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社子居民的共創-桃花心樂園開園以前

文、圖/方仕安  2021-12-15

  在南藝大下山後不遠處,位於社子社區的桃花心木林,20年前還是一片荒地,後來因為政府以永續經營為前提的「平地景觀造林及綠美化方案」,社子的這片荒地上開始種起單一樹種—桃花心木。直到今天,20年過去了,荒地已成為桃花心木林,政府的獎勵造林補助也已到期,不再補助以後,社區開始有些聲音討論著這片桃花心木林該何去何從……。

  身為南藝大建築藝術所城實組研二的學生,我們在社子社區的田野調查已經一年多,在過程中除了進行家戶訪談、農業相關調查,也舉辦了幾場活動,其中幾次的活動地點就選在了桃花心木林,因此對桃花心木林有了些許的了解,另外則是家戶訪談時,針對居民對於社子的發展想像與期許進行調查,許多居民提出社區公共空間的不足,缺乏散步、小孩玩樂及聊天的空間,都為後來的「桃花心樂園」留下了伏筆。

 

▲桃花心木林環境清理前,堆滿了廢棄物

  從荒地變為樹林,桃花心木林一直都不算是個社子居民會進行活動的空間,因此樹林裡充滿了居民堆放的農業及生活用品與廢棄物,有為了燒水用的木頭與竹子,還有農田固土用的黑色塑膠布,但因長久堆積,居民也鮮少使用,以及一些廢棄的家具、輪胎、器皿等,使桃花心木林更讓人難以親近。然而,正好因應南藝大校慶的展演活動,我們決議藉由展演活動的機會,打造一個供居民休憩的公共空間,讓居民對於桃花心木林有不一樣的想像。

  討論、規劃、清理,一開始只計畫要在桃花心木林裡清出幾個空地,做些簡單的椅子、遊具,並利用一些情境圖暗示居民可以在樹林裡從事的活動。在反覆討論後,我們訂定了此次展演活動的主題為「桃花心樂園」,主要作為小孩玩樂的場所,有別於以往在社子辦活動時設定的對象,希望能藉由小孩的帶領,為社區帶來一些新氣象與想像。從初步規劃到清理桃花心木林的環境,到後來訂定主題,在這之間我們從未與居民共同討論要將桃花心木林打造成什麼樣子,只是單純的想先做些改變,以及如同本所的汪文琦老師在課堂上告訴我們的,能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讓自己也「玩」到些什麼。然而,在清理完環境後,我們將居民送給我們的稻草鋪在其中一塊空地上,幫我們載稻草的胡文拯阿伯(拯伯)看到後,便像走進自家房間一般,將拖鞋脫下,走上我們鋪好的稻草,隨後又說了一句:「遮欲塔寮仔喔?(這裡要搭寮子喔?)」。簡單的一句話,讓原先毫無預期要與居民共同改造桃花心木林的我們,開啟了一連串與社子居民的共創。

  隔天,拯伯就找上社子鎮安宮的廟公,帶著我們這一群他口中的「讀冊仔(讀書仔)」,來到廟公家附近的竹林,幫我們砍竹子、教我們用柴刀修竹枝,並幫我們將竹子載回桃花心木林。接著隔天,又找來了他的弟弟胡文淦(淦仔),說他的弟弟很會搭寮子,要來幫忙一起搭。於是,從這天起,拯伯、拯伯的弟弟淦仔以及廟公三人,成了桃花心木林改造過程的固定班底,只要我們出現在桃花心木林,他們便會一起來幫忙,甚至到後來淦仔的兩個兒子,也在每個周末利用放假的時間,來與我們共同構築、玩樂。

