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從口入:一起瞭解生活中的健康陷阱講座
文/張怡卿(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總務處職業安全衛生護理師) 圖/總務處營繕組 2025-10-15
代謝症候群防治從生活做起──本校辦理「生活毒害與食品安全」健康講座,提升師生健康意識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臺灣20至64歲民眾中,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高達24.8%,也就是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罹病,其中男性高達30.4%,顯著高於女性的19.7%。代謝症候群與不良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包括高油高糖飲食、過度攝取加工食品及暴露於環境毒害物質等。這些風險因子雖潛藏日常生活中,卻也能透過健康促進與衛教介入逐步改善。
為了協助教職員工生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本校特別舉辦「生活毒害與食品安全」課程,從環境健康與營養知識雙面向切入,帶領參與者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毒害來源、食品添加物風險與食物中毒預防重點。課程聚焦於如何藉由改善飲食內容與生活型態,有效預防代謝症候群,進而降低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發生率。

▲講座主題的說明
本次活動特別邀請中華民國有機生活環境教育推廣協會黃萬華講師擔任主講人,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解析飲食與健康的關聯。黃講師指出,多樣化蔬果攝取不僅有助於抗氧化、減少自由基產生,也能舒緩體內發炎反應;相對而言,過度攝取紅肉及含有人工香精與添加劑的加工食品,則會提升健康風險。

▲說明自由基、抗氧化與身體的關係
課程中亦介紹「腸腦軸(Gut-Brain Axis)」的觀念,強調腸道菌相與情緒、免疫功能密不可分。黃講師鼓勵大家從飲食中增加有益菌攝取,如發酵食品與富含膳食纖維的天然食材,協助體內減少慢性發炎反應,提升整體健康。
為了讓參與者有更具體的體驗,講師還準備實體化學香精樣品,讓現場人員實際嗅聞,了解市面上許多食品中的人工香精皆來自工業提煉,長期過量攝取恐對身體造成潛在負擔。

▲人工香精樣

▲講師以扇子扇出各式香精的味道(芭樂、荔枝、百香果等)
透過本次講座,不僅提升了師生對食品安全與生活毒害的警覺,也為未來落實健康生活提供了具體可行的方向。健康生活,從選擇天然食材與改善生活習慣開始,讓代謝症候群遠離我們的日常。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