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藝建築-「創意創作組期初成果展覽」

文、圖/黃茗宏 圖/黃茗宏(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創意創作組碩士生)、建築藝術研究所  2024-11-15

2024南藝建築-「創意創作組期初成果展覽」

地點: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象藝文空間

展覽日期:113/09/25(三)-113/10/08(二)

  本學期(113學年度第一學期)建築藝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建築所)創意創作組在校內藝象藝文空間舉辦為期二周(113/09/25-113/10/08)的期初成果展覽。此次的展覽為組內研究生黃茗宏、蕭湘穎、陳映霖的建築創作演習成果展覽,以個人建築觀、論述、形體作為展覽形式。三位研究生分別以衍相建築、錯相建築、建築架空闡述自己的建築觀點,並且濃縮在學兩年的學習成果,讓觀者能夠以展覽形式理解「建築是…」的狀態與意識。

  本次展覽亦在10月07日(一)邀請辜達齊老師、楊子賢老師、林昶錡老師、莊明哲老師、邱裕盛老師,與建築所所長王為河老師共同和研究生評圖,進行建築探討與文本思辨,討論研究生創作的研發與構想,不只是作品的呈現,同時討論過程演變與思維再創新,也許創作是每一刻再試著理解何謂前衛。

黃茗宏《衍相建築》——內裡的樣貌,成為未成的偶然

  在黃茗宏的《衍相建築》裡,衍相是思考建築處於環境之下,關於空間漫延透過行為逐漸孿生的部分。也可以說在路徑行走時,對於事件發生於空間所產生的身體經驗。然而人與建築呈現一種相形,相內是由過去的經驗組成,相外成為過去的返然,建築的返與衍成為了虛體的實相。

  以修道院、墓園、集中營之中探討人、靈魂、本質,思考建築內部作為真相的本質,所有物在未成之下形成到處存在的場所,到處不存在的我,空間與經驗形成未成的偶然性。至此衍相已不是重複的虛相,而是將物相與型為延伸至不斷辯證的實存,接受其他的衍生,從而證明「自我」的思考與存在。

  衍相以空間的開展做為開始,作品在前兩年以垂直堆疊與水平發展,再以內斂的形式作為思考的總結。

▲黃茗宏《衍相建築》(黃茗宏拍攝)

▲研究生黃茗宏與林昶錡老師、楊子賢老師、邱裕盛老師、辜達齊老師進行評圖(建築藝術研究所提供)

▲研究生黃茗宏作品《衍相建築》一隅(黃茗宏拍攝)

蕭湘穎《錯相建築》——建築的內在,表象與實相之間的過渡

  錯相是蕭湘穎在兩年的過程裡,為建築所下的定義,思考建築應為連續狀態下的片段所構成的樣貌,錯相建築主要思考在錯與正確尚未定義之前的邊陲下與反與正之間的誤差,所呈現對向之間延存不斷建構的樣子,最為靠進實相表面,卻無法真實觸碰的實相,或許才是建築的內在,為「一」之間卻無法被歸循的單一。

  從墓園、修道院,最後嘗試以療養院之中人性的轉折,分別以三種形式風格的轉換作為建築辯證。嘗試思考這種錯相之間的「誤差」或許源自於同一體下之間的過渡,生與死之間、道德、可用與不可用、形與非形之間、對與對之間的過渡。

  「錯相」以形、面、折的樣貌去呈現誤差之間的差別,同時也喚醒人對於不斷建構的樣貌,那麼何謂真正是過渡的反思。

 

 ▲蕭湘穎《錯相建築》(黃茗宏拍攝)

 ▲研究生蕭湘穎與王為河老師、楊子賢老師、邱裕盛老師、辜達齊老師進行評圖(黃茗宏拍攝)

 ▲研究生蕭湘穎作品《錯相建築》一隅(黃茗宏拍攝)