▲社區居民—拯伯,與弟弟淦仔、鎮安宮廟公來幫忙搭寮子

  因為拯伯等三人的加入後,有越來越多的居民聽聞前來,像是社子鎮安宮的虎爺乩身—李春風大哥,原本也只是來看看,到後來每個禮拜都會帶著他的孫子駿駿一起來,最後看著我們在做什麼,也跟著一起幫忙,甚至有一次很安心的將駿駿丟在桃花心木林,便一個人跑回家去了,最後還是我們牽著駿駿送他回家。另外還有鎮安宮的池王爺乩身—黃水福大哥,有一次終於走進拯伯等人正在搭的寮子,還被駿駿的媽媽笑說,阿伯是在監工啊!不過最神奇的是,居民們就像是魔法師一般,只要我們提出需要什麼工具、材料,就算只是隨口提起,他們就能馬上變出來,例如需要敲東西,拯伯就馬上拿了一支鐵鎚及一支橡膠鎚來;用小鏟子挖土挖到手痠的時候,隨口說了,如果能有鑽洞的機器就好了,當天附近鄰居阿嬤的女兒就拿來了一台吃機油的鑽洞機;需要米糠做舖面使用,不久後鄰長阿伯就騎著擋車載了一大包米糠送來。還有好多好多,我們就像是社子的寵兒一般,被居民們呵護著,也意外觸發了越來越多人對桃花心木林的關注

  除了清理環境及與社區阿伯們一起搭寮子,後來還陸陸續續與居民們一起做了一些設施與空間,有斜坡上用土與竹子砌成的及水泥磚鋪成的樓梯、小丘上利用幾棵樹與竹子圍成的秘密基地、入口處竹子斷面鋪成的鋪面、竹子做的溜滑梯、用繩子與布綁在四棵樹中間的吊床以及社區居民們捐贈的玻璃酒瓶做成的打擊樂器。一開始為了展演活動規劃的空間,其實做到最後,因為居民的熱心加入與幫忙,一些空間都與原先預想的不太一樣。原以為是我們能夠透過行動帶給居民更多的想像,事實上居民的創造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他們透過他們的生活甚至是生命的經驗,給予我們更多意想不到的回饋,許多成品若不是居民的幫忙,我們根本無法完成,不論是工法、施作或是材料的提供,甚至是想法。

▲與社區阿伯們一起搭寮子後合影,留下紀念

  或許這就是在社區辦展覽有趣的地方,有一些無法預期的事、無法預期的人,展覽前的工事,一切的討論、決定,不斷隨著社區的步調變動、修正。其實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展演活動而改造桃花心木林,雖然「桃花心樂園」確實是因著展演活動而生的名稱,只是經歷了這將近一個月的施作時間,才深刻的感受到這樣的「行動」,或者應該說是「互動」,能夠有多大的感染力。像是鄰居阿嬤長期堆在桃花心木林的木材與竹材,在展覽前一個禮拜,請了他兒子開貨車來全部清走,也順便清掉了許多家庭廢棄物;對面住的三兄弟之中的弟弟—國仔,原本只是站在桃花心木林外說著,這些清出來的垃圾,你們要自己清掉,到後來他會走進來,坐在一旁看我們施作,甚至幫我們砍竹子、扶竹子等等。這些互動所產生的轉變,不僅僅是與我們學生之間的關係轉變,更多的是居民間關係的轉變,以及居民與自己居住環境的關係轉變。

▲在搭完的寮子裡與社區居民休息、聊天

 

▲鄰居阿嬤幫忙清理周圍的廢棄木材、家用品

  展覽的前幾天,在工事即將結束之際,拯伯不斷地和我們說,以後還要做什麼,再跟阿伯說,阿伯再帶我們去砍竹子,再幫我們做。每每聽到這幾句話,總會在心裡暗自想著,不知道展覽過後,阿伯們還會不會來這裡坐著聊天,阿嬤會不會還時不時走出來看看,與阿伯聊上幾句,國仔會不會偶爾走進去坐坐。桃花心木林一個月的吵鬧,會不會在展覽過後,變回從前的寂靜。原以為居民會因為學生的離去而感到些許落寞,但這些擔心卻都來自於我即將離去而產生的傷感。學生的加入與離開,對於社區,也對於筆者自身都產生了一些快樂的但也有一點感傷的情緒,不過「桃花心樂園」也都給予我們在這段時間,在心中擁有了一個樂園吧!

 

▲在施作過程中,不時會有居民帶著小孩一起來走走看看

 

▲施作完成,展區及遊玩區

 

方仕安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