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設計節「南藝建築展」

文、圖/黃茗宏、蕭湘穎(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創意創作組碩士生) 活動辦理/建築藝術研究所  2024-07-15

  本學期(112學年度第二學期)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迎來為期四天(113/05/16-19)的青春設計節,是屬於青年學子的育成與創意展現的舞臺,自2005年發起匯聚各種創意形式的能量,以策展角度規劃展區及相關活動,現已成為臺灣具有指標性的青年創意設計聯展,讓青年創作有機會透過公開活動展示自我行銷與夢想發聲。其中,由本校建築藝術研究所-創意創作組(以下簡稱本組)師生,共同於蓬萊區B3倉庫舉辦「南藝建築展」,其核心主要探討一種「建築是…」的意識與狀態。

  此次的呈現方式有別於以往以作品為主的成果展覽,展覽以個人工作區域為主題,並以個人工作桌的形式進行展示。每個學生的工作區域如同一個個微型創作的路徑,讓觀者更能夠一窺創作者的工作環境和創作過程。這樣的展出形式旨在強調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研發模型和構想,不僅展示最後的作品,更注重呈現創作的過程和思維的演變,也許設計並無真正完成的一天。

 

▲南藝建築展覽一景(黃茗宏拍攝)

  本組在每年五月高雄駁二藝術特區舉辦的青春設計節,以空間機能與文本論述發揮用建築回應空間被建築化的探討。建築某程度上如不是部份生命的消失,便是更加真實生命的出現,學生創作思索的不再是常態及實惠性機能,而是深植性機能在空間中的存續,並持續著哲理與疑慮間懷的建築對話,嘗試梳理被建築物化,及心境予以形上呈現向下落、向內收的生命理路。

  建築不只是物理空間的設計,而是蘊含著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思考。這些價值讓我們能夠深入探討空間的本質性與實在性,產生對話與抗衡的表述,不僅僅是製作和產出這麼簡單。在心理變化中,我們思考建築的意義,像是一場尋找真正的自我和真理的知覺,也是一種面對創作的真實體悟。在複雜的皈依過程中,思索建築找到存在的真正理由,不僅是為了存在著,也更像是人能以一己之己當下活著唯一的理由,不會只是負活下去的微責而已,而是面臨一種自然「自爾」下或墮或黜或疑而起的概念。

  觀看者可以看到從最初的草模、概念模型,到創作分歧和自我的對話,這樣的展示方式讓人們更加了解創作者在面對自我與建築之間的相互暗示。

或許建築在某一處早已形成,早已揭示這樣的存在,並且無法停止將形成建築

  透過一系列的展出,可以感受到每位創作者的「研發」非為一種線性式的思考,也非純粹的方法學導向一種單一的雛形,更傾向於非線性與自我的文本,一種持續試圖嘗試接近形上與本體性的企見,像是一種對建築自明性的喃喃自語,不斷來回的對話,也許像是一句話反覆形成突然有一個字的不同,皆產生對話。

▲創意創作組工作室一景(黃茗宏拍攝)

  在創作過程中的工作區域,學生們通常不斷延伸自己的工作範圍,工作桌永遠不夠用。一座又一座有著哲理的建築要多少空間可以將其放置?他們將一個個具有思維的模型疊放匯集,這些模型如同一個個思維的載體,組成了具有自明性的工作空間。這些工作區域不僅是字面上的創作場地,更是思想的實驗場所。每一個模型、每一個構想,都蘊含著對生命背後真正含義的探索。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思考和追問,試圖將抽象的思想具象化,成為一種能被看見和觸摸的建築,成為一座座具體的建築或塔。

  這樣的展示形式,不僅讓觀者看到了創作的最終成果,更讓人們得以一窺創作者的心靈世界。透過這些延伸的工作區域和充滿思想的模型,展覽呈現了學生們在面對形上學問題時的深入思考,揭示了如何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建築語言。學生們的創作過程,如同一場場探索生命與存在意義的必經之路。不僅在追尋藝術的表達形式,更在追尋思想的根源,試圖解答存在的本質,並且創作新的詮釋。

  在空間與機能上,我們嘗試以隱喻的方式,重塑建築空間與生命的見解,也許機能並非只是一種能被使用,而是一種思考生命背後的涵義,建築更不只是只能被視為一種替身,墓園雖收納了生人的遺骸,修道院也只是用靈魂籠罩了一種肖像般的活人,至於上教堂,如果不是真實的活了一上午,便是更真實活了六天半。人如果能夠探知「生在」的種種,就很難有生命、意識、逝者及一切的消失。所以當學生探究生死的墓園、修道等機能,一種相似於「存在的遺忘」的建築思維時,建築雖能夠收納一切的當下與既往及隱匿的所有人,但其實在這裡,沒有「人」會真的消失。

學生建築創作作品

 

▲上教堂 信仰的錯位 研究生李岳怡作品(蕭湘穎拍攝)

  在每年的青春設計節展覽,匯集了各個學校的創意,更包含更多學校建築系一同參加青春設計節競賽,今年有參加比賽的一位研一學生,將光線、天空及氣候融入教堂,藉以探討信仰與空間、人的關係,以教堂跟所處的環境與人來進行發展與建構,同時引述建築存在為建構內的存在而存在,而他的實在由他者的內在建構成,在此次競圖當中獲得建築與空間設計類首獎,獲得評審們的嘉許。

 

▲面的歸處 墓園 研究生黃茗宏作品(黃茗宏拍攝)

  我們在尋找自身存在的邊界誕生,在完整自我共同的邊界下死去,而後也砌築在往一半的高處下留存。這裡的面是無處,是沒有地址的紀念與告解,這兩項身體行為在這裡沒有明確的定義,卻早就被進行著,牆與間形成的互相退讓是關於分化與共在的存留之物。

▲變成 修道院 研究生蕭湘穎作品(蕭湘穎拍攝)

  生命內部為持續變動的狀態,修士對於整體社會僅僅只佔一小部份,而修士們的自我性卻佔滿修士大部份的人生,離群所居的修士一個個像是方盒子擺放造成崎嶇的線不斷推縮及或被其佔滿,最後形成一個找不到正交的空間。

▲游離虛核的全相 教堂 研究生林家增作品(蕭湘穎拍攝)

  在「游離虛核的全相教堂」,當我們在一個尚未得知的所在時,人藉由身體性的移動,到達其他空間,也使自身在虚核的空間中移動,透過機能的安排,人會是一個不停游離於虚核的狀態,直到「停止」的想法顯現,就會停下來,不管是移動或停留,因為中間的虛核,頂樓的聖音會傳下來,每一處的停留皆是禮拜堂的所在,更是一種探尋自身定位與失位的價值。

  總結而言,當人與建築之間的相互成為映照,形成一種交會之處,那將會被待見為「建築」,而盡可能的述說一個建築整體的思維,建築在藝術的領域中也別於好用的空間,更在意的是形上的作品,此次展覽觀者也觀看並非是最完整的模型,而是期待著創作者能述說展示作品背後為何而做的真正意義,也使創作者能與自身創作的構想互相交流的一個機會。

2024「青春設計節」-南藝建築展

  •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 展覽日期:113/05/16-113/05/19

 

▲活動海報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