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的相簿>學生畢製紀錄片於烏山頭影展放映

文、圖/吳宣佑  2022-12-15

  「烏山頭影展」自1997年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開辦,以影展作為音像紀錄所學生群像的身體,多年來的生命經驗,透過不同時期到來的創作者,藉由影像集合了各時期臺灣社會的縮影。而第26屆烏山頭影展《時間蒸發》於影展日期的最後一天,在11月20日早上十點,於臺南市南門電影書院之放映廳,播映本所學生畢業製作<阿公的相簿>。該片是關於導演在阿公過世後,以第三代的觀點帶著阿公所留下的相簿,將照片作為重返的物件,回到照片中出現的地景與拍攝第二代家庭成員。藉由口述歷史訪談去建構、去重新記憶阿公與家族的故事。

 

▲第26屆烏山頭影展《時間蒸發》宣傳酷卡

 

▲第26屆烏山頭影展《時間蒸發》南門書院放映廳

 

▲<阿公的相簿>紀錄片海報

片名:《阿公的相簿》
導演:吳宣佑
年份:2022
類別:紀錄(Color)
長度:55min
預告:https://youtu.be/8NmsAx4OPkg
故事大綱:2019年迎來了阿公-吳交的離世,身為孫子的我在整理他的遺物過程中發現了一本相簿,裏頭有我未曾參與的過去。為了替阿公與家族留下此曾在的紀錄,我帶著相簿開啟一趟旅程,將照片作為重返的物件,拜訪親戚並探尋其中的故事。

 

  映後座談時,與談人秉芸分享自己家中的長輩也有很多的老相簿,但是沒有深入去了解背後的故事,僅僅是聽長輩們日常的分享。法國已故攝影家德菲諾依(Pierre de Fenoyl)曾經如此寫道,照片需仰賴人們的觀看而延續其生命,並由此經歷時間的考驗在時間中存續。觀眾詩瑋提出了在片中看到一些過場畫面是電線桿,令他聯想到五線譜上的音符。另一位觀眾家豪也從自身經驗出發,過去讓他厭惡的電線在片中看起來竟是浪漫的,顛覆了他過去對於電線桿的想像。同時也有觀眾反映,看完片子後認為電線桿是過世的阿公,作為親戚們連結的一種想像的橋樑。

 

▲與談人秉芸分享映後意見

  導演於座談表示,從帶著照片回訪第二代親戚的回答中,照片屬於脆弱的媒材,他會隨著時間氧化變色,甚至沾黏相簿中的膠膜。而拍攝過程中,正如同攝影家德菲諾依所說,照片作為記憶的載體,必須經過分享、討論,其中的記憶才得以被保存下來。慶幸透過這個拍攝計畫,紀錄第二代對於阿公的感情與記憶,同時這部紀錄片也是一本電子的家庭相簿,替家族留下此曾在的紀錄,可供不同家庭成員指認自己的長輩們的記憶。片中在訪談各個人物時,也能夠看出台灣社會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發展中,對於大眾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該片不僅僅是個電子的、私影像的、家族的相簿,更是一種社會變遷、時代演變切面的見證。

 

▲<阿公的相簿>紀錄片放映之觀影觀眾

 

▲臺南市南門電影書院與第26屆烏山頭影展《時間蒸發》宣傳海報

 

吳宣佑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生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