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藝術大學 × 臺南當代藝術  

記2017臺南新藝獎

 文、圖/施友傑    2017-05-15 

「臺南新藝獎」在2017年邁入了第五屆,今年以《「新」的旅途─臺南當代藝術30年》為主題,形式上打破博覽會的方式,特別邀請60位臺南知名的當代藝術家,與10位年度新藝獎得主,以10個聯展的形式,置入在臺南舊城區10家專業畫廊裡,呈現出橫跨1940到1990的臺南當代藝術發展脈絡。

本屆臺南新藝獎策展人,林煌迪,亦是南藝大造形藝術研究所校友。他提到,臺南新藝獎從最初一開始的博覽會形式,隨後開始和空間合作,接著更深入的討論場域彼此之間的連結。這四年以來,從原先的藝術家個體的找尋、空間的蔓延、場域的拓展等等,因為有這個平臺,也才能有更多「新世代」創作者被發掘。而在不斷發掘「新」的當代藝術時,也需要回頭去重新檢視我們所處的藝術發展。原先,這個概念的發想,雛型於林煌迪與佐佐目藝文工作室共同策劃的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城內/城外─臺南當代藝術初探」展覽。

會有這個想法,也是因為策展人有意識地觀察臺南地區的藝術發展,從八○年代末期一直到現在,這三十年間其實有許多優秀的當代藝術家,都生活在臺南、並持續耕耘;且1996年國立臺南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的設立,更使許多當代藝術家留在臺南,但這個脈絡似乎一直都被忽略,對臺南的印象、臺南的藝術發展,似乎都停留在某個階段而已。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校園景觀圖片來源:展演中心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則是現在正在新建、預計2018年開幕的臺南市美術館(以下稱南美館)。依目前的計畫,以原臺南警察署為近現代館,公十一號停車場為當代館,正是因為南美館當代館的籌備,也讓策展人思考到,是時候可以處理這個經常被忽略的脈絡了。後來,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的邀請下,才將原「城內/城外」展覽概念,透由這一次臺南新藝獎的企劃較完整的呈現。未來也能作為南美館當代美術館的研究與典藏資料。

2017臺南新藝獎的10位得主中,就有多位來自南藝、或就讀南藝的藝術家。林盈潔是目前造形藝術研究所一年級學生,他的作品經常是因應空間的不同,進行多元的創作嘗試;林盈潔將場域與行為結合,來創作屬於這個空間場域的作品。對他來說,空間成為了思考藝術的對象,在過程中進一步的去思考什麼是藝術?如何去定義藝術?他也認為,每個空間所創造出的作品都是唯一的,所以在不同的空間場所中創作其實是較具挑戰性的。而此次為新藝獎展現的作品,因所在畫廊坐落於正在新興建造的“豪華社區”,而這對林盈潔來說,這樣的氛圍其實很刻意、很假,因此他透過「假的」花和花園,來回應所在的環境、甚至提出質疑。藉由一種舒服、可愛的風格,來包裝他對於周圍環境的感受。

林盈潔《民德花園》,2017,因視角而有所不同。

林盈潔《民德花園》,2017。編按/玻璃倒影為藝術家本人

 

另一位藝術家,倪瑞宏,則是畢業於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校友。在他就讀南藝四年的期間,接觸到許多原先在臺北生活不會注意的事物,尤其是民間信仰的部分。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能看見這類元素的挪用,此外,他也經常以女性角色作為圖像進行創作,這類的女性圖像,倪瑞宏自己稱之為「仙女」,代表著一種理想的女性象徵。除了「仙女」之外,藝術家也會使用神話傳說中的文字,來表示與現實不同的理想概念。然而,若我們仔細去觀看這些作品,就會發現其中有許多幽默、諷刺的內容。倪瑞宏正是希望藉由這種反諷的手法,將生活中許多的「虛假」表現出來。

倪瑞宏蓬萊仙山辦事處,2015,流動畫燈箱,150x40x10cm(局部)。圖/倪瑞宏《蓬萊仙山辦事處,2014,紙、廣告顏料、鉛筆,78x55cm

 

倪瑞宏《七彩命運盤》,2016,旋轉LED燈箱、馬達、燈片

 

《「新」的旅途》臺南新藝獎,重新地拉近了各個藝術家和畫廊、觀者、乃至於臺南之間的關係,藉由這次老、中、青藝術家的合作,重新開啟我們觀看臺南當代藝術的視野。這樣的觀看方式,也讓我們得以再一次思考,作為臺北以外唯一的藝術大學,如何與臺南這塊土地互動、抑是為臺南藝術扎根   

 

施友傑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班

 

本屆臺南新藝獎得主請見: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臺南新藝獎官方網站

 

  其他閱讀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