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印象—以循環經作為創作理念:「米袋」及「帆布」的再生製作

文、圖/蘇莛雅(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2023-05-15

 

▲在工作坊的尾聲,參與民眾及講師拿著自己今天所製作的獨一無二作品—帆布花器笑得合不攏嘴

延續循環經濟再利用的可能性議題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以下簡稱「城實組」)於2022年度展演計畫《瘋廢飛—農業廢棄物第二春計畫》中,在臺南市官田區的社子社區發展「農業廢棄物」議題,發現農村中的農業廢棄物非常多元且數量龐大,像是塑膠農地膜、肥料袋、飼料袋、米袋、塑膠帆布、蔬果的育苗穴盤、農藥罐等等皆是。在農村中常見的農業廢棄物大多是不可分解的廢棄物,往往處理的方式會是直接被丟棄到垃圾車送至掩埋或是焚化,於是城實組的同學們開始思考,除了藉由高科技的助力來解決廢棄物問題,我們是否還可以從較為日常、簡單的方式去思考廢棄物再利用的可能性呢?

  因此,城實組的同學們開始去尋找一些嘗試利用循環經濟作為創作概念的團隊,希望可以增加我們對於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的想像。其中,我們接觸到「RE:NEW研舊所」團隊,他是以生活周遭探索並收集各種廢棄物,希望廢棄物在被掩埋、焚化之前可以轉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創新商品作為創作概念,期許廢棄物回到循環體系之中,減少生活中不必要的浪費。

(若想詳細了解「城實組」於2022年度展演計畫《瘋廢飛—農業廢棄物第二春計畫》,可閱讀《大崎通訊【第74期】,2022-12-15》。)

 

▲在農村總能看見許多農業廢棄物堆棄在田邊

 

▲肥料袋、飼料袋、米袋等等廢棄物大多在使用完後成為裝垃圾的袋子隨之進垃圾車等待焚化

反思日常生活資源再利用的可能性—「RE:NEW研舊所」

  「RE:NEW研舊所」的創辦人—鍾秉潔,就讀於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後選擇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研究所就讀。畢業後進入籌辦大型運動活動的公關公司,發現公司每次舉辦活動都會製作許多裝飾用的大型帆布,活動結束後隨即丟棄。在出國時,偶然發現國外有人再利用帆布這類材料製作出商品,於是想回到臺灣做推廣。鍾秉潔目前所販售的創新商品使用的材料大多為一次性的裝飾帆布以及咖啡的生豆袋,他將這類材料製作成日常實用的包包、手機背袋、零錢包、杯墊、飲料提袋、居家生活使用的配件等等。

  「RE:NEW研舊所」的成立初衷,是思考如何讓即將要被掩埋、焚化的廢棄物再回到循環體系之中,也期許可以藉此行動讓大眾重新思考如何漸少生活中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除了再利用活動的一次性裝飾帆布之外,未來也會朝向再利用家庭用的舊物,例如:舊衣物、舊外套等等。可以讓創新商品更落實於減少生活中資源浪費,在推廣時操作的門檻也較低,只須會簡單的剪裁及針縫即可做到多種變化,讓民眾更有想像空間且貼近於日常生活。

 

▲正在使用裁縫機的人為「RE:NEW研舊所」的創辦人—鍾秉潔

 

▲在鍾秉潔講師的教學下,工作坊參與者製作出專屬自己的米袋包。(此為循環經濟:「米袋包」製作工作坊中的作品之一)

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一同來思考「米袋」與「帆布」再生的可能性!

  有了前段時間的接觸,城實組的同學們覺得「RE:NEW研舊所」與我們想在推廣的理念相符,於是在2023年的5月份運用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弗克斯2.0課程邀請到了「RE:NEW研舊所」的創辦人—鍾秉潔來當任講師,於臺南市官田區的社子社區活動中心舉辦兩場工作坊,邀請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一起來思考「米袋」與「帆布」再生的可能性及製作成生活日常實用的物品。本次參與工作坊的人員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的師生、社子社區的居民以及來自不同地區對循環經濟有興趣的民眾。

