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你阿嬤賣掉!南藝盛食交流社團

文、圖/詹証傑(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2023-04-15

  你知道,地球上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費掉嗎?根據國家地理雜誌的研究報導指出,全球生產的食物大約有三分之一都無法被人類吃下肚。食物的浪費分成兩種,其中約三分之一發生在消費者層面,是因為消費者買太多,再把多餘的食物丟掉造成的。約三分之二發生在生產和配送層面,例如很多食物在田裡腐爛或因不良的運輸網絡而損失,又或者在缺乏適當保存技術的市場裡腐壞。(Roff Smith,2015)

  身處於農村的我們(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常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獲得居民自己栽種的農產品,他們說這些蔬果有些許的瑕疵,因此無法拿去市場販售,我們發現農民不能賣的水果有幾項特徵,有的表皮因為被蟲咬所以有大大小小的坑洞、黑斑;有的因為已經過熟,再運送到市場就已經爛掉了;有的因為尺寸不合規格而無法販售。我們切開水果,發現內部與其他的蔬果相比沒有異樣,但這些蔬果卻被稱為「格外品、醜蔬果、次級品」。

 

▲許多蔬果因為表面被蟲咬傷、規格不符,而無法被被市場接受

 

▲社子農民「阿美姐」,正在從番茄堆中挑選過熟、腐爛的番茄

為何要成立社團?

  我們延續了去年在社子社區發展的「農業廢棄物」議題,發現農村的農業廢棄物非常多元,像是塑膠農地膜、植栽塑膠盤、農藥罐、醜蔬果等等皆然,許多不可分解的廢棄物必須藉由高科技的助力才有機會被解決,我們也缺乏處理這些不可分解的廢棄物的能力。於是我們選擇從過盛(剩)的蔬果出發,透過交換平台的建立、農產品加工,來思考處理這些盛(剩)食的解方與新生命。

  除此之外,我們也發現同學們在返鄉後會帶著家人滿滿的物資回到學校,但宿舍裡卻沒有冰箱可以將蔬果妥善保存,吃不完的蔬果就這樣慢慢腐壞,最後只能丟棄,因此盛食交流社團在校園內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什麼是盛(剩)食?

  盛食與剩食,指的都是農村裡過盛(剩)的農產品。但換個角度思考,這些農產品也代表著農民們的盛食(豐富的食物)與盛情(濃厚的情感)。這些盛食可能是醜蔬果、過熟蔬果、不符合盤商尺寸的蔬果,但蔬果本身的營養價值並沒有因為是次級品而有所損失。在糧食生產過剩的時代裡,我們可以輕易將食物丟棄也覺得無所謂,當我們認知世界上還有一群人苦於飢荒,我們是不是該回過頭來檢驗自身,日常中造成了多少糧食的浪費。無論是不是醜蔬果,只要是食物就不該被我們浪費!

  抱持著這樣的信念,我們開始思考這些議題該透過什麼方式被訴說?舉辦什麼樣的活動才能被更多人理解?這些疑問也促成了我們開始辦理常態性的活動的重要性。此外,身處於農村的我們沒有太多的外食的選項,因此自炊、自煮也成為了相當重要的技能,學習料理讓我們能依照食材特性來烹飪,也從品嚐食物的過程來理解食材、調味、料理手法之間的關係,自炊的過程與品味食物也能為生活增添樂趣。

 

▲在田間,隨處可見過熟、被蟲咬過的蔬果被丟棄在農地裡

常態性的活動

  為了讓社群被更多人認識、讓師生們了解不浪費食物的重要性,我們利用每週三中午時段(十一點半至十三點),在校內人潮樞紐的統一超商前,進行盛食(剩食)交流的活動。交流的蔬果多來自我們在社區田調時長輩給予的過盛農產、返鄉所攜帶的蔬果與乾糧。透過辦理常態性的活動,在校內開始讓盛食(剩食)議題發酵,也讓學校師生知道在未來如果有過盛的蔬果、乾糧,都可以藉由平台來與他人分享,平時自炊如果有需要少許的食材也可以到攤位上索取,不用大老遠跑到市場只為一顆番茄。

  在擺攤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南藝大有不少的學生跟我們一樣都有自炊、共食的習慣,因此也開啟我們對於共食有了新的看法。透過共食,我們可以與身邊的人分享近況、相互討論,也從共食當中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未來也希望能透過舉辦共食活動,與其他系所連結,一起分享盛食!

 

▲透過常態性的活動,分享盛食同時,也傳達惜食的概念

 

▲在盛食交流的活動中,也認識其他系所會料理的同學

 

▲每週交換的蔬果會隨著時令產生變化,有些蔬果雖有瑕疵但仍可食

農產品加工

  除了新鮮蔬果的交換,我們開始思考農產品該怎麼做才能延長保存、添增風味,而開始做了一些嘗試。我們將來自佳里的過盛紅蘿蔔融入蛋糕後加入些許肉桂粉,想不到烤出來的蛋糕吃起來完全沒有紅蘿蔔的生味,後來才知道台南的佳里、北門、學甲周圍因位處鹽分地帶,種植出來的紅蘿蔔、甘藷吃起來特別美味!紅蘿蔔蛋糕也成了我們開幕活動的小點心,品嚐過的同學表示原來紅蘿蔔還有別種吃法。

