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起慢漫:生命、藝術、自然》開幕導覽茶會講座

文、圖/陳韻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活動辦理/藝術推廣處  2024-12-15

  藝術推廣處藉由第二十八屆校慶之際,以生命藝術為主題發想,並與2023年甫成立的動物友善藝術社團合作辦理本次校內徵件展《藝起慢漫:生命、藝術、自然》,邀請在校學生以藝術創作的方式一同正視校園豐富的動物生態環境,尊重生命的議題。

▲開幕活動照由魏銘儀藝術家介紹作品

  展場也結合本學期在北畫廊南書房開張的「鶴鳴咖啡」,別於以往白盒子空間的嚴肅,延續咖啡廳內輕鬆寧靜的空間氛圍作為本次展覽的背景。並將展覽規劃為多個部分,包括校內展覽展示作品、製作宣導生命藝術的文宣品、舉辦生命議題講座等實際行動,希望喚起校園更多對於生命與動物議題的關注。

▲展場紀錄照

  而藝術推廣處也在開幕當天率先於學校舉辦的活種中提供寵物餐點,並在展覽期間與咖啡廳洽談寵物友善等改變,配合展覽的主軸延伸至展場的互動方式。

▲由藝術推廣處吳明靜處長頒發感謝狀給搖尾巴友善動物協會邱于軒理事長與王榕萱執行長

▲開幕活動照提供寵物鮮食;頒發感謝狀給參展藝術家;藝術家導覽作品

  近期,校園內流浪動物數量的增加,引起了師生對生命與動物議題的關注。越來越多棄養的寵物出現在校內,抑或是野生動物在山區尋覓著食物一路走到校園中,藝術推廣處以這一現象為發想,特主辦此次展覽,透過徵件方式,邀請在校學生以藝術創作的方式,一同正視校園內外的生命與動物議題,並以作品表達對自然共存的思考。

  其中徵件出五位同學的作品,以下逐一介紹。

●應用藝術所/方怡媗/動之以情物望所歸《扌困》《收容所識》/陶瓷

  一走進展覽左手邊會先看到方怡媗的作品,它靜靜地訴說著一段校園與生命交織的故事。陶瓷作品《扌困》以柔和卻震撼的形式,重現一隻流浪貓被便當橡皮筋纏住的掙扎。乍看之下,作品精緻的細節吸引人駐足,但再多看幾秒,那隱藏的痛苦與危險逐漸浮現,令人不禁思索:這樣的情景在現實中到底發生了多少次?校園的浪浪們,是否正面臨著這樣的生存困境?

  另一件作品《收容所識》,則以直擊內心的方式展現收容所的現況。透過陶瓷籠子與探出的動物身影,作品逼真地呈現了籠內生命對自由的渴望。站在作品面前,彷彿能感受到那被限制的空間裡,牠們眼中的無助與不安。這不僅是藝術的呈現,更是一則真實且有力的警示,提醒我們注意這些常被忽視的生命議題。

  方怡媗的創作,從校園出發,直擊流浪動物議題核心,展現了動物友善藝術社區的努力。透過實務經驗與陶瓷的結合,她讓觀眾在藝術與現實的交錯中,重新審視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並激發對生命教育的更多關注與反思。

▲展場紀錄照、作品旁設有留言板互動區

●應用藝術所/魏銘儀/《菱愛天使》/生物炭、菱角殼炭土

  在展覽的右手邊書櫃上,魏銘儀的作品讓人眼前一亮——乍看似一件純粹的陶藝創作,實則蘊藏著對環境與社會議題的深刻關懷。他以在地的菱角產業為靈感,將原本被視為廢棄物的菱角殘渣轉化為創作材料,並運用隧道窯的餘熱進行碳化。這一過程不僅賦予廢棄物新的生命,更呼應了「節能減碳」的環保理念,傳達出對碳循環失衡的反思。

  作品本身散發著濃厚的土地氣息,造型中流露出自然與人文的交融,而它背後的故事更加動人。從「愛菱兒少關懷協會」汲取靈感,魏名儀將作品與在地的關懷緊密相連。協會致力於幫助弱勢兒少,像菱角般張開「翅膀」,為他們提供才藝訓練與人格養成,讓他們在成長中獲得更多支持與溫暖。

  站在作品前,觀眾既能感受到陶土與碳化菱角的質地之美,也被引向更深層的思考:如何以創意方式處理廢棄物?如何在追求藝術之餘,實踐對環境與社會的關懷?魏名儀的創作無疑將這些問題化為一場無聲卻有力的對話,令人久久回味。

