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動畫實驗場:五校交流與創作對話

文/盧沛岑 圖/林億茹、張欣懿(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生)  2025-09-15

  2025年動畫實驗場校際交流展,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林巧芳老師發起,串聯臺灣藝術大學、銘傳大學、元智大學及實踐大學共五所院校,於6月21日至6月22日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多功能廳盛大舉行,開啟一場五校動畫創作者的跨校對話與創作交流。

  首日臺北艷陽高照,活動現場座無虛席,甚至臨時加椅才能容納眾多參與者。開場由林巧芳老師致詞,感謝來自全臺各地的與會來賓及各校團隊的協力促成,讓北中南動畫創作者齊聚一堂,展開為期兩天的創作交流

▲林巧芳老師為南藝動畫單元進行開場(林億茹拍攝)

  活動由南藝動畫揭開序幕,展映內容豐富多元,涵蓋實驗動畫課程中的師生共創、個人獨立創作,以及紀錄片與實驗動畫跨域合作。形式及題材也相當多元,從音樂MV、家庭故事到個人經驗,展現南藝創作的深度與自由,反映社會的同時亦扣合個人感受。

  映後交流邀請到《兔子巷986號》吳家昕導演,以及紀錄片《跳房子》劉人鳳導演及林俞孜動畫導演進行分享。吳家昕導演談到如何從構圖、拼布場景調整再到和自身文化脈絡整合,逐漸摸索出獨有的視覺語言,並分享面對技術與美學的掙扎與突破。林俞孜導演則介紹其炭筆動畫《記憶迴廊》與刮畫《原來心裡還有他》,發掘媒材傳達生命記憶與情感的可能。並分享與劉人鳳導演跨域合作的溝通及經驗,從動畫片頭設計延伸出更多視覺討論,片中以抽象符號與「後照鏡」視角表現心理狀態,展現動畫和紀錄片跨領域創作的挑戰與啟發。

  接續登場的是元智大學數媒系的作品展映,由郭嘉羚老師主持交流,此系列作品來自「複合媒材課程」,學生多為非動畫本科出身,課程以媒材實驗為核心,而非以動畫技術或原理為主,創作形式涵蓋偶動畫、手繪與電繪動畫,題材貼近生活,展現學生對媒材的敏感度與對日常生活的細膩觀察。

▲元智大學同學展出的實體作品(張欣懿拍攝)

  黃翊純導演《胃痛》以身體經驗出發,將胃痛時的感受轉化為紙張燃燒的視覺效果,實驗性與情感兼具;袁惠璘導演《外星人》從個人插畫角色延伸為動畫,發展角色的敘事脈絡,展現豐富想像力;張千穎導演《痕跡》則以摺紙與噴漆模擬炭筆筆觸,透過手作質感詮釋「痕跡」的主題。當天還有許多組創作者的細心分享,從初次接觸自身感興趣的媒材的陌生,到發覺媒材的特性,再建構自身的語彙轉化出個人的視角,學生們更特別將每部作品的封面輸出實體版本於現場展示,為觀眾創造更直接的視覺交流與互動。

  當日壓軸為特別講座,邀請多次獲國際影展肯定、享譽海內外的知名動畫導演——謝文明蒞臨分享。謝導演為本校傑出校友,當日深入講述其創作歷程,從早期與團隊合作到逐漸確立個人風格,受到波希斯、浮世繪與斯凡克梅耶等藝術家影響,結合怪談、小說、音樂與繪畫元素,發展出具個人辨識度的視覺語言。

▲謝文明導演分享其創作歷程與手稿(張欣懿拍攝)

  分享中,謝導演細述作品《禮物》的創作脈絡,從線條、五官拆解到手部表情的刻劃皆精雕細琢;並談及改編日本道成寺傳說時如何結合臺灣文化,從考察中汲取靈感,將原作中的山羊角色轉換為猴子,使角色更具在地性與趣味性。

  除創作分享外,謝導演也提供關於影視補助申請的寶貴經驗。分析不同補助方向與申請重點:文化部短片輔導金注重劇情張力與美術風格,高雄市拍片補助鼓勵社會關懷與創意題材,國藝會則較偏重實驗性內容。謝導演並提醒創作者應妥善安排預算與時程,理解影展的偏好與報名策略,為創作未來打下良好基礎。

  談及創作與得獎的關係,謝導演語重心長地鼓勵學生:「創作的核心是熱愛作品,得獎只是被看見的途徑之一。過去也曾有失落的時刻,但那是促使個人繼續前進的動力,太早得獎反而可能讓人成長停滯。」他勉勵大家持續嘗試與努力,給自己更多成長空間,讓作品逐漸成為心中理想的模樣。「選擇動畫,是因為熱愛它,就要全力以赴完成。」