陳映霖《建築架空》——對於有的一種假設

  陳映霖的《建築架空》以教堂、墓園這兩種建築型式,去探討建築的不定性、變化性、可塑性、可作性、可滅性。分別以線性框架的錯位與之間、面與面形成的個體集合,闡述他所認為的架空是什麼,或許在哲學思考裡面我們都會認為空就是一切都不存在,但空其實是由所有的物透過集合所呈現出來的空間。宇宙內的事物並非不存在。而是說一切事物的存在,只是以「  」的方式存在,這是陳映霖所思考的觀點。

  在建築之下觀照建築時,自我無法停留在某個在場,這種意識在整體與個體之間來回游移的過程,以人作為主體進入空間時在主體的自身感知,所受到當時的事件,以及空間氛圍所影響,並試圖去解離這樣的感知狀態,並使其與空間發生關係,是建築模糊界線,就所對建築做為事件與不透明狀態,嘗試揭示「此在」,也就是存性在當下的整體意義。

  無形的「架空」藉著形式的存在而實在,本身的無形被界定出一有形的輪廓,歷經時代不斷更迭回歸本位,這樣的回歸重新塑造新的有機形式。

▲陳映霖《建築架空》(黃茗宏拍攝)

▲研究生陳映霖與邱裕盛老師、辜達齊老師進行評圖(黃茗宏拍攝)

▲研究生陳映霖作品《建築架空》一隅(黃茗宏拍攝)

在尚未定義之前,在定性思索過後

  作品一但被作者完成之後,作品的靈魂便開始一段它的生命歷程。作品被放置牆邊也只是它們較適當的適切姿勢,而能將作品真正抬升層次的,不只是創作者的創意,也不是展場如何布置,而是看懂作品的心靈與心境,關注作品所纏繞的思想,體會了自我與他、我總有著不完整不順境的識知,這種意識源於心靈之中,一種容易滑落與遺忘的輕微與薄弱的心靈。

  而人性總是不斷地處在分裂又分裂中,直到一個完整的分裂,這總是呈現在作品在一個段落過後的總結。評圖並不只是單純的總結,更像是創作者之後如何能夠持續下去,能夠建築「正在」不斷的改變與演進,透過探討與辯證,將未完的概念轉化為更符合、更完整的建築形態,正是在創作之中不斷追尋完整的一部分。

  在歷經兩年的建築演習過程,作品經由展演而呈現出成果,也在每一次的結果進行調整與創新,在此次展演結束之前三位研究生也透過評圖對於作品做出定性。《衍相建築》思考生命從有意義觸摸的那一刻起,我們便對「物」有了理解,「物」有菱有角與帶有邊緣,那麼這會是成為對於形狀的唯一描述嗎? 《錯相建築》述說對象是否存在而成為建築的內在,自己也將分裂成為一種「自身與自身的必然」,成為「一」之間,卻無法被歸循的單一。《建築架空》則是一種生命聚集的所在,與人的形體成為了一種對於空間的依託,但是「什麼」才能使信仰成為依附呢?我們並無法為建築的最終樣貌定論何者是最佳解答,卻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建築才能有可能性與創造性。

  總結而言,研究生是在創作之中盡可能述說屬於自己的建築觀點,也同時思索建築在藝術領域之內有別於傳統建築的空間使用,同時將文本、形體、思維整合為一,在此次成果展覽定論為研究生在創作演習的學習思維,或許展演評圖真正的意義不只是單純的結果論調,而是創作者與觀者之間的交流與討論。

▲王為河老師、辜達齊老師、邱裕盛老師、林昶錡老師、楊子賢老師、莊明哲老師評圖過程(由左至右)(黃茗宏拍攝)

▲邱裕盛老師、楊子賢老師、林昶錡老師評圖過程(由左至右)(黃茗宏拍攝)

▲莊明哲老師、王為河老師評圖過程(由左至右)(黃茗宏拍攝)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