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崙誌suann-lūn:
從故事館到淺山果園的日常風景

文、圖/陳杏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2025-10-15

  「土地若沒有故事,就只是荒地;有人耕作過,它才會變成家鄉。」——吳明益《複眼人》

  《山崙誌 suann-lūn》是一個由五位來自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實踐組學生,共同發起的駐村計畫,該駐村場域位於臺南市玉井區的「淺山故事館」。該館由「臺南市曾文溪產業觀光發展協會」營運,致力於推廣臺南淺山地區的友善農業與在地文化。

  由於淺山故事館面臨展示內容不足、人力資源有限與空間使用率低等問題。友善農友的經驗與理念缺乏具體展示與傳播,讓外地遊客難以深入理解當地的農業價值與土地故事。為此,本團隊結合成員在材質創作、田野調查與策展實踐等面向的專長,展開一系列的駐村行動。希望結合農友和居民的智慧,讓這些深植於土地的經驗轉化為可以被看見與被理解的文化資產,為臺南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注入新的可能。

▲山崙誌成員參訪美靜姐與玉峰哥的美雅仕果園

不只是館舍:淺山故事館的多重身分

  負責規劃與經營故事館的臺南市曾文溪產業觀光發展協會,有四個主要的推展平臺:第一個是「淺山聚落」共同品牌,由十多位農友或農場共同組成。第二個是「淺山故事館」,該館作為淺山聚落品牌的實體展售場所。第三個是「淺山市」,是一個一年兩次的市集活動,邀集具有相同理念的農友或商家一同展售與辦理活動。第四個是「淺山旅遊護照」,盤點淺山景點與商家,提供遊客一個淺山旅遊的實用指南。特別的是,淺山聚落的十多位農友來自臺南市「玉井區、大內區、楠西區、左鎮區、東山區」等淺山地區,生產芒果、梅子、愛玉、棗子、蜂蜜、香草莢等農產品;並且有將近九成的作物採取「友善農法」,不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試圖與自然環境共生、共存,以生產對人體無害的各種食物。

  淺山故事館位於玉井市區外圍,鄰近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玉井糖廠、芒果批發市場等重要文化與產業景點。它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一樓主要陳列淺山農友的優質農產品,展售玉井商家或居民製作的餐點和食品,並且提供遊客用餐與休憩的環境。二樓則不定期舉辦食農教育、環境教育、影像教育等主題的講座與工作坊,讓社區居民、農友、遊客有機會相聚和交流,還有設計展覽空間與閱讀空間以供使用。另外,故事館不僅作為農友對外推廣的實體場域,也提供了社區居民新的就業機會。因此,故事館是淺山地區居民對內、對外相互「連結」與「增能」(empowerment)的地點。此外,淺山故事館也是淺山聚落農友「協力」(collaborate)打造的成果,館內多數設備(例如:桌椅、陳架、展架、牆面裝飾等),都是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由農友投入心力共同協作,並且充分運用手邊資源(例如:農業廢棄物、回收物品等)。一方面,體現社群的團結與自助精神;另一方面,落實「循環經濟」的理念,以及惜物和愛物的美德。

▲淺山故事館外觀,左邊的樹形裝置為淺山農友們的作品

▲淺山故事館中,與農友共創的展售空間

▲淺山聚落農友列表

看見農友的韌性:淺山農業的田野調查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氣候,讓臺南淺山地區頻繁出現天然災害。團隊進駐期間,恰逢颱風與地震交錯來襲,對親身置身於這片土地的我們,強烈感受到天災所帶來的破壞與不安,它以最直接的方式震撼著。除了天災之外,淺山農業也面臨產銷失衡、人口老化等多重因素影響。所以,淺山農業從來不是耕作與收成的正向循環,而是在各種現實的挑戰中,不斷摸索與前行的歷程。在過程中,農友留下的不只是技術與經驗,更是一種與土地緊密交織的情感連結。因此,希望藉由「紀錄」與「訪談」等方式,了解這些農友在農業現場的真實處境,逐步建構出完整的資料脈絡,進而帶領人們重新理解淺山農業。期望讓更多人了解這些淺山農友,如何學習與自然共存,並在風雨之後,看見農業背後更深的價值。

  由於團隊進駐之初正逢玉井的芒果盛產期,於是我們從2025年6月開始,陸續到不同的芒果園進行田野調查,以下介紹踏查兩個果園的經驗——「美雅仕果園」與「綠心園」。

▲山崙誌的田野調查列表

與自然共享:「美雅仕果園」的友善芒果

  第一個踏查的地點是「美雅仕果園」,它由故事館員工吳美靜及其丈夫李玉峰共同經營。其中,玉峰哥是西拉雅族後代,果園鄰近他的老家——龜殼仔部落,是西拉雅族李氏家族(Tavali)的傳統領域,這個家族在清朝時期從左鎮岡林沿著菜寮溪移居至此。這座位在山坡上的美雅仕果園,是玉峰哥的父親交給他們管理的果園。這裡早期種植蕃薯、樹薯和竹筍等作物,在民國四、五十年代曾種植甘蔗,直到民國六十年代才轉作「愛文芒果」與「海頓芒果」。

