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齡大學 - 一段難忘的旅程
文/洪晧珉 圖/洪晧珉、鄭育 主辦單位/藝術推廣處 2022-12-15
111年11月25日,早晨瀰漫著濕冷的空氣,然而由天空的色溫判斷,可以預見將是個晴朗的日子。今天是樂齡大學的校外教學日,大夥兒約定好7:45在學校內的7-11集合。從遠處看見巨大的遊覽車停靠於集合地,引擎運作的聲響迴盪於整個山城,蓄勢待發。我到的有些遲了,本來還有點倦意,不料一上車便被同學們的熱情所淹沒——大家興奮地傳遞著水果、零食,甚至人手一枝玉米,車上鬧哄哄的,想必對於今天的行程已經期待許久。談笑之間,遊覽車發動了,我們即將前往今日的第一個景點——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位於屏東縣瑪家鄉,原址為瑪家山地文化村,是排灣、魯凱族的聚落,佔地82公頃,不只富有瑰麗的臺灣原住民文化,因崎嶇地形而造就的自然地景也是一大看點,為國內規模首屈一指的野外博物館。
▲樂齡大學的同學們開心地在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門口合影/鄭育攝影
一到園區,邱宗成老師便帶領學員前往位在八角樓的迎賓區,一同欣賞由8位國內外藝術家組織的藝術聯展。展出作品皆與不同脈絡的原民文化有所關聯,其中我們可以看見創作者在面對深厚文化肌理而展開的各式表述。同學們跟隨著老師的腳步,穿梭展場間,細心地看著眼前的每一件作品,面對藝術,散發著濃烈的好奇心,未有一絲懼色,老師也不遺餘力地傳達可供討論的訊息,字裡行間隱含著對於教育的熱忱。
▲邱宗成老師跟同學們介紹藝術作品/攝影 洪晧珉
離開展場以後的行程,多半要依靠園區內的接駁車進行移動。在車上,看著美景、吹著微風,令人心曠神怡。從富谷灣區到塔瑪麓灣區,我們見到了各式原住民的家屋。因應不同的地形、氣候、以及文化特色,不同族群間的家屋設計也各異其趣。然而最有趣的莫過於,同學們每到一處便三五成群地在屋前合影,這使得整個觀覽的過程留下不少笑聲。
▲在遊園車上開心合照/攝影鄭育
▲同學們每到一處就要拍照留念/攝影 洪晧珉
離開前,我們有幸看見排灣族的歌舞表演。現場除了樂齡大學的學員們,還有一群幼兒園的小朋友,他們緊靠著彼此,紛紛擠在舞台前欣賞表演。在那一刻,我深切地體認到,關於文化的分享與傳遞,以及學習的熱忱與無止盡的好奇心,是不分年齡的。
午餐過後,一行人來到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園區位於屏東縣內埔鄉,特色為展示臺灣客家文化、常民生活體驗。作為地標的傘架式建築,是結合斗笠與紙傘意象的太陽能綠建築,有效利用了南台灣的炙熱陽光,以達永續環保的節能意義。
▲夫妻多年到了美麗的背景牆還是想合照留念/攝影 鄭育
初入園區,商家們便十分熱情地招呼我們,試吃試喝樣樣來,果汁攤給了每個人一小杯試喝的酪梨牛奶,一票同學們迅速買單,很快地變成人手一杯,不只如此,老闆還讓每個人帶一株酪梨盆栽回家。剛發芽的酪梨,鮮綠的枝葉,健壯且挺拔,相當具有生命力!拎在手上意外成為了有趣的配件單品。待在園區內的時間不多,卻流淌地極為緩慢,沒有深度導覽,就只是單純地散步。跟著大家的步伐,我得到一個短暫放空的機會,像是重新掌握呼吸節奏的感覺,真是不可思議。
▲成長中的酪梨可以輕鬆提在手上/攝影 洪晧珉
▲大家一起愉快地在園區散步/攝影 鄭育
最後一個景點是位於高雄大樹區的鳳梨工場。下午三點多,頂著西曬的陽光,導覽人員老早就在門口等待著樂齡的學員們蒞臨。園區不大,整理的很好,既乾淨又簡潔;明明是相當有年代感的建物,緊鄰著民宅卻沒有太過突兀,舒適宜人的氛圍,也多了幾分親切感。在這全台僅存的日治時期鳳梨罐頭產業建築,導覽人員很有耐心地為大家介紹園區的每一處,深怕遺漏了些什麼。從建物、解說、再到各式各樣與鳳梨相關的歷史文物,在開啟想像的同時,也認識到台灣曾經作為全球鳳梨罐頭產銷龍頭的輝煌過去。
▲鳳梨工廠的導覽員正耐心解說/攝影 洪晧珉
▲鳳梨工廠裡頭有豐富的文獻資料/攝影 鄭育
▲行程最後,邱宗成老師請大家喝園區內的招牌飲品 鳳梨酵素蜂蜜飲/攝影 鄭育
回程路上,同學們並沒有因為密集的行程感到一絲倦怠,反倒持續輸出著一百二十分的活力,盡情高歌。我聽著這些不熟悉的歌曲,回顧今日,突然想到:上一次校外教學,好像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儘管我試圖努力回想,卻無法道出明確的時間點,那些回憶也被時間拆分成數個零碎的片段,化為印象。回憶過往,總是使人疲倦,狹帶著睡意,我喝了一口手邊的鳳梨酵素飲,那酸甜沁涼的口感,意外地讓這難忘的秋季之旅,增添了些許夏天的氣味。
洪晧珉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鄭育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