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與我們的距離

文、圖/陳俊諺  2021-04-15

  「環保救人類?還是救地球呢?」現今全球化、資本主義開發興盛,在原有的自然環境中立起座座高聳水泥大廈,遍地的工業區及土地開發不僅導致自然環境破碎、衍生的環境汙染、全球暖化等更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而在面對城鄉開發的操作,於每個環節皆難以脫離建築領域,也因此如何在都市開發、建築規劃的領域中結合生態、友善環境等概念亦成為重要的一環。

  有鑑於生態保育、環保議題在臺灣越來越蓬勃發展,關注的單位、社群也越來越多。本組(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利用「弗克思課程吧」計畫並結合「建築創作演習」課程邀請到蛙趣自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的莊孟憲負責人擔任講師,並帶領同學走入生態領域,認識本校及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

▲生態知識建構課堂討論

  課程規劃以理論為基礎、再透過實地走讀加深同學們的體驗與認識。故理論課程部分以「生態知識建構與探討」、「雲嘉南平原的生態特色」、「官田東山一帶的生態與農業」為主,除了建構基礎的生態學知識外,亦從生態系統、保育議題、都市綠廊道探討、工程治理、土地開發、社區發展等面向進行討論。打底知識基礎後再介紹南臺灣及本校周邊的生態特性、特殊物種、生態與農業發展的課題,例如:官田菱角與水雉、水圳、農漁業的藥物使用、淺山地區的生態系等,讓同學們除了可從生態學角度了解臺南市的生態特性與分布之外,也能進一步認識生態與農/漁業互動關係。

▲在地嚮導進行導覽

▲走訪廢曬鹽田、濕地進行鳥類觀察

  上完理論課程後就是戶外的踏查,莊孟憲老師規劃「臺南沿海走讀生態觀察」、「南藝週邊走讀生態觀察」兩堂生態走讀觀察課程。第一堂課主要走訪地點為臺南市北門區三寮灣,因該地主要從事養蚵產業、外加周邊魚塭、廢曬鹽糖等場域面積廣大,人為開發低,故成為許多候鳥、水鳥棲地、覓食或休息的場域。在踏訪時,透過望遠鏡,不僅可以認識不同的鳥類,及其不同的身形、活動方式。然會選此地當作踏查地點除了認識鳥類與生態關係之外,也是想讓大家去思考近年臺灣在魚塭、廢曬鹽田、潟湖等場域設置太陽能板的議題,究竟面臨能源轉型時,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才能讓綠能的推進與生態保育是一加一大於二,而不是建立在破壞上。另外,莊老師也特地介紹沿海一代的海茄苳、水筆仔在臺灣面臨的課題,以及原生種與外來種的定義。因目前外來種主要都是談國外進來的物種,但假如原本僅有在北臺灣棲息的物種,因為人為關係而在南臺灣迅速拓展,如此對於南臺灣的棲地而言,這樣的物種是否也算是外來種呢?

▲社區婦女整理蚵殼

▲認識社區婦女從事養蚵作業方式

  走完臺南沿海,接著來到臺南藝術大學周邊埤塘,此次以赤山龍湖巖、瓦窯埤、菁埔埤為主要踏查地點。在踏訪埤塘之前,要先了解埤塘的由來,在臺灣早期開墾,還未有大型水利設施設置之前,因為農耕需要大量的水源灌溉,故開始開挖土地以便在雨季時進行蓄水,以便供應農田灌溉用水(如今亦成為旱季的備援用水之一)。

  首先踏查第一站來到赤山龍湖巖進行鳥類觀察,龍湖巖雖然有設置水泥堤坡,但因周邊有許多樹林,進而成為白鷺鷥等鳥類的棲地之一。但因踏查時為冬季,故埤塘的水位偏低,可發現部分魚群都有浮到水面上的情形,對此老師亦有解釋可能是水中溶氧量不足導致。另外龍湖巖傳聞為重要風水寶地,為龍穴(龍眼),但因後期的開發間接破壞穴位。

▲到赤山龍湖巖埤塘進行鳥類生態觀察

  第二站則來到位於六甲的瓦窯埤,早期六甲有個非常興盛的產業就是燒瓦,因該地區土質黏,十分適合燒成紅瓦且品質非常好,也因此大量燒瓦廠設置進而帶動對土壤需求,故許多埤塘、水池便因當時土壤開挖而行程,其中瓦窯埤也因此而得名。而現今瓦窯埤主要功能除了農業灌溉使用外,也設置太陽能光電板,不僅減少埤塘水蒸發,也致力發展綠能。另外莊老師也特別介紹瓦窯埤的獨特水利設施「圓形溢囗」,此為一有凹洞漏斗狀溢口。主要因早期雨水多時常會造成溢流,故進行設置,透過自然溢流方式將多餘的水排到其他埤塘。因設置溢洪堰需要龐大的腹地,所以非常少埤塘有設置溢口。而嘉南農田水利會轄下僅有兩座圓形溢流堰,一座在六甲西口,一座就在瓦窯埤,故非常珍貴。

▲赤山龍湖巖排水設施

  最後來到菁埔埤,此埤塘位於林鳳營牧場旁,並因擁有農業灌溉、持續蓄水、文化背景三大特點,故被列為國家重要濕地。近年更因為周邊種植落羽松,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成為六甲熱門景點。在埤塘的踏查過程中,莊老師亦引導我們思考,關於農村、埤塘、漁業、養蚵業及廢曬鹽田等作為棲地,與鳥類、其他生物、生態之間關係的觀察與討論。同時從生態角度切入社區營造,如何進行社區的生態調查、資源盤點與分析。

▲赤山龍湖巖埤塘休憩中的鵝

  最後同學們依據學習到的生態知識理論與踏查後的心得,尋找自己有興趣的生態議題進行分享與討論,議題包含「海洋保育區發展概論與我國現況研究」、「從教育觀點談生態公園的景觀設計」、「棲地營造的目的與物種選擇」、「環境信託」等。透過同學們的報告與分享後,才更加了解到生態議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許多報章雜誌沒報導或各地角落皆有許多保育人士正為大自然而努力著。

  經過整趟生態學習旅程之後,我們亦更加意識到臺灣這片土地孕育許多生命與健康、豐富的生態系統。但因長期以經濟發展為訴求主導了一切,導致忽略了孕育我們的這片土地。未來無論從事任何業別,我們都應多從生態的角度綜合思考,如:動物生存需求、移動軌跡到自然環境等,透過觀察與盤點,才有機會於相關設計或執行建築、土木、生態景觀等工程,甚至是在農、漁村等聚落做社區營造時,能做出友善大自然環境的規劃與營造。如此才能完整落實里山三生「生活、生產、生態」之理念,翻轉臺灣的生活,也讓自己成為替自然發聲的重要一員,為美麗的臺灣貢獻一份心力。

▲講解瓦窯埤生態與光電政策之衝擊

  而未來本組主要耕耘的社區-社子,也將會由莊孟憲老師帶領繼續進行生態踏查與認識,並藉此機會找出社子獨有的、或潛在的生態遊憩景點。也期盼透過資源調查與盤點、分析之後,除了讓在地居民對於自己所在的土地能更加認識與愛護之外,同時也能進一步帶動社區的生態觀光產業發展,並協助農民從事友善環境的耕作模式,建立良性的農業與生態互動。

▲講解菁埔埤生態緣由與現況生態

 

陳俊諺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