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玩公園:兒童參與的想像與實踐

文、圖/張皓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2025-09-15

  學校教育的發達同時意味著對學生時間的大量擠佔,這造成了學生生活經驗的單調、偏頗、虛假等問題,兒童參與的缺失對於兒童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丁道勇,2016)。在現代,孩子們在白天接受大量學科教育,放學後又要趕往安親班、補習班,一回到家還得處理作業。長時間的消耗下,他們往往只能透過平板或手機來打發時間,提不起戶外遊戲與社交的動力。

  此外,隨著城市化的高度發展,密集的高樓、繁忙的車流與擁擠的街道,也逐漸壓縮了兒童的遊戲空間。長期研究兒童遊戲環境的日本建築師仙田滿以日本為例,指出1950年代前的日本,街道還沒被大量的汽車佔據,孩童都會在街道上面遊玩,建立遊戲社會網絡(仙田滿,1996)。而在臺灣,政府與業者因安全、方便的考量下,在公園裡設置大量的「罐頭遊具」,形成了重複無聊的遊戲地景,讓孩子對公園玩耍興致缺缺。少了遊戲時間與空間的孩童,也就逐漸喪失了創造遊戲的能力,即是一種發明與創意思考的能力,更是失去了與同儕相互社交的機會。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簡稱:城實組),於2025年5月27日透過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弗克思2.0課程—建築創作演習C(2)」,邀請「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簡稱:特公盟)理事長王秀娟,於臺南市官田區「大崎村落創藝基地—藝農號」進行「公民參與——與孩子共創好玩城市空間」的專題演講。特公盟長期以「為孩童爭取兼具安全與身心發展的遊戲空間」為理念,推動「兒童參與式設計」,與孩子一起打造非制式化、具有在地特色的共融遊戲場,正好回應了當代兒童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困境,也成為本次講座的重要焦點。

▲「公民參與——與孩子共創好玩城市空間」講座活動海報。設計者為南藝大建築所城實組碩士生——石薏琳

遊戲缺失症

  王理事長以「遊戲缺失症」作為比喻,指出疫情前因為居家隔離的政策,使得孩子們更加習慣了數位遊戲的消遣模式,在疫情後,也有越來越多兒童沉迷於3C產品,與同齡人互動減少、身體活動不足,導致身心發展遲緩等現象。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11)中,已正式將「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納入診斷,指的是一種持續、難以自拔的遊戲行為模式,嚴重干擾了日常生活。

  這樣的現象在臺灣也並不陌生。TenMax廣告公司於2023年引述英國傳播媒體公司We Are Social的《Digital 2023: TAIWAN》報告指出,儘管疫情逐漸鬆綁,臺灣每人平均每日的網路使用時間仍高達7小時14分鐘。數位世界幾乎成為生活的延伸,但同時也擠壓了孩子們進行戶外遊戲、探索環境、建立社交的空間。

  當遊戲逐漸被3C取代,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讓孩子回到真實的環境裡,重新找回五感的體驗?然而,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電玩遊戲的感官刺激極強,相較之下,在城市裡的公園遊戲場大多面積不大,且遊具的同質性高,對孩子來說實在缺乏吸引力。換句話說,要把孩子帶回遊戲現場,必須提供一座「真正有趣、真正屬於孩子的遊戲場」。

  這正是特公盟長年努力的方向。他們不僅關注安全性,更著眼於如何讓遊戲場成為孩子願意投入、樂於再訪的地方。從公共空間與城市規劃著手,特公盟試圖打造一個對兒童更友善的環境。

與孩子一起設計的遊戲場

  臺灣的公園遊戲場之所以面積小、重複性高,可以從1960年代談起。由於軍眷大量遷移來臺,城市迅速膨脹,政府只能優先解決住房問題,許多原本規劃的公園用地被違章建築佔去,兒童活動空間因此縮減(高振益,2023)。到了1980年代,在媒體監督下,安全問題逐漸受到重視,政府與遊具廠商為求方便,轉向規格化與系統化生產,大量的人工草皮、黑色軟墊與罐頭遊具隨之出現。雖然確保了安全性,卻也讓遊戲場同質化、失去了吸引力(高振益,2023)。

  正因如此,特公盟自2015年於網路社群發起倡議,致力於為孩童爭取兼具安全與身心發展的遊戲空間,並於2018年正式成立社團法人。他們注意到,遊戲場的主要使用者──兒童與其陪同者往往缺席於規劃設計的過程,且遊戲場充斥著大量的罐頭遊具,導致實際落成的遊戲場,一點也不符合孩子們「好玩」的需求。於是推動在公園規劃中引入「參與式設計」。這種方法強調邀請兒童實際參與,讓使用者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共創者。

  王理事長在講座上指出,參與式設計的核心在於「協作」:將使用者與利害關係人的觀點納入設計流程中,跳脫過去由專業設計師單向主導的模式,轉向一種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協作模式。這讓孩子能真實地參與公園與遊戲場的設計與實踐。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要把設計責任完全交給孩子。畢竟,兒童語彙有限,彼此遊戲經驗也不同,甚至常有天馬行空的想法,需要透過大人的轉譯與陪伴,才能化為具體的設計依據。為此,特公盟特別培訓了一群「孩子王」,陪伴孩子玩耍、觀察,並在過程中逐步引導,整理並分級出真實的需求。這些被翻譯出的需求,最後再交由設計師進一步討論與實踐,讓遊戲場能夠在反覆的溝通與修正中逐漸落地。

