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放送計畫-從走讀中山路開始

文、圖/洪瑜晨  2022-04-15

  這次本組(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透過課程邀請到本組的畢業學長、水牛設計團隊負責人呂耀中老師來帶領我們來到他們正在進行的雲林台西老街再造計畫的現場。本篇內容走讀「台西第一街」為主要核心。

走讀的課程

  走讀是一種認識土地的方式,也是一種找尋的過程,生活中我們習以為常的景象,當視角改變時,以一種觀察的方式去看待生活的細節,那不論是多麼細瑣的事物,亦或是街屋中細微的一角,都值得停留細細品味的所在。而現今在台灣街道上充斥著琳瑯滿目的招牌,各式各樣的街坊,但人們不會特地去觀察這些景色,更不會放下腳步去品味這些充斥著過去氣息的街坊,這是令人十分惋惜的一件事情。而在這三個小時的時間裡,我們透過走讀這一活動更加認識這曾經的「台西第一街」,它整條街屋的歷史脈絡、台西老街不同時期的文化與生活。

雲林台西老街

  台西鄉中山路老街全長約500公尺,位於台西鄉市區,早年曾是雲林沿海地區的商業中心,後因人口外流等因素使市區中山路老街逐漸沒落,也因此,四處可見閒置房舍、空地。

  台西中山路曾於民國四十七年進行道路拓寬,建築曾統一改建,後期依屋主喜好進行裝修,因此他們有著不同的立面,像是有洗石子的,或是一般水泥牆面,以及二丁掛的等等各式各樣的樣式。更讓人驚奇的是,明明位於同一條街上,陽台欄杆造型卻有所不同,像是有橫的、花紋的、直的或是交錯的;圍牆的雕花也有著各種圖案,圖案大多是幾何造型,如菱形、長方形、三角形等,還有其他特殊造型,說明了當時在台灣逐漸興起的娛樂活動,如撲克牌上的圖騰:黑桃、梅花、紅心、方塊。這些不同的開口被運用在建築立面上,形塑出了台灣各具特色與文化意涵;建築立面則有著不同形式的窗戶,有的是左右推拉窗, 有的是上下推拉窗;磁磚更是有很多不同的顏色、大小及尺寸所構成。例如有的是綠色、有的是紅色、有的是黃色。這些開口不但有實際的功能,因開口形狀的多樣化搭配磁磚拼貼,也成為透天厝上引人注目的裝飾重點,讓透天厝的造型更有趣,而我們則慢慢走入其中,緩緩品味這老街獨特的韻味。

▲中山路上街屋不同窗戶的形式

▲中山路上街屋陽台圍牆的雕花

▲中山路上街屋不同色彩的立面

205號老屋

  走在台西街上,可以看見許多正在施工的頹屋,在1920年代,老屋開始慢慢興起,而位於老街上的205號老屋,可以從它的立面發現,其承接著台西海口的街史與台灣史,隱藏在屋中的穿斗式建築與建築內部的明溝,代表明鄭時期的時代意涵;隱藏在內牆的立面,上面刻印著太陽旗的圖示,說明經歷過日治時期的洗禮;而被修改窗戶的顏色與遭受到塗改的太陽旗,說明著光復後的時代氛圍。除了這些時代的意義以外,也顯示出過去居民與周邊環境互動所形成的樣態。205號過去曾經營過棉被店與漢堡店,結束營業之後就一直閒置至今,當我們踏入其中時,可以發現遺留下的民國八十二年某月的13號的日曆似乎告訴我們205號的歷史停留在此。

▲205號老屋遺留下的日曆

▲205號老屋-穿斗式的屋架

▲205號老屋日治時期的立面

▲205號建築物內部的明溝

203號老屋

  同樣位於老街上,203號在過去曾經是日治時期的雜貨店後來的理髮廳,現在則是一棟只剩一面與樹共生牆和特殊的地板磁磚的頹屋。與牆共生的樹,目前在台灣是很常見的一種頹屋型態,除了那面牆以外,還有那令人目不轉睛的地板磁磚,似乎是80年代那時候理髮廳的裝潢風格。在這樣只剩結構的空間下,如何讓它成為台西街的一隅、如何讓民眾去了解它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將會成為設計團隊面對的一大考驗。

▲203號老屋與樹共生的牆

▲203號老屋地板上的磁磚

未來的一步

  街道型態樣貌隨著材料、工法的時代演進而呈現豐富多樣形式,但也因為時代的進步造成人口外流而逐漸沒落。台西正在進行頹屋公共空間化、老店博物館化以及空地景觀美化,而這僅是重建老街的一步。隨著硬體空間重建後,它的下一步並不是團體或個人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居民一起共同來思考,如何被使用也是一大重要的課題。當地居民是否意識這條街道的重要性,當街道公共空間化後,空間的價值是否被呈現都是未來必須面及克服的問題。

 

▲中山路上街屋的磁磚

 

洪瑜晨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