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種使用木頭的方法:嘉義舊監獄宿舍群

文、圖/鄭弘裕(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2024-12-15

  「嘉義市有兩座森林,一是眾所周知的阿里山,另一座也約一千多公頃,是充滿著木造建物的嘉義市區。遍佈市區的木屋,就是這座城市最經典的典藏;木都嘉義,是一座集眾人之力,用木頭種出來的城市。」——陳正哲《木都2.0宣言》

  百年前,眾多人口因著林業而進入嘉義市,發展出獨有的木生產、木生活與木文化。這座利用山林資源建構的城市,至今仍有高達六千戶以上的木構造房屋。隨著林場停止伐木,林業的知識與技術逐漸為市民所遺忘,大多木構造房屋也隨之頹朽。但是,日益重視永續發展的今日,國產材、木構造等議題越顯重要,其具備固碳、低碳、節能、減廢、降溫等效果(陳正哲,無日期)。因此,人才培育、政策制定、產業創新等途徑,將是木都邁向未來的關鍵。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簡稱:城實組)藉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弗克思2.0課程—建築創作演習C(1),前往嘉義舊監獄宿舍群(嘉義市東區維新路134巷一帶),邀請陳正哲教授(南華大學建築學系教授、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擔任講師,以《嘉義舊監獄宿舍群聚落暨木都產業形象再造經驗案例分享》為題進行專題演講,帶領城實組師生實地走讀福樟良材(134巷37號)、矯正塾1921(134巷19、21號)、實驗木場等地點。

 

▲城實組師生與陳正哲老師、陳垣璋店長在「福樟良材木創工坊」前方合影

嘉義林業的發展脈絡

  1912年(大正元年)阿里山森林鐵路全線通車,大量木材被運送至嘉義製材場。帶動木材產業的興盛發展,吸引眾多民眾遷居,市街人口數逐漸成長(池永歆,2014)。同時,各式山產、物產在此集散,所以嘉義市是一座因著林業而發展的「產業都市」。

  戰後,阿里山林場因長期採伐,年均伐木材積已逐漸下降,出現林業資源枯竭的狀況。1963年(民國52年),阿里山工作站正式結束直營伐木(池永歆,2014)。使得嘉義市與林業的關係漸漸脫離,阿里山也朝向觀光發展。因此,正哲老師將禁伐前的時期定義為「木都1.0」。當時繁盛的林業長時間滲透在市民身上,形成豐富的木都文化,這是一個「從產業走向文化」的過程。

  目前,臺灣的森林資源覆蓋面積高達60%,國內木材自給率卻只有1%左右,生活中99%的木材都仰賴國外進口(張語屏,2024)。不僅增加碳足跡,更成為他國非法伐木的幫兇(吳欣珊,2022)。近年,林業保育署(前身為林務局)積極推廣國產材,期望喚醒已沉睡五十年的臺灣林業,但仍有技術人才凋零、產量和品質不穩定等問題需要克服(侯俐安,2021)。

 

▲陳正哲老師仔細說明嘉義林業與木都2.0的發展脈絡

從木都1.0到「木都2.0」

  走過林業蕭條的五十年,正哲老師思索嘉義市未來五十年的林業發展,提出「木都2.0」的概念。這是一個「從文化走向產業」的過程,先從喚起人心著手,讓市民喜歡使用木頭,此時林業才所本。正哲老師指出木都2.0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是質變(2014-2023),透過各種活動和倡議,像是課程、市集、策展等軟性方式,並在市區修繕幾處木造房屋、執行立面專案,讓市民對木構造改觀;第二個是量變(2023-),開始跟嘉義市政府都市發展處合作,利用都市計畫工具,像是營建署都更系統的整建、維護,執行拉皮等項目,期望保留更多木造房屋。

  因此,木都1.0是建構在龐大的伐木和製材量能上,其為工商業主導的二級產業。木都2.0則是架構在市政府與市民的意識與行動上,以具有遠見的都市定位、文化與環境價值觀來驅動。同時,木都2.0汲取木都1.0留下的歷史DNA和文化遺產作為養分,朝向關注環境保護、教育和創生等面向發展(陳正哲,2020)。

 

▲位於維新路134巷與新生路交界處的木都2.0工作聚落入口意象

木都運作的心臟:嘉義舊監獄宿舍群

  十多年前,有位在嘉義市政府文化局任職的畢業生(南華大學建築學系)與正哲老師聯繫,邀請他協助活化嘉義舊監獄宿舍群。正哲老師形容當時彷彿「站在歷史的轉捩點」,因為若不保留這個聚落,木造建築就會漸漸消逝,相關知識和技術也將失傳。因此,正哲老師與其助理在有限的經費下,對宿舍群進行全區普查和規劃調查,摸索整個聚落(九十戶)的未來可能。一方面建置部分維生系統(水電);另一方面選定一間屋況較佳的房舍進行整修,成立駐地工作站。

 

