稱:紀錄所)主辦,於2025年5月24、25日於成功大學舉行,聚焦第三世界視角的檔案蒐集與應用,並邀集來自印度、緬甸、越南等地的影像保存實踐者與本地學者對話。

▲由音像紀錄研究所謝侑恩助理教授擔任論壇兩天的主持人

  首先由臺南藝術大學邱上嘉校長到場致詞參與,強調紀錄所在南方影像保存的重要性。

  由電影蒐藏家博物館館長井迎瑞教授進行第一場專題演講。以〈記憶與遺忘之間的距離〉為題發表專講,從人類史的深層美學與哲學探討檔案的本質,指出檔案是記憶與遺忘之間的選擇性行為,既承載文明進步,也可能固化知識權力。他倡議「人民資料庫」與「民間影像」的去中心化觀點,主張第三世界視角的草根連結,超越主流系統,多方單位互相協助聯繫,保留文化自由與多元想像。

▲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榮譽教授、電影蒐藏家博物館井迎瑞館長進行第一場專題演講

  由印度東北影音檔案館(Northeast India AV Archive)的策展人Donskobar Junisha Khongwir、理事Etawanda Saiborne以及技術助理Byntalang Synteng Nongdhar,分別以檔案館模式、市場作為檔案庫,及婚禮錄影帶的社區保存工作,三個角度討論自身檔案館的定位,也與井老師所提及的「人民資料庫」概念有所呼應:印度東北檔案館從零預算起步、市場文化研究將日常空間視為「活檔案庫」、西隆婚禮錄影採DIY社區協作模式,皆打破傳統檔案館的框架。述說了文化主體性的重建,皆強調從「自己的聲音」講述歷史,對抗他者視角:卡西族不被外界認識,缺乏自己聲音講述的故事、本土攝影師才能完整記錄卡西族婚俗文化細節,以及傳統市場承載獨特文化記憶,而非單純商業空間。展現了「第三世界模式」作為方法的可能性,將限制轉為創新動力,並利用社群網路成為有機性的組織;在夾縫中維護文化主體性,更突破地理與政治界限的文化理解以拓展視野;強調「檔案民主化」的理念,讓檔案館成為社區共享與學習的場所。

▲由印度東北影音檔案館三位工作夥伴進行影音遺產之搶救與保存:印度東北影音檔案館案例分享, 及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鍾秀梅教授擔任主持即與談人

  南藝大紀錄所則從三面向展現在地實踐:以「永不完成的工程」為核心理念,堅持在資源與技術限制中,保留影像記憶的多樣性與未來詮釋的可能性,透過田野調查、物質與數位修復,以及區域性修復策略,搶救如《薛平貴與王寶釧》、地方戲院與家庭錄影帶等逐漸消失的文化資產。透過教育的實踐討論膠捲修復的技術及人才培訓的困境,呼籲影像修復概念應提前至大學部。與平埔族群協作,透過影像資料庫與祭儀紀錄保存文化記憶,支持族群自我認同與法定身分爭取。透過「保存、修復、田野協作」三位一體的實踐模式,回應臺灣與第三世界共同面臨的文化記錄挑戰,拓展影像檔案的社會與政治意義。

▲影音遺產之搶救與保存:南藝大案例分享,左起為音像藝術媒體中心專案經理黃威凡,音像紀錄研究所所長暨副教授、音像藝術媒體中心及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主任曾吉賢,音像紀錄研究所副教授王明山,教務長暨音像紀錄研究所教授蔡慶同主持,以及與談人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鍾國風副教授

  論壇第二天由拯救緬甸電影(Save Myanmar Film)的專案總監Okkar拉開序幕,Okkar分享了他創立的歷程。從家族老膠卷出發,他一邊自學、一邊尋求國際資源支援,在缺乏設備、頻繁停電與氣候高溫的環境下,建構起低成本保存系統。他運用太陽能與冷藏貨櫃,成功修復多部珍貴電影,並推動保存教育。同樣來自拯救緬甸電影的專案經理May Zin Myo則關注保存意識的建構。她指出,緬甸擁有超過3000部歷史膠片,今日僅存14部黑白片。為扭轉「膠片等同垃圾」的觀念,她與團隊透過展覽、社群活動與工作坊,向檔案員、創作者與大眾進行教育與倡議,並成立電影圖書館,成為文化與歷史記憶的守門人。

  來自墨爾本理工大學越南分校數位電影錄影學系講師Martino Cipriani則提出,東南亞國家共通面臨「氣候惡劣、設備老化、資源稀缺」等困境。面對數位儲存媒介快速淘汰、遷移成本高的問題,他提出以太陽能加上冷藏貨櫃的模組化保存設備為替代方案,並倡導區域機構間共享空間、備份與技術,強調:「保存不只是技術,更是制度與社群的建構。」

▲影音遺產之搶救與保存:拯救緬甸電影案例分享,左起為墨爾本理工大學越南分校數位電影錄影學系講師Martino Cipriani、拯救緬甸電影May Zin Myo與Okkar,以及音像紀錄研究所吳永毅助理教授

  紀錄所的三位研究生論文發表包含了行動研究、影像檔案作為文化資產、以及影像檔案的歷史重量。魏碩瑩分享「搶救全朕KTV」的行動策展案例,強調非體制娛樂文化的保存價值,他進行田野、口述歷史與展覽重現,讓1990年代KTV文化重新呈現;呂冠瑩探討新聞膠卷作為文化資產的保存挑戰,指出法律尚未完整涵蓋媒體變遷與設備保存,呼籲建立更完整的政策架構;來自馬來西亞的房佳勉則以家族歷史為起點,保存馬來亞共產黨的超八膠卷,他深入泰國邊境村落,掃描膠卷並進行田野調查,記錄被邊緣化的殖民抵抗史、強調個人檔案保存與自主紀錄的重要性,並展現冷戰時期邊境地區的歷史複雜性。

▲音像紀錄所三位研究生即將進行論文發表

  最後在圓桌會議中,各機構均反映人力不足、基礎建設貧弱與教育資源缺乏等困境,未來期待建立跨國實習機制、共享教學資源與線上工作坊,並透過政策倡議促使政府重視保存工作。

  「在資源不足、政治不穩中仍選擇行動,是一種文化姿態與教育實踐。」

  從緬甸到臺灣、從市場到教室、從婚禮錄影帶到KTV錄影帶、從家庭膠卷到冷戰膠卷,保存影像即是保存歷史與人民的聲音。

▲以圓桌會議作為結尾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