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屆烏山頭影展《潛望鏡:社區視界》
文/陳佑禎 圖/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 2017-05-15
時光荏苒,烏山頭影展已邁入第20個年頭,而南藝大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以下稱紀維所)也默默地在烏山頭扎根了二十多年,或許與其他百年老校比起來,尚屬年幼,可二十年的歲月砥礪,相信仍積累了些許成果。於是當策展團隊(以下稱我們)回顧過往,便發現南藝大紀維所,不僅培養出許多傑出的影像工作者之外,更有許多校友們投入「社區影像」的領域,同時也有人因參與了地區的社區影像培力課程而進入南藝大就讀,那麼「社區影像」的樣貌為何?
「社區影像」是訓練素人、在地民眾成為導演?是「社區總體營造」興起之後,用來推廣社區的方式?一般民眾拍出來的影像往往不好看?好看與否重要嗎?它的美學是甚麼?又該如何理解、觀看這樣的美學與方式?台灣許多地方皆有開設「社區影像培力課程」,這些課程的目的為何?而這些影像與南藝大紀維所產出的作品又有何差異?
上述問題困擾著我們,於是我們決定將觀看的觸角向外延伸,從南藝大到社區,試著去理解「社區影像」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潛望鏡:社區視界
第20屆烏山頭影展以《潛望鏡》為主題,並搭配《社區視界》為副標,意即想像我們是一艘在珊瑚潭沉潛觀察的潛水艇,在過去19年間,凝望水中風貌,汲取讓自身成長的養分,而第20年的現在,是該藉由潛望鏡遠眺外在風景了!期許自己一方面在南藝大這個地方成長茁壯,一方面望向外面的景致,提升視野與眼界。
然而南藝之外的影像何其多,因此為了使主題聚焦並搭配影展已年滿二十,於是抱持著回顧展望、鑑往知來的心情,以及上述提及之對社區影像的疑惑,因此選擇將「社區影像」做為潛望鏡主要觀看的對象,同時也讓畢業的學長、學姐們藉此回校分享社區影像的相關經驗。
上圖:本校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助理教授曾吉賢導演分享社區影像的脈絡與概念
第20屆烏山頭影展《潛望鏡:社區視界》映後座談觀眾提問踴躍
本屆影展不同於以往,特地將展期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2016年12月6日至21日,每週二、三晚上放映南藝學生的在學作品,以及今年3月13日至17日大開眼界,播映學生的畢業作品、社區影像及舉辦相關講座。第一階段的放映,希望透過影片讓觀眾了解南藝學生在此處吸收到的養分;第二階段的活動內容,著重於讓大家對於社區影像的目的、方式,有更多元的討論與理解,同時也藉由學生們的畢業作品,與社區影像做一個對話。試圖透過第20屆烏山頭影展,讓大家更清楚社區影像與紀錄片的關係,及其在紀錄片範疇內的定位,同時釐清社區影像的脈絡與觀看方式。
影展共放映10部學生在學作品、6部畢業作品,邀請關注勞工議題的蕭立峻《機器人夢遊症》做為特別放映,及台灣四地區:府城、鹿港、竹塹與林口之多部社區影像。同時安排了7場講座,主題涵蓋社區影像、影像維護及香港社會運動等議題。並由所上曾吉賢導演對社區影像做一個導讀與簡介,希望使觀者建立一個觀看社區影像的不同角度,有更好的理解與思考方向。
上圖:第20屆烏山頭影展特映片《機器人夢遊症》蕭立峻導演於開幕茶會分享影片創作歷程
上圖:第20屆烏山頭影展專題講座《社區影像培力》,校友紀文章導演分享於鹿港從事社區影像培力的經驗與心得
上圖:第20屆烏山頭影展專題講座《在地的眼 拍在地的片》,校友洪淳修導演分享在林口社區大學「台地觀點影像工作坊」經驗談
上圖:曾參與社區影像培力班後進入南藝大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就讀的鄒立仁、劉國珠、鄧慶福(左起)分享學習歷程
透過不同單位對於社區影像的理解、詮釋,觀眾得以明白社區影像的樣貌是多元的,各單位之目的亦有所差異,如曾吉賢導演認為社區影像最終之目的在於「媒體識讀」;而來自鹿港的社區影像,則傾向於將紀錄片做為一種社會運動的工具,用來捍衛鹿港的在地文化,喚醒居民對於鹿港的熱愛與關心;而南方影像學會所籌畫的社區影像培力,則透過較短的訓練過程,使得社區民眾懂得掌握攝影機,並拍攝出屬於社區的故事。而回到最初對於「社區影像」的疑惑來談,相信經過影展討論後,無論是我們或觀眾皆能夠對於社區影像抱持更多元、開放的態度與想像。
陳佑禎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
校友許靖杰導演(右三)返校參加本屆烏山頭影展,與紀維所學弟妹幕後工作人員合影
第20屆烏山頭影展海報(局部)
其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