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鄒族部落散策

文、圖/朱宇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生)  2023-05-15

 

  112年3月18日(六)至3月19日(日)的阿里山鄉鄒族部落文化散策,帶領學生實地走訪達邦、特富野、德恩亞納部落及優遊吧斯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透過族人及導遊解說,了解鄒族部落生活的場域及文化。此次活動由學務處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辦,學務處生活輔導組、諮商輔導組資源教室協辦。

 

▲優遊吧斯茅達諾劇團展演融合傳統與創新

多元傳承 文化結合產業與旅遊

  第一站前往阿里山觸口遊客中心,由中心的人員簡單介紹阿里山及部落,並觀賞阿里山的宣傳影片,初步了解部落族群。而後在YUYUPAS優遊吧斯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由工作人員導覽鄒族文史館,介紹鄒族的神話、重要祭典、特色等,鄒族為父系社會,由男性負責征戰和狩獵,部落中特殊的身分為頭目、長老、勇士、巫師,其中僅巫師可能由女性擔任。除了靜態的展覽外,也有茅達諾劇團以表演分享鄒族文化,除了呈現傳統祭典中部份歌舞之外,有些演出則是以新的方式呈現文化元素,像是在舞蹈中展現男子狩獵的特色及技術;最後的表演是創作團體「藍色楓葉」所帶來的歌曲,團體名稱來自鄒族傳說,天神搖動楓樹,落下的楓葉、楓果化成鄒族祖先;他們用詞曲寫下自己的文化及經歷,以更多元的方式傳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表演者都身兼其他的導覽或餐飲工作,可能會在園區的咖啡廳、餐廳、販售部等處發現他們的身影。園區名稱在鄒族語中,是祝福對方精神與物質都「富足安康」的意思,園區也秉持著這樣的精神,自給自足,分享及傳承鄒族文化,並為在地特色產業及文化旅遊的可能性盡一份心力。

進入部落 認識活生生的文化

  特富野社文化發展協會陳明利理事長(Mo'o Akuayana)帶領大家實際走訪達邦、特富野部落,兩個部落為大社,具有能力舉辦傳統祭儀,附屬小社則會回到大社參加。陳理事長為特富野族人,曾任阿里山鄉長,任期內經歷莫拉克風災,對於災後重建及部落傳承的相當有感觸,現在也繼續投身導覽工作,分享阿里山之美與鄒族文化。

▲陳理事長在展示家屋說明建築特色、傳統生活及文化

  位在達邦部落的「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展示鄒族傳統生活器具、服飾、神話傳說及巫師文化等。服飾方面,可能因部分家族曾居住於沿海地區,而後雖遷入山區,但在服飾上仍留有貝類裝飾的傳統;另外鞣皮技術也是一大特色,用於製成皮衣、皮帽等物件,傳統配戴羽飾皮帽,羽毛來自藍腹鷴、帝雉等鳥類,為勇士的象徵。另外也有展示家屋,可供訪客一探究竟,理事長也分享了小時候住在家屋的生活狀況,偷吃儲藏的肉乾等趣事。

  而後在特富野部落男子聚會所(kuba),理事長也特別說明聚會所的重要性,是祭典的場域,也是專屬於鄒族男子的學習及聚會場所,提醒訪客不可任意進入。在聚會所旁的廣場,理事長說明鄒族的神話緣起和祭典。廣場上的壁畫描述了戰祭祭儀的由來,陳理事長提到中文稱為戰祭的Mayasvi其實融合了迎神、團結、兒童獻禮、成年禮、祈福、安魂、送神等儀式,在中文中找不到適當對應的說法,其實可以保留原名,而無需稱為戰祭。

 

▲得恩亞納部落各戶獨具特色的門牌

  行程最後一天來到得恩亞納(Toe'uana),是莫拉克風災重創後重新建造的部落,雖然形態上都為傾斜屋頂的架高房屋,但每一戶人家可能會發揮自己的創意,漆上不同顏色的油漆,種植不同的花花草草,相當可愛,且各戶門牌呈現不同的家徽設計,具有獨特性。

  兩天的行程走訪了三個部落和一個文化園區,認識鄒族文化與生活場域,了解到族人對內致力於傳承,對外樂於分享文化,透過推廣文化旅遊,發展在地產業,在傳統和創新中努力。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