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日常的詩性」南藝金工與首飾創作組第二十二屆年度展

文、圖/吳俊昇  2020-09-15

  「蘊-日常的詩性」南藝金工與首飾創作組年度展,於八月二十二日在新竹市的邸家Dejia 藝文空間正式開幕,每年的年度展皆由本組當屆的學生共同策劃,透過策展行動,了解一檔展覽的實際規劃與操作實務,同時也將當代金工藝術推廣至更多、更廣泛的觀眾群。這次的參展人包含徐玫瑩老師、畢業校友以及在學同學們,共計二十一位創作者,四十餘件作品參展,展期自八月二十二日至九月六日止。

▲展覽主視覺海報

  藝術創作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存在著某種不得不去正視的灰色地帶。從金工創作中所要求的沉著與嚴謹,到日常生活柴米油鹽的稀釋與鬆散,兩者之間猶如存在著龐大且有待連結的斷裂。也許正是這種擺盪於「日常生活的經驗總和」與「手作技藝的勞動生產」,兩者之間相互拉扯的結果。

▲柯宜芸,《未完待續II》,矽膠、砂石、顏料、白銅,60 x 24 cm,2020

▲林蒼玄,"The Books without Words",鋁、不鏽鋼,7× 9.5 × 1 cm,2018

  「蘊-日常的詩性」作為此次展覽的標題,除了是一種概括的創作概念,也含蓄地指出金工創作與日常生活的關係位置,兩者彼此相鄰卻又存在著一道若有似無的界線,這條界線也會隨著時空變動、位移。日常的內涵本該是十分個人化且多種意涵的,這樣的期待也展現在本次展覽作品的多元面向上。

▲黎詠恩,《平安I》,白銅、黃銅、影像、不鏽鋼線,8 × 7 × 3 cm,2019

▲陳亭君,《浮動》,銀、不鏽鋼線,9 x 7 x 15 cm (最大件),2019

  在本次展覽中,從每位創作者的表現手法,可以看見金屬轉化成為思緒的承載物。對這群金工創作者而言,金屬已跳脫日常生活中實用的意義,成為他們展現生命意涵的重要媒介。飾物不只是作為裝飾或美化的存在,當代金工與首飾是一種藝術創作的類型,除了工藝技法上的突破,其創作動機與目的也大不相同,常使用金屬以外的媒材或結合現成物進行創作,以準確地表達創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內容。

▲黃冠傑,《眼淚組成的怪物》,紅銅,35 x 35 x 50 cm,2020

▲黃梓慧,《理法警爆》,氣球、錄像,尺寸視場地大小而定,2020

  本次展覽從中可以看到當代金工藝術創作者對藝術與日常生活的思索,可以提供給觀者幾個閱讀當代金工的面向:日常生活的探索與延伸、材質的詩性發掘、社會文化的批判、首飾與身體的互動關係、裝飾性與實用性的功能轉向等。而媒材的運用的混搭更具有個人獨特的巧思,如與木質、玻璃、塑料、織品、琺瑯、影像、樹皮纖維、現成物等相異材質結合。展出方式也不限於檯座,與空間有更多有機的互動關係。

  「蘊」— 如同工藝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工藝與純藝術的關係,過去也許有明確的界線,如今隨著跨領域的盛行與彼此之間的磨合與對話,當中的界線是流動的,儘管有時會靠近彼此,甚至難以辨別,那條若有似無的界線始終存在,只是由於它們之間本質上的差異,並無所謂的高、低之分。

▲開幕活動暨展覽空間照

 

吳俊昇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