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樂影》光雕音樂會

文/盧修琪(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鋼琴合作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圖/藝術推廣處、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 活動辦理/藝術推廣處  2024-12-15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以《南方樂影》光雕音樂會,作為紀念創校校長漢寶德先生逝世十週年的活動。本活動由藝術推廣處主辦、音樂學院及漢寶德紀念館協辦,於2024年11月16日在漢寶德紀念館館前廣場舉行。

 ▲活動海報

   「在歡慶的時刻,我們勉懷和先生對南藝的貢獻,承先啟後,希望凝聚所有南藝人,在各自的領域努力成就自我,以藝術專業奉獻所學,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社會。」校長邱上嘉對此次參演的近百位演出者及所有學生寄與深重的期望。緬懷過去、關注現在、放眼未來,這樣的期許同樣承自漢寶德先生。「我們將母親生前最愛的古箏捐贈給南藝,希望學子們能繼續用它演奏出美妙的樂音。」此段文字出自漢寶德先生的千金漢可凡女士的回憶,漢寶德先生同樣以永續的期待給予南藝大師生寶貴的養分。透過此音樂會,跨越28年的時光濃縮於此,師長、同學們對藝術的耕耘也生動地具現於眼前、耳中。

  此次音樂會以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製作的大型光雕作品貫穿,配合應用音樂學系、鋼琴合作藝術研究所、中國音樂學系、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及音樂學系的演出(按演出順序排列),共同呈現了一場光與聲的饗宴。

▲謝斐紋國際長為音樂會進行導聆主持

  演出由應用音樂學系的爵士樂團開場。彭郁雯老師的作品《山居》首先營造山中寧靜的氣氛及時光的流轉,恰如南藝大的景色,再轉為《恩主公很忙》中城市人群攢動的熱鬧景象,此兩首曲目為音樂會構建出多元諧和的架構:無論哪個場景,都是南藝人最熟悉不過的日常風光,在此生活、成長的年輕藝術家們既出世又入世,在一個個跳躍的場景中不斷變化自己的認同及身份。動畫影像《光影流轉》則配合音樂,由四季花卉的飛舞、變遷,及繁華的市井生活呈現兩首曲目截然不同的樣貌。

▲應用音樂學系爵士樂團演出

  接著由鋼琴合作藝術研究所的洪珮綺所長帶領鋼琴專任老師潘怡儀、蘇俐方、吳明靜、聲樂兼任老師謝孟潔、劉夢潔、男高音黃奕誠及學生們演唱多首歌劇及音樂劇選曲,如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選曲中的女高音二重唱、伯恩斯坦《西城故事》中的男女二重唱及威爾第《茶花女》中著名大合唱片段,透過充滿戲劇性的聲樂組的演出,在與觀眾一同回顧經典的同時,將氣氛向前推進。動畫影像《光影戀歌》則以抽象的光影流轉,貼合著音樂曲目中不同角色的心境及場景的轉變,使風格迥異的音樂凝合成人人都能理解的視覺語言。

▲鋼琴合作藝術研究所鋼琴與聲樂合作演唱

  爾後由中國音樂學系的箏樂團與揚琴樂團接棒,先是激昂的《麻辣九宮格》樂音將氣氛再次推向高潮,人聲嘈雜、活力滿滿的現代城市生活在南藝大的夜晚中顯碰撞出奇妙的可愛反差。再來呈現《司馬庫斯夜空、巨木群》中緊湊、獨特的自然景象,音樂中飽含了不同時刻的夜晚場景,與演奏時的山中夜景相互共鳴,樂團一致而和諧的演奏更為演出增加了凝聚人心的氣息。動畫影像《聲光共鳴》,以音樂旋律及和聲為靈感,時刻配合著音韻的變化,為音樂的意象增添視覺的新體會。以上三組演出,已然呈現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多樣的藝術面貌。

▲中國音樂學系箏樂團、揚琴樂團演出

  音樂會接著進入精彩的、由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帶來的兩首峇里島傳統舞蹈,及一首巽他族傳統舞蹈。由胡敏德(Made Mantle Hood)所長攜同音樂家演奏,胡明月(Ni Nyoman Somawati)老師及舞蹈家們則由觀眾後方啟動,穿越觀眾席,再為音樂會添上除光影動畫外的肢體動感,南國音樂的質樸和各個樂器間精妙的互動,則為觀眾的帶來的一場徹底的放鬆。動畫影像《森之夢語》與各首民族音樂中展現的自然景象及文化意境對話,描繪出夢幻的視覺體驗,與廣場上的舞蹈演出相互映襯。

▲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的舞蹈、音樂演出

  最後,由黃子宜老師指揮的音樂學系管樂團,以輝煌的《仙后座》及《克萊茲梅狂歡節》中的聲響為音樂會作上激昂的句點,兩首曲目皆具備了豐富的樂團配合,並以充滿希望的和聲為音樂會的終止作出令人振奮的結語。動畫影像《啟程》以浪漫的故事為背景意象,配合著樂曲中多變的敘事節奏,不停地變換著樣貌,以其華麗卻溫暖的巧妙的說故事的手法,使大崎的山中氤氳的氛圍持續縈繞在觀眾心中。

▲音樂學系管樂團演出

  這場音樂會的獨特,在於其結合了多元的藝術演出,與紀念館的場域相輔相成,並相得益彰,無論演出者或觀眾都不自覺沈浸於聲、光、舞、影的相互輝映中。從寧靜的山間到繁華的都會,從真情流露的歌劇到直面內心的舞蹈,從婉轉的國樂到奔放的西樂。參與者們彷彿集體創造了一個夢,由28年來的每位過客攜手,而這場夢,就由接下來的每個日子和每個人繼續作吧!

▲邱上嘉校長(右九)、吳明靜藝術處處長(右十)、羅禾淋資訊長(右八)與全體動美所光雕創作同學合影

▲觀眾沈浸於聲光演出之中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