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社區.演社子|社區劇場工作坊

文、圖/詹証傑  2022-05-15

用咚咚鼓聲開啟夜的序幕

  本校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於110年11月13日在社子活動中心所舉辦的「說社區,演社子」社區劇場實驗活動,邀請了來自中正大學畢業的黃顯淨講師來為我們講解社區劇場與帶領居民實際參與劇場遊戲。在講師的帶領下,社區居民、民眾與學生在社子的廟埕共創歡樂的夜晚。

 

靠近一點,感情才會更好

  傍晚時分、天色未暗,地板還殘留豔陽曝曬過後的餘溫,村子裡的廣播聲響起,通常這時間點是賣萬巒豬腳跟臭豆腐的,今天的廣播操著不太流利的台語夾雜著國語,說明著夜晚在社子廟口的活動即將展開。到了六點初頭,平常這個時間街上空蕩蕩的,居民都還在家裡吃晚餐,但今天廟口燈火通明,人潮湧聚於活動中心的入口,社子頓時熱鬧了不少。

  活動中心內部座椅圍成一個半圓的弧,人們向著中心而坐,提前到的民眾或站或坐,彼此看起來有些生疏,有的人與自己熟識的人圍成小圈圈,會場裡蔓生著一股微妙氣氛。我在會場裡,看到了幾張在社區常見的熟悉面孔,我想這也是個能夠與他們認識的契機。

 

講師、社區劇場與鳳梨急行軍

  帶領今日活動的講師是畢業於中正大學的黃顯淨,她以「鳳梨急行軍」民眾劇場為我們講解社區劇場的實行方法。他們所發展基地位於中正大學旁的「三興村」,「鳳梨急行軍」則是他們與差事劇團合作的民眾劇場工作坊,試圖藉由民眾劇場來探討大學與社區間的關係,也讓三興村能成為學生能跨域學習的場所。他們蒐集社區故事、編寫劇本、邀請居民當演員,劇場舞台不是固定在社區的某個地方,而是整個社區都能是舞台背景,我們依著劇情走向轉換舞台,也同時用身體感受整個社區,這樣的方式能讓第一次到訪的人快速融入本地,居民(演員)與民眾的互動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講師與我們分享社區劇場與「鳳梨急行軍」

▲大家圍坐成半圓形面對講師。

 

社區劇場是什麼?

  社區劇場就是由「社區的人來演社區的事」。首先,透過故事的採集來蒐集社區中有趣的故事,然後將社區的故事劇本化,並以戲劇的方式來演出,有別於傳統的專業表演,社區劇場是以社區作為表演舞台。透過社區劇場的建立,讓社區的居民學習發現生活中有趣的事物、紀錄在社區發生的故事與地方文史 ;另一方面也利用劇場的演出,將社區生活中的公共議題,以戲劇的方式來呈現。社區劇場作為一種社區營造操作模式,讓社區能夠在推動社區營造的過程中,保留社區共同的生活記憶,從中訓練與他人討論與表達意見的能力,並從居民參與過程中,逐漸讓社區居民可學習培養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與能力,也同時關心自己所居住的家園。(郭瑞坤,2013)

 

開啟話題、動動身體、認識彼此

  聽完顯淨老師對社區劇場的介紹及實踐方法後,了解到社區劇場的主角就是每天在社區裡活動的居民,並透過劇本的討論,讓民眾參與其中並凝聚社區共識,劇場的演出也同時建構居民對自我文化的認同。

  為了讓參與活動的彼此互相了解,我們依序自我介紹,在自我介紹的過程中發現,原來參加活動不只是在地居民,還包括附近社區的居民、藝術大學的學生、從外縣市來的學生家長,發現到參與的民眾除了對社區活動的熱衷外、很多人對社區劇場產生興趣並有想像的發生。

▲請居民自我介紹並分享參加動機

  了解參與民眾的簡歷及背景後,講師從後台拿出了預先備好的鼓,利用鼓聲在活動中心辦場里民運動大會,一開始,我們坐在位置上伸伸雙腿、拉拉筋、動動關節,講師一邊帶領動作一邊利用敲擊出的鼓聲來幫大家調整節奏。讓身體稍微暖起來後,我們要在座位上進行了一場「室內馬拉松」。馬拉松的一開始,從小跑步開始,我們規律的將左腳、右腳交錯抬舉,隨著鼓聲越來越密集,我們跑步的節奏也越來越快,途中還遇上幾個彎道使得我們一下向左彎、一下向右拐,我們跑上了山頂又慢慢下坡,經過一連串的關卡後,以咚咚的鼓聲配上最後的衝刺,馬拉松結束於奔雜的踏步聲中,雖然活動中心外頭還是冷冷的天,但屋內的大家身子都是暖和的!