  第一場工作坊的活動過程中,在鍾秉潔講師的帶領下,我們使用常見的米袋及塑膠袋作為材料製作成米袋包。首先,我們先將多個塑膠袋利用熨斗加熱,使其溶解成一塊材料作為米袋包的防水內襯使用。第二個步驟,我們將米袋剪裁成合適的大小,並與塑膠內襯黏合成一塊材料。第三個步驟,我們利用拷克機,將材料的四周做拷克。要做拷克的原因是因為米袋的四周較為脆弱,可以利用拷克的多線交織方式固定米袋邊緣,防止米袋邊緣脱線。再來,我們使用簡易的縫紉機做縫紉的動作,將材料對折並縫紉兩側,即可完成一個袋子。

 

▲工作坊參與民眾們正在使用熨斗將多個塑膠袋燙在一起,使其成為一塊新的防水材料

  製作的過程並不繁瑣,但卻可以做出一個專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米袋包。經過鍾秉潔講師的解說,讓參與工作坊的人員了解到為何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塑膠袋可以溶解再利用成為一塊新的材質。原因在於我們常用的塑膠袋大多屬於PE(聚乙烯)的材質,它的特性為耐溫性較低較好溶解,以及富有延展性可伸縮。所以在本次工作坊利用它的特性運用熨斗的溫度使其溶解重新成為一塊可再利用的材質。

  在第二場工作坊的活動過程中,我們則是使用常見活動用一次性裝飾帆布作為材料來製作帆布花器。首先,我們先挑選一塊自己喜歡的帆布樣式,再剪裁成合適的大小。第二個步驟,我們使用簡易的縫紉機做縫紉的動作,將帆布對折並縫紉兩側。再來,剪裁一段合適長度的繩子,將繩子固定在帆布花器兩側,即可完成一個可吊掛式帆布花器。

  製作過程簡易且容易上手,過程中看見許多社區媽媽都非常會使用縫紉機,對他們來說,這是他們所會的日常生活技能,再有了講師的教學之下,讓他們對於日常所見的廢棄物有了更多的想像,甚至在活動過程之中開始討論起,帆布還可以做些什麼呢?是否還可以做出其他種類的日常實用物品,以及若製作成包包,它的樣式還可以擁有什麼樣的變化?怎麼樣的樣式使用起來會更貼近日常的使用方式呢等等話題。

 

▲工作坊參與民眾們,正在相互討論著自己想要剪裁哪個部分來製作專屬自己的帆布花器

 

▲對於大部分的社區居民來說,縫紉技巧是她們日常所擁有的生活技能

循環經濟與我們的生活

  在兩場工作坊活動結束以後,有參與活動人員來與鍾秉潔講師及城實組的同學們分享她們的課後心得。其中有位民眾在參與課程結束後,在家中的利用一些生活廢棄物—咖啡的生豆袋、廢布料製作成手提包。她開心的跟我們說,之前她從未想過可以把咖啡的生豆袋、廢棄帆布、米袋再利用製作成那麼好看的手提包,通常用完那些東西隨即就丟棄了。她很開心有這樣的工作坊課程活動讓她可以重新思考家中廢棄物再利用的可能性。第二位參與民眾,因為家中是經營果乾加工工廠的關係常會有許多裝糖的可防水米袋,她很開心可以利用這樣的活動學會如何製作成屬於自己的背包,以及消耗一些家中的使用過的袋子,她笑得合不攏嘴的說:「你看這個袋子除了可以減少一些生活廢棄物之外,我背出去還不會跟別人撞包呢!大家都會詢問怎麼會有那麼好看、那麼特別的包包!」

  很開心可以運用這兩場工作坊活動認識到更多對於廢棄物再利用及循環經濟相關議題感興趣的師生及民眾,透過彼此的交流與分享也讓大家對於廢棄物的再利用可能性有了更多的想像。透過簡單的剪裁、縫紉就能讓生活中的日常廢棄物重拾生命。也許這些的少量消耗遠遠無法追上農業中所製造出的龐大廢棄物數量,但我們期望的是可以藉由這小小的行動,讓大家開始重新去思考如何漸少生活中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我們可以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做起,為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做出一些貢獻且重視環境永續發展的觀念。

 

▲工作坊的參與民眾與我們分享她在上完第一場工作坊結束後,自己在家中所製作的作品

 

▲工作坊的參與民眾與我們分享,她們利用廢棄帆布製作成不同樣式的帆布包包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