▲作品紀錄照

造形藝術所/盧姝妤/《自由》/廣告顏料、日本水彩紙

  步入展場,盧姝妤的作品《自由》映入眼簾,三幅色彩層次豐富的畫作靜靜地懸掛在牆上,彼此呼應,卻各自散發著獨特的時間感。以廣告顏料與日本水彩紙創作,這些畫作在筆觸間展現了過去、現在與未來三個時間維度,彷彿在訴說著人們對自由的追尋與思索。

  然而,作品的深意並不僅止於人的自由。盧姝妤的創作引領觀者思考,動物、植物乃至整個自然界,是否也在某種限制中尋求著自己的自由?如何在這片天地之間,各方都能和諧共存,找到真正的平衡?這些問題隨著作品散發的氛圍,悄悄進入每位觀眾的心底。

  站在《自由》前,觀者不僅能感受到畫作中的時間流動,也會不由自主地反思自身與環境的關係——什麼是真正的自由?自由是否僅僅是個人的追求?盧姝妤用畫筆勾勒出的答案或許模糊,而卻留下了無窮的思索空間。

▲盧姝妤藝術家導覽作品

造形藝術所/施順中/《展場的星空導覽員》/紙基珍珠面相紙、黑鋁框

  施順中的《展場的星空導覽員》是一件充滿細節的作品,運用紙基珍珠面相紙與黑鋁框,呈現出一個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城市光害的影響。作品以展場為場域,巧妙地將星空導覽活動帶入城市,呼應了我們在夜晚愈發黯淡的星空。

  透過與一位星空導覽工作的同學合作,施順中將觀眾引入一場獨特的「城市星空導覽」,即便在都市中,星星已經幾乎無法看見,他仍選擇在展覽場地的上方進行導覽。這樣的行為象徵著對消失的星空的深刻關注,並試圖讓觀眾在黑暗中重新感知星星的位置與意義。

  這不僅是一次對天文知識的探索,也是對未來的警示。隨著光害問題的加劇,或許有一天,我們的後代將再也無法擁有在城市裡仰望星空的經歷。施順中通過這件作品,讓觀眾不僅反思當前的環境狀況,也喚起了對自然與星空的珍視,並希望在未來能夠找回失落的星光。

▲作品紀錄照

材質創作與設計系/陳彥穎/《蛙蛙教》/木工

  陳彥穎的《蛙蛙教》是一件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木工創作,靈感來自臺南藝術大學的生活中,特別是青蛙的鳴叫聲。這個聲音讓他想到了中國傳統的木魚青蛙樂器,這種模仿青蛙叫聲的木質打擊樂器,傳遞著自然的和諧與美好。她將傳統樂器重新設計,賦予它現代感與可愛的玩具造型,讓它既保留了文化底蘊,又融入當代創意。作品不僅是對自然的詮釋,也是對現代人生活的反思。在繁忙的日常中,《蛙蛙教》成為一個提醒,讓我們停下腳步,感受自然的共鳴與美好,重新連結到那份久違的和諧與寧靜。

▲陳彥穎藝術家示範作品互動

  並結合圖書館的影音資源,展場中公播兩部台灣製作的紀錄片:由梁皆得導演所執導的《老鷹想飛》和由李香秀導演所執導的《黑熊森林》讓作品觸及的生命議題可以逐漸擴大。

 ▲《黑熊森林》於展場放映紀錄照、《老鷹想飛》於展場放映紀錄照

  於開幕茶會當天邀請到臺灣搖尾巴友善動物協會TTCA來分享校園動物的議題,搖尾巴友善動物協會兩位創辦人,原為清華大學中的校內動物社團團員,隨著畢業後離開校園,曾經在校園中流浪或駐足的動物們也逐漸面臨了校犬高齡化的狀況,因此便成立社團法人,期待以優先媒合、中途、高齡、生病等相較弱勢的動物,在不同層面的照護上能有更多元的考量。

▲座談紀錄照

  南藝大位處山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地形與氣候,這裡的環境成為孕育藝術的沃土。在創校校長漢寶德的遠見下,這片山區成為南藝學子們創作與學習的基地。不論師生來自繁華都市或是寧靜鄉鎮,都在南藝學會與自然環境相處、融合,漸漸習慣了夜晚的安靜,驚艷於山區的暴雨與閃雷,親近竹林中的穿山甲、斑龜、環頸雉、山羌等淺山動物,當然,也偶爾會與那些來去匆匆的蛇不期而遇。

  藝推處也藉由校慶的契機,展覽聚焦於生命、藝術、自然的討論,促進師生間的交流,激發不同的創意展現,將南藝打造成充滿藝術思辨與社會責任感的基地。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