  謝導演的講座讓在場師生深感鼓舞,也更了解動畫產業的現實面與機會所在。第一天的活動在與會師生與謝導演的茶會交流中熱絡結束,現場笑聲與交流聲此起彼落,氣氛熱烈。

  第二天活動由林青萱老師主持開場,感謝兩日皆出席的觀眾,也預告當日由臺藝、銘傳與實踐大學帶來的作品與經驗分享,將展開三所院校創作成果的精彩對話。

  首先,是臺灣藝術大學的動畫放映,由林青萱老師主持,邀請《黔》製作團隊分享創作過程,此部作品由團隊歷時一年完成,花費超過半年時間專注在劇本打磨。作品題材結合多種社會議題,聚焦更生人如何重新接觸社會,並呈現被遺棄的孤獨感。青萱老師在主持中強調,「感覺」是創作的核心起點,創作者必須先找到內心萌芽的感覺,才能從形式、媒材到敘事完整呈現,否則創作難以推進。

  學生們分享,製作過程中最具挑戰的是風格統一,尤其在CSP繪圖軟體中渲染耗時與素材轉換等技術問題,但製作期卻僅有兩個月,使風格測試無法充分進行,理想的製作流程應約一年半左有,此外也提及與專業配音公司的合作經驗。

  接著登場的銘傳大學,作品多以團隊合作為主,在作品和映後訪談都展現了高度的團隊合作精神。其中《希望之火》 多達七人,學生分享使用多種繪圖軟體(如 CSP、Procreate、Photoshop)時,需面對轉檔格式、筆刷粗細的不一致,如何在合成過程中達成統一,展現高效率的溝通協作能力。

  《紅叮青叮》以臺語「紅燈綠燈」的發音為命名,想像紅綠燈小人若具生命將會如何生活。場景融入臺灣街景元素如鐵窗與鐵皮,並結合2D手繪,展現創作者對日常裡紅綠燈小人的細膩觀察。技術面使用Maya製作動態、Blender處理材質與燈光,為克服軟體整合困難,團隊更自寫程式優化貼圖流程,展現高度技術能力。

  《Run run》則以音樂為敘事核心,作品如同一支無歌詞的MV,整首配樂貫穿影片,聲音成為主導情感的敘事工具。《未及之空》為黃芝雅導演獨立創作,導演來自中文系,此為首部動畫作品。作品描繪主角對天空的嚮往與壓抑,及自我追尋與覺察的過程。作品風格幽微內斂,以變形與轉化表現情感,跳脫傳統角色表演方式,展現個人獨特的敘事語言。

  最後登場的是實踐大學的動畫作品,彭老師提及實踐動畫創作強調觀看經驗與自製聲音設計,多透過網路資源或AI生成音樂,校內亦設有音樂混音課程,較少外包音樂製作,形成實踐獨有的聲音創作風格。

  展映結束後,由臺灣藝術大學的陳建宏老師進行專題講座「動畫製作的要領與未來」。老師以近五十年的動畫實務經驗開場,坦言動畫產業環境嚴峻,但看到學生們的作品,仍對臺灣動畫創作充滿希望。

▲臺灣藝術大學陳建宏老師進行動畫製作要領講座(張欣懿拍攝)

  陳老師指出,許多學生作品劇情為「點到點」,缺乏連貫的敘事線,強調需建立「線」來連接事件;並提醒避免過度重複自殺議題,過量呈現可能造成觀眾壓力,也有模仿風險。他鼓勵學生「重質不重量」,在日常中累積創作靈感,培養動畫敏感度。

  講座中也分享自己16歲入行、經歷低薪、電腦故障與跨國趕工等種種挑戰,包括參與《Mucha Lucha》製作的經歷。老師也分享學生們如何處理音樂授權、商品開發與定價策略,提醒創作者思考動畫以外的發展可能。

  本次活動集結五校動畫創作者的創作能量,兩天密集的交流與作品分享,展現了各校精彩的動畫作品和獨具的風格魅力,從學生作品、技術實踐、團隊協作到產業經驗分享,皆為動畫創作者們提供寶貴經驗與啟發。這不僅是一場動畫作品的展示,也為創作者埋下一顆持續創作的種子。再次衷心感謝所有參與的夥伴與觀眾,以及「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動畫創作者基地」提供專業場域及各校的積極協助,2025年動畫實驗場校際交流展,圓滿成功!

▲南藝動美所參與師生大合照(林億茹拍攝)

▲活動大合照(林億茹拍攝)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