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拉失速透」展覽開幕 韓國藝術家李完現場射箭詮釋創作理念
文、圖/陳昱榮(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2024-10-15
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所策劃的展覽「圖拉失速透」(Transistor)於2024年9月18日在漢寶德紀念館開幕。本次展覽由本校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文貞姬所長與華梵大學攝影與VR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沈裕融共同策劃,展覽邀請韓國藝術家李完、臺灣藝術家沈昭良與臺灣藝術家陳昱榮三位共同展出作品;此外,並規劃一系列韓國藝術家李完的講座與工作坊活動,透過藝術家李完帶來過去他的創作路徑與脈絡思考的分享,得以窺見韓國藝術家李完如何思考媒體(Medium)如何作為一種訊息傳遞的方式,也作為這檔展覽回應其主要概念主軸的策展脈絡。
▲展覽「圖拉失速透」開幕紀錄
展覽以「圖拉失速透」為名,藉由對「Transistor」字面之中文譯音,將其延伸詮釋為訊號的圖像化在媒介中介化之訊息移轉所造成的拉伸、失真、增速與互滲。三位參展的藝術家分別對應「增強」(Amplify)、「振盪」(Oscillation)和「調變」(Modulation)三個向度。韓國藝術家李完從韓國傳統弓、墨與紙的傳統技藝製造,對應到他在過去的系列創作《Made in》,透過在亞洲各地不同城市的駐村過程中,選擇當地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傳統技藝,與傳統藝師學習製造,將物件作為一種檔案式成品的展示。其目的除了回應資本主義下的製造分工體系外,也強調了一種技藝傳承的過程,如同一種資訊從A點到B點的傳遞,形塑出他在思考媒介訊息如何對應到全球化與技術分工後造成的「振盪」。下圖2中為此次展出的作品《水·火·風·繼》(Water·Fire·Wind·Heir)(2023),作品將他找傳統韓國藝師學習如何製作韓國傳統弓、韓國傳統墨與韓國傳統紙的過程紀錄。
▲ 藝術家李完作品《水·火·風·繼》(Water·Fire·Wind·Heir)(2023)
臺灣藝術家沈昭良的作品《STAGE》則是2012年的錄像作品 ,也正好對應於此時他於日本東川町文化藝廊的個展「還流・帰還 — 沈昭良攝影展」。延續其聚焦在台灣庶民生活的地景與生命處境的創作主軸,「STAGE」展現了臺灣傳統庶民力量與生活樣態,畫面中豐富而鮮豔的影像,也正好「增強」這種特質,正如同他對於人文與土地的深厚關懷,在作品中以大量日常景觀所鋪陳的視覺張力,更強化其以攝影作為一種媒介訊號的擴延。
▲ 沈昭良作品《STAGE》(2012)
臺灣藝術家陳昱榮展出兩件作品,分別為《南海》(2023)與《界限之外-南海》(2024)。此作品以韓國南方海域的海岸聲景作為檔案資料,透過數位化分析的方式將大量的聲音檔案進行視覺化分析,並透過圖像演算將聲音轉化為抽象圖像與光的介質。其對應到的則是「調變」,其包含的概念除了透過聲音視覺化進行一種聲音與視覺的轉換外,也透過轉化後的視覺「再聲音化」。藝術家期望透過一種聲音檔案的重置、解構與再結構,呈現出日常聲景如何透過一種數位化的程式運算進行另外一種的抽象轉譯。
▲ 陳昱榮作品照《南海》(2023)與《界限之外-南海》(2024)
在開幕活動當天,韓國藝術家李完帶來了現場演出與現地裝置作品《點(位)類比傳輸》(Dots(1bit)Transmitted Analog)(2023),他以箭矢沾染墨汁、用弓將箭矢射向牆壁的紙張。正如同他在開幕演講中提到的,這樣的方式如同一種數位化的資訊傳輸,一種由起始點到終點的過程。此外,他也於2024年9月19日於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大教室中展示了他從大學時期所發展的系列創作《Riding art》,他對於每個人到遊樂園玩設施的時候,總是會對於某一個相同時刻感到恐懼而尖叫。因此,他透過不同的日常物件的重新置換、拆解與組構,創造了一系列的遊樂設施。此外,他也深入的介紹了他在2017年作為韓國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的代表藝術家的作品創作概念。
▲藝術家李完於開幕活動現場演出作品《點(位)類比傳輸》(Dots(1bit)Transmitted Analog)(2023)
本次展覽透過系列的工作坊、講座與展覽活動,開啟韓國、臺灣兩地藝術家透過不同媒材、思考路徑與創作手法的對話,以Transistor(電晶體)一詞是傳輸(transfer)與電阻(resistor)的組合的概念作為跨文化在處理在地性、全球化與資訊洪流的系統中,展開對於媒介傳輸的當代藝術思考。此檔展覽同時也作為本校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於2024年10月12日即將開展的博士班20週年校友聯展揭開序幕,展覽呈現過去博士班在「藝術創作-理論研究-策展實踐」這三向所共構的藝術實踐中之致力,並透過博士班畢業校友、在校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回顧本所在藝術創作與理論實踐的建構基礎,並展望未來的發展。
▲藝術家李完於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所大教室工作坊介紹過去創作脈絡照片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