  一早,跟著美靜姐與玉峰哥的步伐,爬上山坡認識芒果的生長環境。他們在五年前接下這片果園後,採取友善耕作的方式。所以,果園地表長滿各種野草,芒果樹幹也爬滿了青苔,是一個滋養萬物的環境。果樹上除了掛滿包有套袋的芒果,也有刻意留給松鼠和鳥類吃的小果,將收成跟各種生物分享。美靜姐描述轉作友善農法的第一、二年完全沒有收穫,但在第三年後產量逐年攀升,而且種出來的芒果不會死甜,有著市面上吃不到的獨特風味。

  認識果園的環境後,回到故事館訪問美靜姐與玉峰哥,關於種植友善芒果的心路歷程。美靜姐從嫁來玉井的故事說起,述說她如何適應果農的忙碌生活,以及如何透過宅配銷售芒果。接著,他們說明從慣行農法到友善農法的心態轉變,還有如何應對來自長輩的質疑,在不斷說服的過程中達到平衡。藉由美雅仕果園的故事,不僅了解土地與族群的密切關聯,也體會到人與土地的共生關係,顯現臺南淺山農業的豐富面貌。

▲山崙誌成員與美雅仕果園的美靜姐與玉峰哥合影

▲在淺山故事館內與美雅仕果園的美靜姐訪談務農的契機與經驗

▲授粉不完全的芒果,農民戲稱為「珍珠芒果」

▲果園裡芒果被蟲叮咬後,導致受損的狀況

斜坡上的芒果:「綠心園」的做山日常

  第二個踏查地點是「綠心園」,由李育倫與林雅菁夫妻共同經營。這不只是一座位於單一地點的果園,而是由多座散布於楠西山區的果園所組成。第一站,是位於埔頭休憩小站附近的芒果園。搭著小貨車沿著陡峭山坡蜿蜒而上,車身搖晃如同乘坐海盜船,引來陣陣驚呼。雨後的坡地濕滑難行,加上地勢險峻,一邊欣賞山谷間壯麗風光的同時,也不免為自身安全捏把冷汗。抵達山坡上的果園後,發現這裡的土壤屬於白堊土,能培育出口感較Q彈的芒果。可是,因為地勢陡峭,雅菁姐笑說育倫哥像猴子一樣,必須靈活地在山坡間穿梭作業。此外,育倫哥也談起他們將芒果外銷日本的嚴格條件,從果皮到農藥殘留,每個細節都不容忽視。這份堅持並不容易,為了達成產銷履歷制度的規範,不僅要懂得合理用藥,還要時時觀察天候與環境變化,可見挑戰重重。

  第二站,來到密枝聚落一帶的包裝場,這是育倫哥的老家。在一樓的平房裡,看見蓋著厚被子、正在「催熟」的芒果,排列整齊的模樣相當可愛。老家旁的果園除了芒果、荔枝、龍眼和芭樂,還有一座雞舍。當走到雞舍時,雅菁姐提起幾週前曾出現過一條大蟒蛇,牠不會吃雞,但會偷吃蛋,讓我們不禁一陣發毛;但看到在果園間自由奔跑的雞群,又讓人感受到這片土地上蓬勃的生命力。走到種植「黑香芒果」的區域,雅菁姐提到往年芒果季時,她每天得在果園裡工作六、七個小時,有時凌晨還得戴著頭燈巡視。可是,育倫哥也分享說,當芒果產量不足時,他會一邊套袋、一邊焦慮。儘管他們的語氣輕鬆,但是聽在耳裡卻滿是心酸。離開果園前,回望那片被群山圍繞的土地,陽光灑落在果樹之間,讓筆者反思這趟踏查,在滿滿的故事中,看見農友的心血與生活的重量。

▲山崙誌成員成員與綠心園的育倫哥與雅菁姐的合影

▲綠心園的育倫哥解說芒果的催熟過程

▲正在分級中的愛文芒果

▲綠心園的育倫哥實際操作採收芒果的方法

▲正在催熟中的玉文芒果

在地故事,從果園長出來!

  透過本次的駐村行動,從淺山故事館出發,逐步走入淺山果園與農友的日常生活,看見淺山農業背後的辛勤勞動與深厚情感。無論是美靜姐與玉峰哥在友善農法上的堅持,或是育倫哥與雅菁姐一家人對土地的執著,都讓我們意識到這些看似平凡的耕作,其實承載著地方的歷史、族群的記憶與家庭的生命故事。這些真實經驗,正是「淺山故事館」需要補充與延展的養分。

  因此,《山崙誌 suann-lūn》是一個將農友智慧、土地故事與地方文化轉化為可被理解與共享資產的過程。透過田野資料庫的建立、展覽與工作坊的推動,期望故事館能成為一座「社區博物館」,串連農友、居民與遊客,讓更多人看見淺山的價值。雖然這條路漫長,但是我們深信,唯有持續累積與共創,不僅讓在地故事被聽見,也讓地方創生成為可能,為臺南淺山開啟新的可能。

延伸閱讀

  1. 山崙誌 suann-lūn.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E5%B1%B1%E5%B4%99%E8%AA%8C-suann-l%C5%ABn-61576723391245/
  2. 山崙誌 suann-lūn.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suann_lun/
  3. 淺山聚落.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75334677685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