  我們也會配合當令的農產品,來製作相對應的加工品。例如前陣子生產盛產的高麗菜,在網路上頻傳一顆僅剩十元價值的消息。在學校附近的社子社區,也有農民種植高麗菜,我們就利用當季的高麗菜來製作「台式泡菜」,新鮮高麗菜洗淨後加入鹽,反覆的搓揉、擠壓,高麗菜會隨著鹽分而出水,體積縮小外,口感也變得爽脆。再加上糯米醋與糖調味後放置冰箱保存一日即可食用。利用簡單的器具與手法就可以替盛產的高麗菜找到解方,也可延長其保存期限。

 

▲我們利用過熟番茄打成泥後,將水份煮乾,即可延長保存。不管煮湯、拌麵都非常好吃!

 

▲利用盛產紅蘿蔔所製成的紅蘿蔔蛋糕,切開後仍可見到一絲絲的紅蘿蔔,吃起來卻沒有紅蘿蔔的草味,讓不敢吃紅蘿蔔的人也可接受

社區與學校的橋樑

  生活在農村的我們,對於周圍的村落了解多少呢?我們發現有些學生雖然在這邊待了好幾年,卻對學校周圍的村庄一無所知。這也觸發了我們開始思考社群是否能扮演串起學校與社區之間的橋樑?我們開始與社區農民配合,將產季新鮮的蔬果運到學校,透過週三的活動來販售。我們與社子社區的「阿美姐」配合,將她栽種的番茄、青椒、大黃瓜在週三活動中販售,讓學校的師生能用最短的食物里程來享用新鮮農產。後來也與社子的其他農民合作,讓當季盛產的蔬果能多一個銷售管道,像是「拯伯」的高麗菜。

  每週三的盛食交流活動,與學生、老師不斷交談的過程中發現,校內學生對於周圍社區很感興趣卻不得其門而入,不知道透過什麼方式來接觸附近村落的農民與農地,這時有人來引路就相當的重要,讓我們萌生安排體驗活動的想法。

 

▲社子社區的「阿美姐」,主要種植番茄、青椒、大黃瓜等作物

 

▲社子社區的「拯伯」,主要種植高麗菜、青椒等作物

農村小旅行

  社子社區是我們所就讀的建築藝術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的研究場域,我們已經在社區耕耘一段時間,也曾在社區裡辦理多次的活動,從中與社區農民共創深刻的回憶與相互信賴的關係。因此,我們想藉由盛食交流社團,發起農村小旅行,帶領同學前往農地實地踏查。

  我們辦的第一場農村小旅行,地點選在社區居民「拯伯」的農田。在活動的過程中,拯伯分享了他的農田面積、當季種植的作物、採收高麗菜的訣竅等,透過實地參訪、親手採菜的活動,同學可以自行挑選喜歡的高麗菜並親自採收、帶回家。因此,農村小旅行的目的除了想串連學校學生與周圍村落,也想透過實地參訪來達到食農教育,讓同學們了解食物的多元料理、保存方式,對於農業、小農的日常生活有更深入的認識。

 

▲農村小旅行的第一場,我們帶著同學們到「拯伯」的菜園,體驗親手採摘高麗菜

 

▲農村小旅行的第二場,我們前往「旭陽農場」了解魚菜共生、水耕蔬菜的運行方法。在銘輝哥的介紹下,讓我們對於魚菜共生、果乾的製作有更深入的認識!

▲導覽完畢後,我們帶領同學體驗採摘旭陽農場栽種的無毒水耕蔬菜

組織的永續經營

  為了讓社團能長久的經營下去,我們也透過參訪和講座,與相關領域的講師來討論組織的困境與未來,從中學習組織經營的要點。在幾次的活動辦理下來,我們慢慢調整社團的經營與組織方式。

  起初,製作農產加工品的材料費都是由社團成員們自掏腰包來製作,若要組織長期經營,沒有收益來支應製作加工品所需的成本、材料費,單靠社員不斷投入資金也非長久之計。經過調整,我們也在三月的藝農市集裡試試水溫,販售番茄糊、胡蘿蔔蛋糕等自製加工品來累積公積金,發現同學們也認同好的食物就有它相對應的價值,讓社團成員們付出的心血也有相對應的回饋,同時支持社團的運作。

  從組織的構成來看,因為目前社團的核心幹部皆為建築所城鄉組的同學,辦理活動時,器材的搬運、場佈所需的人力嚴重不足。策劃活動的過程,也因為缺乏與其他系所學生的討論,思考方向容易限縮在固定的框架之內。有鑑於此,我們開始在活動上召募新血,希望藉由不同系所的專業能力,能有相互討論的可能性,並藉由專業技術的支援,來讓社團往後辦理的活動更加豐富、精彩。我們也很歡迎對活動有興趣的同學能夠跟我們一起吃飯、一起聊聊。對我們來說,一起吃飯不僅是多幾副碗筷,更可以在一起吃飯時,我們能更暸解彼此,對於社團的未來有更多的想像!持續舉辦盛食交流活動,一方面讓農村裡過盛的農產品有被吃掉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讓在南藝的師生透過食物團結在一起!

 

「我要把你阿嬤賣掉!南藝盛食交流社團」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