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剪黏施作藝術—以洪坤福體系為例

文、圖/凌妲  2020-03-15

▲活動海報

  講座一開始,講師和我們講解剪黏是臺灣古建築外觀最常見的裝飾藝術,是一種現場施作的鑲嵌藝術,因為許多材料都是需要當場製作與調配。並且剪黏經常被拿來與交趾陶相提並論,這兩種技藝,早期匠師普遍都能精通,這是為了能滿足業主的各種需求,同樣也是為了符合經濟效益,因為交趾陶的失敗率極高,而剪黏則較無燒壞的問題。

▲盧老師為講座開場並介紹講者白士誼老師

  剪黏與交趾陶的匠師相同,也造就兩者在造型與題材上極為類似。臺灣的傳統剪黏技藝多承襲中國南方工藝體系,而因應當時市場需求量大、師傅人手不足,許多師傅便廣收徒弟,技術的傳承與創新開枝散葉,出現北至南各種體系,如來自廈門、主要在臺北發展的洪坤福,與南部有名的匠師何金龍並稱「南何北洪」。不同體系的師傅也會互相交流,因此便開始漸漸形成臺灣獨特的剪黏風格。

▲講座進行中

  接下來,講師為我們介紹洪坤福體系剪黏施作藝術的風格,相較其他體系更重氣勢、動感,這也造成沒有那麼注重細部的精緻度,因此近看之下會比較粗糙。但這是因為洪坤福體系的作品大多放置於屋頂,觀眾多是在遠距離的情況下觀看作品,因此首要重視的當然是要讓處在遠處的觀者能看得到這個作品的動作、造型,也造就洪坤福體系的作品多擁有浮誇的動作與造型顏色。

▲白士誼講師向我們介紹傳統剪黏會使用到的工具

  講師在最後為我們說明了傳統剪黏工藝在現代所遇到的一些困難,例如說真正精通剪黏工藝的師傅愈來愈少,很多人都不想要從事這種傳統工作,也讓技藝的傳承面臨斷絕的危機,而也有許多人不用陶土、剪黏等方式,而是直接翻模去製作廟上的人偶,這讓整座廟的工藝價值降低,也讓此項工藝面臨滅絕的可能。

▲白士誼講師為我們示範傳統剪黏的施作方法

 

凌妲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