▲王秀娟理事長向同學們兒童參與式設計的運行方式。表示一個公園的設計分成許多階段,最需要兒童參與的階段則是在設計前期跟完工階段

▲王秀娟理事長以「口說」而不是「圖說」的方式,來指導大家一起摺紙青蛙。運用此方式來比喻設計溝通上轉譯的困難

▲本組師生一起用「聽」的方式,來摺紙青蛙。大多數同學都沒有摺紙經驗,加上沒有圖解,因此同學們出來的成果都不同

▲僅有本組陳老師摺出成功的紙青蛙了,不愧是陳老師

直接參與,看見孩子真實的感受

  王理事長在講座上分享了幾個公園案例,其中一個是於2023年完工的「新北五股體健防災公園」,此公園歷時三年完工,便是兒童表達遊戲場使用感受的具體實例之一。園內規劃了兩大區域:一是適合年幼孩童探索的共融土丘區,設有盪鞦韆、旋轉盤、彈跳床等設施;另一則是挑戰性較高的筍塔冒險區,以十米高的竹筍造型高塔溜滑梯與環形溜索為主體,展現五股在地竹子文化的特色。這樣的設計既兼顧共融,也突顯地方意象。

  在正式開放前,五股區公所與特公盟合作,舉辦了「使用者評估工作坊」。透過孩子王的引導,邀請親子進入場域試玩與提案。王理事長笑稱:「這時候需要有人把父母支開,讓孩子能單獨表達,否則家長常會不自覺替孩子回答,而孩子的真實感受就被掩蓋了。」這一巧妙的安排,正凸顯出特公盟「讓孩子成為主體」的用心。

  在討論過程中,孩子們就提出了對環形溜索的意見。他們覺得速度不夠流暢、玩起來不夠刺激;然而,對大人而言,溜索卻是具有風險的遊具,安全性往往凌駕於「好玩」之上。這樣的差異也提醒設計者,遊戲場規劃必須在「安全」與「樂趣」之間找到平衡點,而唯有透過孩子的直接參與,才能真正看見這樣的落差與需求。

  親子組成的小圈討論在遊戲之後進行,深具陪伴經驗的特公盟工作人員引導問答,蒐集回饋以供後續改善。公園建設不僅成為地方特色,也因孩子與家長的參與而更貼近真實需求。

▲五股體健防災公園照片(圖片來源:特公盟故事箱。https://ppfcc.org/6431/)

敦安公園裡有隻貓頭鷹

  另一個案例,則是在2021年改建完成的臺北大安敦安公園。大安區是全臺北市兒童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但人均綠地面積卻僅高於信義區,僅次於全市第二少。除了大安森林公園外,居民幾乎難以找到能同時滿足2至12歲孩童需求的遊戲場。因此,在地媽媽便透過參與式提案,提出「衛星公園」的概念──將周邊三處零碎的小公園整合起來,串連成一個能陪伴孩子成長的遊戲空間(特公盟故事館,2025)。

  在這個面積有限的場地裡,設計師充分展現巧思。園內的核心設施是一座貓頭鷹造型遊戲塔,傳達出森林與智慧的意象。遊戲塔不僅連接溜滑梯,還規劃了多重路線,例如平衡木、攀繩等不同挑戰方式,形成多樣的攻略路徑。這樣的設計增加了挑戰性與遊戲變化,避免孩子們只集中在溜滑梯口排隊,而能各自展開不同的冒險。

  此外,在貓頭鷹的底部還隱藏著秘密空間,供孩子們躲藏、休息或小聲交流。這樣的安排兼顧了動態與靜態需求,不僅豐富了遊戲的層次,也讓有限的空間能承載更多樣的兒童體驗。

▲臺北大安敦安公園照片(圖片來源:特公盟故事箱。https://ppfcc.org/8243/)

兒童為本的公園想像

  王理事長最後也說道:「真正的好公園,不是蓋得最安全、最整齊的那一座,而是孩子參與過、投入過,願意一去再去玩的那個地方。」 讓孩子參與設計的過程,不僅是在打造一座公園,更是在培養下一代對公共事務的表達與實踐力。從「一起玩」開始,讓同學們重新思考何謂兒童為本的公園設計。

▲講座尾聲,本組同學表示聽了王理事長分享的兒童參與式設計案例深受感動,並分享自己兒時在公園裡遊玩的經歷

▲講座結束後,本組師生一起與王理事長合照

延伸閱讀

  • 陳鳴誼(2020)。不只公園綠地要Greening Master Plan, 遊戲場也需要”Playing” Master Plan。眼底城事。https://eyesonplace.net/2020/08/31/15184/

參考資料

  1. 丁道勇(2016)。兒童的日常參與:一種觀察教育的視角。教育發展研究,59-65。
  2. 高振益(2023)。臺灣公園遊戲場發展沿革及現況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3. 衛生福利部(2018年7月5日)。長時間使用=網路遊戲成癮? 揭開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面紗。衛生福利部。https://www.mohw.gov.tw/cp-16-43926-1.html
  4. TenMax(2023年3月3日)。臺灣人愛滑手機、每天上網7小時都在看什麼?8大調查報告全公開。TenMax。https://www.tenmax.io/tw/archives/72881?utm_source=media&utm_medium=gvm&utm_campaign=pov
  5. 特公盟故事箱(2025年7月29日)。敦安有隻貓頭鷹|臺灣第一座兼具遊戲與美感的遊戲場。特公盟故事箱。https://ppfcc.org/8243/
  6. 特公盟故事箱(2025年5月6日)。五股體健防災公園,竹筍遊戲塔溜滑梯、環形溜索、擺盪大索|新北特色共融公園。特公盟故事箱。https://ppfcc.org/6431/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