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萬物的根源—走讀南藝的土壤與植栽

文、圖/黃鈺庭(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2024-01-15

  「土壤、植物、動物和人類的健康乃為一體,不可分割。」-英國的植物學家艾伯特‧霍華爵士(Sir Albert Howard)《農業聖典》

  霍華爵士的土壤肥力概念,以構建土壤腐植質為核心,強調土壤生命(如菌根和細菌)之間的「活橋」,以及這條來自土壤的生命鏈如何支持作物、牲畜和人類的健康。其重視土壤健康的思想,為現代有機農業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更影響了後世人們投入有機農業,共同推動土壤、人類、整個生態系和地球的永續發展。(蔡易霖,2021)

向自然學韌性:環境資源調查工作坊

  在南藝大的求學、授課、生活中,我們是否留心過校園內分佈的植物和土壤呢?尤其考慮位於淺山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其環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與此天然環境共生、共存呢?

  2023年9月底至10月初,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以下簡稱:城實組)藉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向自然學韌性:環境資源調查工作坊」邀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的助理教授張集豪,蒞臨本校進行演講,演講內容主要是認識校園植栽及其土壤。張老師目前在東海大學景觀學系、勤益科技大學景觀學系擔任兼任老師,主要以開設景觀植物學、基地計畫等為主要教學課程,亦成立東海空間設計有限公司,長期關注環境永續利用的發展性,具有豐富的城鄉及環境規劃經驗。本次演講,分享植物和土壤的相互關係,且在介紹校園環境時,引領學員進行實地探索,讓大家更深入了解植栽和土壤兩種在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這兩者之間密不可分,彼此相互配合,透過深入瞭解它們的互動關係,我們能夠更全面地認識生態系統,以及它們在形成生態平衡方面的重要性。

▲張集豪老師與城實組師生合影

走進「植栽」的世界

  透過教導「景觀植物學」,視野得到了拓展,引發對植物世界的豐富想像。這門學科從植物個體的多方面入手,包括根、莖、葉、花和種子等,深入介紹植物的形態特徵,使對植物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時,這門課程也關注植物的生長環境,包括海拔高度、濕度、氣候和土壤等因素。透過全面的講解,多方角度理解植物與其周遭環境的互動關係。從植物的種類到它們所處的生態系統,這些知識幫助我們更好理解不同植物在不同環境中的適應能力為何,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環境和被環境影響。

  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使我們對植物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擴展了對大自然多樣性的理解。透過參與課程,有機會更深刻地欣賞植物的美麗和複雜性,同時也引發對植物在生態系統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入思考。這樣的學習體驗不僅讓我們更加敬畏大自然的奧秘,同時也促使意識到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緊密的互動關係。

▲張老師向同學們介紹土壤的基本特性

▲城實組學生淺嚐可食植物的風味,同時思考植物和環境之間的聯繫

走讀南藝的植物

  首先引領著走入校園,認識建築所周邊環境。張老師讓我們品嚐一旁茄苳樹的果實,這種果實嘗起來具有酸澀的風味,他解釋花朵中的甘甜花蜜常吸引鳥類、蜜蜂以及蝴蝶前來採食,使其成為一種極具吸引力的植物,特別是對於吸食花蜜的動物而言。這樣的植物被稱為「誘鳥、誘蝶植物」,同時也在生態系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接著走到南湖旁,可以很清楚的發現,火焰木的板根沿著豐富的水源而生長,因而有了「泉樹」之稱,得名於其花萼能夠儲存水份的特點。當環境缺水時,這些花萼可提供人們解渴的選擇,這種特性為植物賦予了額外的生態功能,同時也顯示了大自然中,植物對環境的靈活適應性。這樣的植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多重角色,既滿足了生物的生存需求,又為整個環境增添生態多樣性。

▲張老師剪下茄苳樹的果實,並透過味覺的傳遞,使城實組的學生促進對植物生態的認識

  我們深刻理解植物對環境的形塑行為,同時意識到生命體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緊密聯繫。此互動不僅體現在植物本身的特性和適應策略上,同時也凸顯了生態系統中,生物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透過張老師的分享,對於植物生態學的知識得到擴展,同時也促使更加珍視大自然中生命的多樣性和互相依存的生態平衡,有助更持久地保護和尊重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

▲城實組師生在張老師的帶領下實際走訪校園各地

▲張老師向城實組師生介紹植物的種類和其特性

認識大地的根源:南藝的「土壤」

  透過「水土保持」(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了解土壤學不僅包含土壤本身的性質,還牽涉到水文學和生態學,此三者之間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關係。自然界孕育萬物,各種生命之間相互影響,可透過探討土壤和自然萬物之間的關聯性,更深入地理解這個生態系統。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接近土壤,讓我們發現土壤這個神奇的世界。

▲張老師向同學們介紹土壤的基本性質

  其中,張老師強調土壤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要「有生物參與反應。」而蚯蚓作為土壤的助手,對於改善土壤品質和保持其健康狀態具有重要作用,對植物的生長也有正面影響,重要性在於其不斷在土中鑽洞挖土的行為。這種活動有助於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和透水性,從而改善土壤品質,對植物的生長百利無一害。因此,蚯蚓被稱為「大自然的耕耘機」(陳俊宏,2013)。這樣的生態角色使蚯蚓成為土壤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牠們的活動對土壤的結構和營養多寡有著積極的影響,同時也間接影響著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環境對於土壤性質的影響,如土壤的型態和發育層次,讓我們聯想到自然風化的過程,通過風和雨的作用,岩石逐漸風化成微小的碎塊,最終形成了細碎的土壤。因此,我們能夠理解土壤質地對保水、保肥和通氣能力的影響重大。

▲同學透過觸碰,了解土壤的質地及可塑性

  活動過程中,透過實驗,讓我們了解黏土相對於其他土壤,保水性較高,並藉由實地接觸的方式,了解到南藝多數土壤是屬於「黏土」的性質。透過張老師的課程,認識到南藝鄰近的農村社區,其普遍作物是以水稻、菱角、芒果為主,這都是與土壤黏性息息相關的。因此,土壤和人類所需的各種養分之間存在直接或間接的關係,這樣的學習讓我們更加尊重和珍惜自然環境,以及認識到土壤和生態系統彼此間緊密的聯繫。可謂萬物土中生,土壤作為孕育萬物之基礎,於生態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人們應當知與土壤和平相處,共創和諧自然環境,保護土壤生態平衡,也就等於保護萬物,保護人們。

▲張老師帶著城實組師生,以實驗的方式,測試土壤透水性

▲使用儀器測試土壤硬度,以判斷土壤是否可以種植

▲「向自然學韌性,環境資源調查工作坊」活動海報

參考資料:

1.蔡易霖(2021年12月03日)。現代有機農業之父:艾伯特‧霍華爵士(Sir Albert Howard)。有機農業推動中心。https://www.oapc.org.tw/2021-1203_father-of-modern-organic-agriculture/

2.陳俊宏(2013年09月04日)。蚯蚓與糧食。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1979

3.謝伯鴻(2021年06月15日)。茄苳。自然谷-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https://teia.tw/archives/natural_valley_star/pw2021-06-01

4.花卉百科園(2020年)。什麼是沙土、沙壤土、壤土和黏土。https://www.hhbky.com/zh-tw/yanghua/zhiwuzhishi/157095.html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