▲走讀嘉義舊監獄宿舍群,認識房屋與環境現狀

  正哲老師認為規劃的重點不是修房子,而是「思考房子怎麼用」。否則只是將狀況差的閒置房屋,修成狀況好的閒置房屋而已。所以正哲老師擬定「以修代租」的辦法,讓民間的小資本投入修繕來代替租金。目前已執行到第四期,進駐十幾個單元。其中,進駐的夥伴∕團體需要跟「木」相關,但其條件具有彈性,如同正哲老師所言:「用木頭唱歌、跳舞、說故事都可以,只要跟木有關係就好!」期望在聚落產生一百種用木頭的方法,成為木都運作的心臟。

 

▲陳正哲老師介紹如何透過隔間拆除、減柱、增建、降低地板,以及新式工法來創造符合現代使用的木構造空間

 

▲參與以修代租的福樟實業,成立木創工坊,作為嘉義市的木材教育推廣基地

  對於正哲老師而言,嘉義舊監獄宿舍群是一個「人才密集型的工作聚落」。人才密集是指木業人才的聚合與交流。藉由制度設計建立人才網絡,串聯彼此並引入資源,形成無形的木業資產。工作聚落是指讓業者在此專心開辦與木相關的業務,而非現場的貨品交易(像是市集、擺攤等)。如此一來,不僅協助具有理想的市民開啟事業,也使市民有機會到此了解木都的概念。

 

▲運用榫接來抽換腐朽的木料,維持原本的結構系統

 

▲利用剩料和廢料編織門板,展現出特殊的質感

重現木都再造歷史現場計畫

  2018年,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挹注嘉義舊監獄宿舍群,進行修復再利用及規劃設計、全區景觀工程、實驗木場、36和38號展演場、檜木銀行規劃設計等項目(文化部,2022)。起初,將遍布的垃圾與雜草清除,拆掉增建(鐵皮、車棚等),讓建築立面和前庭、後院重見天日。同時,建置全區公共管線(電氣、給水、排水等),以及「全區景觀工程」。除了修補和維持既有的景觀元素(老樹、圍牆、紅色大門等),也配置停車空間和休憩綠帶,提供假日市集、戶外教室等多元活動使用(文化部,2022)。

 

▲保留老樹、圍牆、紅色大門等景觀元素,塑造親切的街道氛圍

 

▲陳正哲老師帶著城實組師生觀察木構造建築的雨林板,介紹三個時期的施作痕跡

  因為正哲老師認為木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育,因而啟動「實驗木場」的構想。將八戶宿舍作為整體進行規劃設計,形成木作實驗場域。原型結構工程負責設計監造、實式木造負責施工,嘗試新式構造的作法和可能。內部規劃木工廠(有帶鋸機、平刨機、角鑿機等機具)、教室和辦公室等空間,滿足教學、實作和學習等機能。這裡不只開辦專業課程,像是結構、整料等內容,也開放一般民眾使用,讓市民體驗修理門窗、木雕和彩繪等課程。期望串聯散落在嘉義市的木作魂(文化部,2022),重現木都的昔日風貌。

 

▲以「看見木構造的未來」為目標整修和設立的實驗木場

邁向木都3.0:新式木構造

  立基在木都1.0的林業資產,還有木都2.0的木業人才聚落。2023年開始,正哲老師與嘉義市政府推廣「新式木構造」,運用創新的木造技術與木構工法,邁向「木都3.0」。尤其,使用在地木造建材有助於落實永續發展,所以市府提出三項政策:以木構造新建或整建公有建築物、研擬規範或獎勵以鼓勵民眾使用木構造、制定多元木造補助方案。期望百年後大家會慕名木都生活而來嘉義市(陳正哲,無日期),建構與木共生的宜居環境。

 

▲「嘉義舊監獄宿舍群聚落暨木都產業形象再造經驗案例分享」校外參訪海報

參考資料

  1. 池永歆(2014)。嘉義林業聚落的興衰。臺灣學通訊,79,26-27。
  2. 陳正哲(無日期)。木都2.0宣言。木都2.0+1。https://www.facebook.com/woodcity2.0/about_details?locale=zh_TW
  3. 陳正哲(2020年12月5日)。謝幕了 木都2.0推動至今,很多人開始問1.0和2.0有何不同?。陳正哲。https://www.facebook.com/zenzeCHEN/posts/pfbid02vK4So2BaCLAULqqTou3yyXvTGxzGQTT1yAfpjBDh2RVdLtt4orBzD2Ja2wnVqT1il
  4. 張語屏(2024年8月26日)。台灣森林面積高達6成,為什麼還缺木頭用、木材自給率僅有1%?。倡議家。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3659/8176024
  5. 吳欣珊(2022年11月18日)。未來的低碳需求,林業智慧化演變木造建築的永續可能。就享知。https://www.digiknow.com.tw/knowledge/6371a61a3f423
  6. 侯俐安、游昌樺、吳姿賢(2021年5月12日)。斷鏈的產業…柳杉淪板模 國產材3困境。願景工程基金會。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448
  7. 文化部(無日期)。聚落建築群嘉義舊監獄宿舍群。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https://rhs.boch.gov.tw/rhs/plan_listview.aspx?pl=328
  8. 嘉義市政府都市發展處、觀光新聞處(2023年8月13日)。邁向木都3.0座談會 嘉市府推動新式木造,打造特色城市。嘉義市政府。https://www.chiayi.gov.tw/News_Content.aspx?n=454&s=789148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