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化學習「國際藝術家聚會計畫」—
喬治•哈里奧諾(George Harliono)鋼琴合作藝術大師班
文/陳怡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鋼琴合作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圖/謝亜倫(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鋼琴合作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2024-12-15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鋼琴合作藝術研究所透過「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國際藝術家聚會」計畫,於2024年11月6日很榮幸邀請到英國籍鋼琴家喬治•哈里奧諾(George Harliono)蒞臨本校指導。更令人振奮的是南藝大為哈里奧諾首度來訪臺灣的第一站,全校音樂相關系所師生們都無比雀躍,當天圖資大樓演藝廳座無虛席,連走道、階梯都被占據了,大家全神貫注,用心體會吸收哈里奧諾音樂詮釋與技巧上的指導,並學習如何聆聽和聲走向的變化,同學們耳聽心受,收穫滿滿,受益良多。
▲哈里奧諾大師班現場,圖資大樓演藝廳滿滿的觀眾
鋼琴家哈里奧諾在2023年全球最頂尖音樂比賽之一—「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International Tchaikovsky Competition)中獲得銀獎,是英國近20年來首度獲獎的音樂家,成為國際上耀眼的新星。他7歲開始學習鋼琴、9歲首次舉辦個人獨奏會、11歲時在英國公共鋼琴的Youtube彈奏影片累積1,100萬次瀏覽與萬次轉發,引起了廣泛的關注。15歲獲取英國皇家音樂學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全額獎學金,16歲受國際指揮大帝葛濟夫邀請,自此展開國際演出生涯。他的音樂詮釋風格富有情感、高超的演奏技巧令人震攝,獲得全球樂迷及音樂評論界的一致好評。
南藝大鋼琴合作藝術研究所此次安排三組由兩架鋼琴呈現的協奏曲作為大師班指導曲目,第一鋼琴是主奏身分,第二鋼琴則是負責扮演樂團的角色。要用鋼琴來模仿各種樂器的聲響和特色是非常困難的,兩架鋼琴一起演奏,是一個極為浩大艱辛的工程,在彈奏時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做溝通討論。聲響上最重要的就是平衡,因此具備「敏銳耳朵」是很重要的一環。此次安排的三組曲目包含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降B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2 in B-flat Major, Op. 19)、柴可夫斯基(Peter I. Tchaikovsky)《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1 in B-flat Minor, Op. 23)與李斯特(Franz Liszt)《降E大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1 in E-flat Major, S. 124)。分別由白千祐與陳子賢、洪珮晨與許容瑄、連唐興與吳子閩三組同學示範。
▲指導貝多芬鋼琴協奏曲
▲指導柴可夫斯基鋼琴協奏曲
▲指導李斯特鋼琴協奏曲
三組學生都帶來很精彩的演出,哈里奧諾老師親自示範多種技巧詮釋,並多次強調和聲的方向以及觸鍵音色變化的重要性。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問同學:「What do you want?」聽似簡單的一句話,在音樂詮釋上卻非常深奧、是有深度、有內涵、非常複雜的。老師引導演奏者們彈奏前須先思考整體架構想法的合理性;和聲的走向與設計編排的鋪陳;樂句方面總是要想得更長遠,有時候要持續到句尾才算完整;彈旋律時不妨唱一點,讓線條更動人;觸鍵方面會受到身體姿勢的牽動,需要藉助全身的力量推動。老師也親自示範一小段柴可夫斯基協奏曲的著名開頭片段,當他手指落下琴鍵的那霎那,激昂澎湃的樂音,在他恣意揮灑下瞬間點燃整個音樂廳,那種感動彷彿看到作曲家神光再現!課程最後,老師演奏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火鳥》(The Firebird),這首作品原先是由管弦樂團演奏、充滿豐富色彩的管弦樂曲,但在他有如千手觀音班魔幻的技巧加持下,鋼琴也展現出有如大型樂團般的驚人張力。聽眾們都沉浸在這無比滿足的幸福感,久久不能忘懷。
▲哈里奧諾投入的演奏鋼琴曲《火鳥》
這次的雙語大師班,不僅大大的擴展了同學們的國際視野,更透過與自身專業相關的領域接觸全盤英文的學習刺激,再加上演奏者姿體語言的強烈表達,更讓同學深刻感受如何去思考以增進演奏技巧的精進,以及如何有效率的提升專業演奏能力。透過這樣與我們不同文化背景的演奏家深度接觸,極大的打開了我們的視野,體會了「Open Minded」–不用既定的理解與習慣去學習、思考是多麼的重要。
▲與鋼琴合作藝術研究所及音樂學系教師合影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