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天文)學與藝術:從遠古到當代

文、圖/林以薔  2022-05-15

  本次講座由藝術史學系的潘昌雨老師邀請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的沈柏丞客座助理教授擔任此次講師,講師從物理學的角度去探討從古代到當代的藝術所受到天文學的影響與變化。

  講師說道,從古代的壁畫、直至現今的地景藝術,都受到了自然現象與日月星辰的影響。以中古世紀的歐洲來說,當時的歐洲人使用黃道十二宮來計算日期與占卜,就如同我們計日與節氣用的農曆,且有關黃道十二宮的作品時常透過相應的時間伴隨人民日常作息的畫面。

▲沈柏丞講師正在講解古代出土的器物上所繪製或鑿刻的天文圖像

  義大利天文學家喬瓦尼.巴蒂斯塔.里喬利 (Giovanni Battista Riccioli) 於1651年《新天文學大成》(Almagestum Novum) 的卷首插圖,畫面中的神話人物手上拿著望遠鏡觀察天空,並權衡天秤左邊尼古拉.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的「日心說」,以平衡右邊他對第谷.布拉赫 (Tycho Brahe) 地心系統的修改版本,第谷提出了一種介於地心說與日心說之間的理論,他認為地球作為靜止的中心,太陽圍繞著地球作圓周運動,而除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則圍繞太陽作圓周運動,從天秤的傾斜角度可以得知里喬利更加偏向認同第谷所提出的天文系統理論。同時,可以看到在哥白尼與第谷所提出的理論出現之前,早已盛行許久的克勞狄烏斯.托勒密 (Claudius Ptolemaeus) 「地心說」理論被拋棄於地面上。透過構圖在視覺上的吸引力而言,里喬利的卷首插圖對於當世紀的天文學與藝術無疑具有一定的標誌性,並且準確地代表了耶穌會在譴責伽利略.伽利萊 (Galileo Galilei) 之後對宇宙學的立場。

▲沈柏丞講師正在介紹喬瓦尼.巴蒂斯塔.里喬利 (Giovanni Battista Riccioli) 於1651年《新天文學大成》(Almagestum Novum) 的卷首插圖

  直至今日,我們也會看當代科技與宗教歷史圖像的結合碰撞。現在人們所熟知的星座圖象早在中世紀就已經出現,科學家們將天上的星星根據「完形法則」的接近性、類似性和閉鎖性連成星座,所謂的「完形心理學」四大視覺法則為:封閉性、相似性、接近性、連續性。

▲沈柏丞講師與潘昌雨老師正在解答學生們的問題

  沈柏丞講師此次的演講讓學生們認識到古往今來藝術、天文學和現代科技的跨領域合作,無論是科學理論或是當代藝術作品介紹,講師皆滔滔不絕,是一場題材新穎且內容豐富的講座。

 

▲演講結束後,沈柏丞講師與潘昌雨老師合影

 

林以薔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大學生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