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小腳腿:時光中建築裡的彩色印記

文、圖/黃渝嬪(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2024-11-15

  「世界上所有民族、所有文化均有著各自的象徵體系,建築裝飾即是表現在建築外觀上的象徵系統之一。傳統建築裝飾不僅扮演妝點建物、豐富視覺景觀之美化建物的角色,尚具有賦予建物『意義』的功能。」(張宇彤,2001;102-103)。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以下簡稱:城實組)113學年度第一學期「建築創作演習C(1)」課程選定「臺南市柳營區小腳腿社區」(以下簡稱:小腳腿)作為研究場域之一,進入社區的初期便注意到其街屋風貌充滿獨特特色,保存著歷史原貌。希望透過文字紀錄,能夠在小腳腿社區中發掘並呈現這些珍貴的文化寶藏。

 

▲介紹過程中遇到屋主,屋主邀請同學們參觀屋內並分享兒時在老屋生活回憶

時光流轉的舊街

  在小腳腿社區內,有一條貫穿整個社區的主要的幹道,被居民稱為「舊街」。這條街上擁有冰店、便當店、理髮廳,雜貨店等店家,是整個小腳腿最熱鬧的街道。當同學們與居民聊到這條舊街的歷史時,大家紛紛回憶起往昔這裡的餅店、藥局、布行、戲院等各種店家,這條街道不僅是滿足了小腳腿居民的日常需求,更吸引了周邊的五軍營及大腳腿社區的居民特意前來小腳腿採買,是周邊地區的重要場所。

  仔細觀察舊街上的建築,在短短百餘公尺的街道上,林立各種年代風格的建物。紅磚瓦的矮房門板上繪有山水花鳥彩繪、增加儲藏空間的半樓仔,還有色彩斑斕的馬賽克瓷磚與鐵窗花的老屋…這些獨特的街屋樣態彷彿述說著舊日的生活風華。初次踏入小腳腿社區時,便被這些建築所深深吸引,從這些建築裝飾細節中,隱約可窺見社區過往的繁華時光。

 

▲居民與同學熱烈地分享過往舊街上的故事

老屋風華

  小腳腿社區不僅僅在舊街上的街屋,社區內還留著許多的磚木構築的民居。最常見的便是採用抬梁式或穿斗式的樑柱架構,牆面上半部為竹編夾泥牆,外面粉白灰的牆面,下半部則搭配紅磚砌築而成。

  放眼整個小腳腿社區,許多民居都有裝飾著牆面彩繪與馬約利卡磁磚(民間常稱為花磚、彩磁)。有些住家的正廳兩側牆面、門面等處處可見精緻的建築彩繪,屋頂的脊堵上則鑲嵌著美麗馬約利卡磁磚,在田調過程中,每個轉角,都可能不經意發現民居的裝飾驚喜,令人駐足細看。

  小腳腿內的牆壁彩繪與馬約利卡磁磚裝飾多數集中於1920至1930年代的日治時期,當時建築逐漸受到西方文化影響,裝飾風格也隱約顯現出西化的現代元素。

 

▲社區的一位大哥向同學們介紹社區內的老屋

 

▲馬約利卡磁磚常見於屋頂的脊堵上

中西融合的建築彩繪

  這時代的建築彩繪的內容深受西洋風格影響。在小腳腿社區中可以常見到彩繪主題以山水畫為主,但畫面中巧妙融入汽車、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抑或是撐著陽傘或拐杖的人影,增加了西洋的氛圍感。除此之外,花鳥、香菸、火柴等元素也常出現在彩繪中,這些圖案在當時被視為時尚流行的象徵。

  另外,彩繪上的落款顯示,小腳腿內有許多作品出自麻豆地區的繪師之手。

 

▲小腳腿社區內的建築彩繪中常見到山水畫中出現交通工具的場景

 

▲另一戶的彩繪以花鳥為主,且風格較為淡雅

財富象徵的壹圓、五圓、五拾圓

  除了上述提到的風景、交通工具及花鳥等主題,田調初期我們在觀察舊街上的街屋時,一位當地的連大哥主動向我們介紹,街上一戶房屋門面上繪有一張「五拾圓」紙鈔圖案。此外。在後續田調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一戶三合院的正廳兩側的門楣上分別也繪有「壹圓」與「五圓」的紙幣壁畫。連大哥解釋,這些紙幣圖案可是屋主財力的象徵。雖然如今的1元、5元、50元銅板只算是小錢,但在1930年代的當時,這些金額可視為一筆鉅額。

  根據建築彩繪的相關研究,早期的彩繪常以牡丹等符號來表達富貴與錢財的心願,而到了日治時期,逐漸流行改以紙幣為主題,傳遞「日日見財」的意涵。這樣的裝飾不僅象徵了富貴的期望,還以更直白的方式表達了財富的願景。

 

▲正門門楣上繪有「五拾圓」紙鈔圖案

祝福的馬約利卡磁磚

  馬約利卡磁磚在1915至1930年代間風靡一時,成為建築裝飾的重要元素。它的色彩鮮豔且耐久性高,相較於傳統的剪黏繪畫,價格更為便宜,因此逐漸取代了剪黏與繪畫,成為當時人們的新選擇。馬約利卡磁磚於日治時期大量由日本引進,並因應華人市場的喜好進行設計。常見的圖案包括薔薇,又稱常春花,象徵四季如春、瓜果圖案代表豐收、家族昌盛…等,這些圖案不僅美觀,還富有祝福與美好的寓意,成為當時建築中的重要裝飾元素。

  在小腳腿,常見的馬約利卡磁磚尺寸為6X6英吋(15.2X15.2cm)和6X3英吋(15.2X7.6cm),圖案則以花卉和幾何圖形為主。

 

▲馬約利卡磁磚的拼法多樣,可單片裝飾,條狀呈現,也成四片組合成圖形

馬約利卡磁磚的身世

  馬約利卡(Mallorca)磁磚名稱來原與西班牙陶瓷的出口有關,法國稱「法恩斯磁磚(Faience Tile)」、荷蘭稱「臺夫特磁磚(Delf Tile)」,而日本則音譯為「マジョリカレンガ」,這些稱呼都是一樣的物品。

  而其歷史可追溯至伊斯蘭時期的瓷磚藝術,隨著貿易路線的擴張,這項技術傳入歐洲並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透過蒸氣機的引入,實現機械化生產,進一步推動馬約利卡磁磚的普及,傳播至日本、中國以及東南亞等地區。

  20世紀初期,日本開始仿製英國的磁磚並發展出獨特的磁磚工藝,進而開始大規模生產。受到地緣政治影響,臺灣所見的馬約利卡磁磚多是從日本進口。我們推測小腳腿社區也不例外,多為日製馬約利卡磁磚。

  這些馬約利卡磁磚的背後的溝紋樣式不僅能增加附著力,還因各工廠不同也有所相異;另外通常刻有生產地、生產序號、工廠標誌等標記。這些標記提升了馬約利卡磁磚的辨識度。透過這些小線索,能更加精確地判斷興建時間、製造廠商等資訊。

  此類建築裝飾不僅是屋主對於居所美學的追求與對後代的期盼,更透過社區的建築彩繪、馬約利卡磁磚,呈現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與生活風貌。社區內的每一個小角落,每戶人家,都蘊藏著許多值得我們發掘的故事與學習的線索。

 

▲社區內老屋常見花卉及幾何圖形的馬約利卡磁磚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