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寶德紀念館側記

文/姚仁喜(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圖/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牧童攝影  2023-07-15

  2015年初,漢可凡與漢述祖姊弟來訪事務所,委託姚建築師進行漢寶德紀念館設計。初始的要求除了要有一個紀念漢先生的空間外,還希望兼具學生活動和創作發表的功能。空間的儀式感可以渲染紀念性的體驗,進而啟動參訪者的回憶和想像。但學生活動空間,卻相反地是一個更具生活感與活力的空間。

  因此設計一開始的挑戰,就在協調兩種屬性的空間,我們規劃在空間的上方創造好幾個懸浮的盒子,分別展示漢先生在各個領域的成就。盒子下方則是學生活動的場域,型式自由,可做展廳、小劇場、授課使用。盒子的底部是通透的,仰頭向上便可以看到漢先生的紀念空間。上下之間有關係,但漢先生永遠在高一點的地方,仰之彌高。(圖1、2)

 

圖1 漢寶德手稿_©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圖2 漢寶德手稿_©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最後的設計方案簡化為一個抬高的清水混凝土立方體,並以「a cube within a cube」為概念,紀念漢先生宛如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般博學之生涯,立方體的下方為學生活動區,可以自由利用,與環境關係親密。但進入立方體內,就是一個挑高13.5公尺,紀念性很強的空間。上方懸掛的紅色異形量體,把單純的立方體切割成幾個局部,在空間邊緣創造狹縫,或是穿過清水混凝土外牆形成開口,引入自然光線,形成光與影的舞臺。上下互動的空間關係,傳達漢先生與學生亦師亦友的情誼。

  漂浮在頂部的量體,經過樓梯轉折進出於建築內外,忽近還遠,彷彿一種儀式。從室外踏階轉入室內,連接一座像橋般的樓梯後,進入漢先生文物展示空間。整個行走體驗,配合陽光移動,有一種探索光線與空間變幻的感覺。(圖3)

 

圖3 漢寶德手稿_©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光線是這個設計另一個重要元素,紀念館利用細長的天窗及狹縫般的外牆開口,在純粹簡約的室內創造交錯映照的光影變化,如同一個光盒子,以戲劇性的環境氛圍傳達漢先生的人文意境。

  延續最早以好幾個漂浮空間展示對漢先生廣學的敬意,我們在漢先生書法展上把這些空間轉化為九座長柱形展示櫃,收藏漢先生不同領域的貢獻,分別以建築、教育、博物館學、美學、著作、收藏、風水、生活及書法做為主題。讓參觀者於各展品間不同的意境,緬懷漢先生的奉獻及努力,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或紀念多才的漢先生。建築歷時八年時光,最後開幕展內容與初始構想首尾回應,也是我們設計歷程中很特別的經驗。

  漢先生在校長任內,委託姚仁喜建築師設計音像藝術學院大樓,而今紀念館正好位於音像大樓旁邊,形成另一層對話與呼應。感念漢先生對於臺灣文化及教育等卓越的貢獻,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謹以此建築作品傳達漢先生之精神與表徵。

 

圖4 漢寶德紀念館_©牧童攝影

 

圖5 漢寶德紀念館_©牧童攝影

 

圖6 漢寶德紀念館_©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 本文為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具著作權作品,為免涉及民事刑事責任,未經該所授權,請勿複製、改編、轉送。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