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藝與建築共舞:《共源》漢寶德筆墨築境作品展隆重登場
文/康榕容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聲響科技研究所碩士生) 圖/藝術推廣處(林哲弘拍攝) 主辦單位/藝術推廣處 2025-08-15
在這個初夏時節,和煦陽光灑落在翠綠校園,畢業的喜悅與未來的憧憬交織其間,藝術的光輝如晨曦般再次綻放,為南藝大校園披上一層柔美而莊嚴的光暈。為致敬創校校長漢寶德先生,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攜手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隆重推出《共源》漢寶德筆墨築境作品展。此次展覽彷彿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融合書法與建築的藝術語彙,展現漢寶德先生豐厚深遠的美學成就,並向其畢生對教育、藝術與文化的貢獻致上最高敬意。

▲展覽看板設置於展場入口,展現本次展覽專屬的字體設計特色,呼應主題風格與視覺識別
在這個充滿變動的時代裡,《共源》提供了一個沉靜思索的場域,讓觀眾有機會在漢寶德先生的筆墨與建築作品中,感受藝術背後那份堅韌而溫柔的力量。正如其名「共源」所示,本展覽既是不同藝術領域的交融,也是不同世代觀眾心靈共鳴的源頭。

▲展覽現場展出之書法作品,體現藝術家深厚的筆墨功力與獨特風格
此次《共源》特展的策辦,可謂是藝術傳承的最佳範例。展覽緣起自去年在臺北舉辦的《書藝人間》展覽,透過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合作,移展至南藝大校園。正如邱上嘉校長於開幕式中所言,這次展覽的遷移不僅僅是場地的轉換,更象徵著藝術教育在南部地區的深耕與拓展。作為國內美術教育的重要重鎮,南藝大肩負著承先啟後的使命,讓更多民眾有機會近距離欣賞並理解漢寶德先生的藝術思維與人生哲學。

▲主辦單位長官:邱上嘉校長於開幕式上致詞,闡述本次展覽的理念與期待

▲協辦單位代表發表祝賀詞,強調藝文交流的重要性

▲主辦與協辦單位長官於現場合影,共同見證展覽順利開幕

▲與現場來賓及民眾的大合照,展現藝文交流的熱烈氛圍
邱上嘉校長在開幕式致詞時表示:「原先在北部展出的展覽,轉移到南藝大作為後續利用的第一站,不僅讓南部美術館有更多展出的機會,也讓南藝大學子在畢業季節中,透過展覽重新認識漢寶德先生的思想。」他強調,藝術教育與社會的連結至關重要,而漢寶德先生晚年所倡導的美感教育,更是南藝大教育核心價值的一部分。藉由本次展覽與一系列相關活動,南藝大展現出對藝術教育的深度探索與活力,並與在地社群共享美術資源,讓藝術真正融入大眾生活之中。
國立歷史博物館主任秘書張錦莉亦在開幕致詞中指出:「很開心這個展覽並不是在臺北展出就結束了,而是延伸到了南藝大漢館。這些書籍、作品、模型的延續也符合文化部推動永續策展的概念,《共源》是一個令人期待的開始。」她強調,本次展覽透過南藝大與兩館的合作,將原本的《形色質美》建築展與《書藝人間》書法展之部分展品重新整合策劃,體現策展內容的創新與永續精神。

▲展場俯視圖一覽整體佈局,展品安排井然有序
展覽內容別具匠心,展出書法及建築模型各七件。書法作品依循「抒情風格」、「生命力展現」、「創新風格」三大主題層層遞進。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漢寶德先生以情感與心靈追求為核心的抒情作品,字裡行間流露出藝術家對生命的敬畏與感悟。接著展出展現生命力的書法作品,在字形安排與畫面形式美感中,透露出其對書藝形式的不斷探索與挑戰。最終則呈現個人創新風格之作,見證其藝術生命歷程的高峰。展場動線以「心」字作為設計概念,象徵觀眾將隨著展覽動線,循序漸進地走入漢寶德先生的書藝世界,從「心」認識這位藝術巨擘。
在建築模型部分,展覽亦精心挑選出漢寶德先生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重要作品。包含幾何風格與大乘建築兩大類型,充分展現其在建築設計上兼具理性邏輯與人文關懷的獨到見解。每一件模型,無不蘊藏著對空間秩序與文化符碼的深刻詮釋,讓人得以窺見漢寶德先生如何在筆墨與磚瓦之間,建構出屬於自己獨樹一幟的美學世界。
這場《共源》特展,不僅僅是一場回顧展,更是一場精神與思想的延續。漢寶德先生身為南藝大的創校校長,早在學校草創之初,便以其深厚的學術素養與藝術眼光奠定了學校未來發展的基石。他不僅是一位建築師與書法家,更是一位教育家與文化推動者。其一生致力於推廣美感教育,強調藝術教育對人格養成的重要性,深信藝術的力量能夠涵養社會整體的人文素養。

▲現場氛圍熱烈,展現藝術交流的繁榮景象與社群參與的活力
展覽自2025年6月5日起至12月31日止,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在南藝大漢寶德紀念館二樓展出。誠摯邀請撥冗前來,與我們一同走進漢寶德先生的筆下與心中的世界,感受那份源自內心深處的美感流動的藝術世界,啟發心靈深處那份對美的無窮嚮往。無論是藝術專業人士、學子抑或一般民眾,都能在這場展覽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與啟發。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