▲我們抬起雙腿拉拉筋做暖身的預備

▲在室內進行了一場激烈的馬拉松

  馬拉松環節不僅讓筋骨得到充份運動,也讓在場的民眾有共結一心的凝聚力。接著我們開始用身體的幾個部位與他人交朋友,有了剛剛的馬拉松作為開場的暖身,這件事做起來就不會那麼彆扭。首先,我們用小拇指的接觸來進行交流並同時介紹自己,剛開始的大家還是有些怯步,但有過一兩次的拇指交友練習後,人們開始產生交集並談論,透過這樣的練習,我們認識他人的同時也建構、連結相互的關係,學校同學、住在雜貨店那邊、鄰居、阿惠姐的兒子,人與人的關係是這樣被建立的。小拇指的交流之後,我們依序嘗試以肩膀、膝蓋與他人交流,這三個身體部位的次序目的其實為慢慢拉近彼此的距離,經過幾次與他人的接觸與認識後,在腦海裡逐漸形塑出人的印象及其關係串連。

▲講師教導我們用小拇指跟別人交朋友

▲大家嘗試用小拇指與他人打招呼

 

劇場遊戲,讓我們更認識自己的身體

  場地的大小也會影響人的行為模式及活動範圍,在室內容易受到空間因素,少了很多對外部環境的感知,因此講師提議將接下來的劇場遊戲移到外頭的廟埕進行。當我們一群人佇立於廟埕前,體驗的空間感受與在室內有著極大的不同,在室內因為空間考量,容易與他人相撞,行進時的步伐都不會太大;在廣闊的廣場,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大了,身體能伸展的範圍也隨之擴大,在沒有被空間限制,身體始能感受外部環境的資訊。

▲移動場地到外面寬廣的廟埕

  筆者曾參加過老男人劇團負責人陳御弼老師的「劇場遊戲」課程,課堂上我們練習打開身體各種可能接收環境訊息的感官。我們專注於視覺與聽覺,測量自身與他者間的距離,讓在一個範圍內的每個人都保持一定的距離;專注於觸覺與聽覺,在閉上眼的行徑過程中,用身體感知所碰觸到的障礙物並予以排除。在這一系列的課程裡,對自己的身體更加了解外,也從中訓練感官的敏感力。

  在廟埕中所進行的劇場遊戲,也是為了嘗試讓民眾練習對於自身感知的觀察。我們將人群分為兩組並面對面相距一段距離,在有距離的條件下,雙方需注視彼此的雙眼並在有節奏的鼓聲中調整前進的步伐,直到抵達對向。在這個遊戲裡可以從行走的過程中認知到步行狀態是會被行走習慣、體態所影響,在且行進的過程裡觀察對方並隨時調整自身的狀態。第二階段,我們以一二三木頭人的遊戲作為感知身體的嘗試,有別於以往的遊戲規則,我們在向前邁進的過程中要依照講師所制定的規則前進,第一次我們盡可能的將自己的身體延展到極限,在往前走的同時慢慢的伸展四肢,同時也會看到他人是如何把身體撐到最大的,像是盡可能的將雙手伸到最高、將步伐跨到最寬、盡力地墊起腳尖,每個人都在探索自身的延展極限;第二次則是嘗試將身體縮到最小,看著往前的途徑裡,人們慢慢的向下微蹲、彎腰,甚至直接躺臥在廟埕的地板上。在活動的進行中,也看到很多社區的長者參與其中,除了培養社區全體的參與感外,也從中發現自身的身體狀態及對於感官知能的敏感。

▲用身體來挑戰自己的伸展極限

▲講師要我們用身體來表示到底有多大

 

活動心得分享

  在活動的結束後,我們進行了一場與活動參與者之間的對談,邀請社區居民、學生分享參加完這些活動下來的感想。有同學分享自己雖然就讀一旁不遠的大學,卻從來沒有好好的認識在這個地方生活的人,透過這次的活動認識到很多可愛的阿公阿嬤;有來自他鄉的民眾說,原來社區有很多有趣的人;也有居民表示,希望我們能夠多在社區舉辦類似像這樣的活動,讓他們能夠出來玩一玩、動一動,並表示以後還要帶著孫子來參加。

  社區劇場的宗旨即為讓民眾更加了解自己、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並同時對地方產生共識,從這些活動中發現個人特質與自己在團體中所扮演的角色。顯淨老師透過輕鬆、循循善誘的方式敞開大家的心胸,從一開始自我介紹的生怯,到後來跟大伙自然的相處、玩遊戲。活動結束之後,有時騎車在社區路上也會有長者跟我們打招呼。在本次的活動中除了社區民眾的參與也有來自學校的學生參與,社區作為我們學習的場域,我們也試圖讓學校師生能走出學校、進入社區,讓學院與社區的關係更加緊密。我們也從民眾的分享中獲得很多的反饋,並藉此串聯起人們的關係,試圖讓人們打開感官與感知環境的能力,而非一直處於封閉自我且與他人毫無接觸的狀態。

 

詹証傑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