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食交流社團的惜食行動!

文、圖/張皓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2023-11-15

  上學期(111學年度第2學期),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簡稱:城實組)學生組成的「南藝盛食交流社團」開始於每周三在7–11前擺攤,將在社區獲得的「格外品」以及同學們回家後帶回的「盛食」帶來校園交流,一同討論食農文化,希望能將系所之間串起,建立社群,傳遞珍惜食物—「惜食」的精神。本篇文章由城實組的研究生書寫,整理社團成立後的省思與行動。

一、為何無法「惜食」?:

  在擺攤行動中,慢慢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願意來跟我們討論議題、分享盛食,然而也有不少同學在一旁觀望,誤解我們只是單純的蔬果販賣商,不理解我們為何行動,為什麼要關注食農文化與推廣惜食精神。

  臺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的官網上寫道,臺灣一年浪費的食物平均多達384萬噸,每年把浪費的廚餘放進廚餘桶,疊起來的高度相當於「1萬3500座101大樓」。再根據2020年星展銀行調查臺灣10,000名民眾的結果顯示,約有94%受訪者表示「非常在意或在意」食物浪費議題,但國人雖然普遍重視食物浪費議題,卻缺乏具體行動。在日常生活中,有67%受訪者認為自己「經常浪費食物」,而進一步詢問受訪者認為食物浪費是如何產生時,近9成受訪者認為是「買太多、吃不完」(89%)是主要原因,因此減少浪費、珍惜食物是解決糧食問題的第一步。(引用資料:臺灣食物銀行協會官網。)

  回到校園來看,「買太多、吃不完、不小心放到過期」都是校園裡常見的食物浪費,不少同學會直接把廚餘丟入垃圾桶,造成更多的垃圾燃燒與碳排放。我們意識到,惜食雖然是大家早有的認知,但大家無法感受其重要性。食物的生產與我們的日常太遙遠,日常消費與產地不在同一個場域,無法看到、體會到農務生產的辛苦,當然也不會進一步的惜食行動。

  另一方面,我們習慣了快速消費的過程,像是超商、餐廳、麥當勞、手搖飲料店等,這些消費場域快速的將食物供給出去,透過金錢來交換「料理的勞動過程、料理的時間」,味覺被商品給固定下來,遺忘食物在料理過程上的多樣性,無法想像出多元的味道,也無法與食物有更多的連結。

 

▲社團每週三17:00–18:00都會在南藝7–11進行盛食交流的擺攤,近期開始嘗試不同的擺攤形式,不只是食物的交換,還有自製刊物的推廣

二、將食物生產帶進校園:

  為了讓更多人感受到「食物」,我們決定在本學期向學校申請成立「南藝盛食交流」社團,招募社員組織更多行動,並以「可食校園」為目標做發展,將食物生產和循環帶進校園,增加校園韌性。

▲南藝盛食交流社團的組織分工。社團分成食物採集組、農牧組、加工料理組、美宣組共四組,每一組都有他的任務與活動場域,目前組織活動皆以加工料理組、農牧組為主軸

 

▲南藝盛食交流社團的循環圖

  可食校園簡單來說,就是在校園裡從事食物生產,包含建置農地、雞舍、菜圃等等都是常見的案例手法。目前盛食交流社團先把既有雞舍重整,以「雞」本主義來提供雞隻照護環境,也活化建築所周邊的閒置空地,設置瓜棚、田地來做耕種,並製作菜箱與小吊盆來適應不同的校園場域。

  在農耕的勞動中,培養社員對食物、生產和環境的尊重,社員們也會彼此交流心得,一同規劃制度照護雞隻與農田,之後的農務收成也可供社員帶回分享,讓惜食的精神傳遞出去,創造新的人文景觀。

 

▲與社員一同來整理田地、翻土,讓土質鬆軟一些後才能開始耕種。圖為社員們用石心磚製作擋土牆,防止土堆鬆落

 

▲用廢棄的寶特瓶製作的小吊盆。小吊盆體積較小,能適應校園不同的環境,像是宿舍、工作室、教職員室等

 

▲校園裡的打掃阿姨會來跟我們指導種菜技巧,是我們隱藏版的社團顧問

三、享受料理過程,打開新味覺:

  上學期,我們也注意到許多同學對食物料理、加工有濃厚的興趣,但校園內目前沒有合適的料理空間,雖然學校宿舍有公共廚房可以使用,但同學們還是傾向外食為主。學餐在假日也沒有固定的營業時間,同學們漸漸仰賴便利商店的微波食品,習慣了快速消費,忘記了料理過程中的樂趣。

  社團正式成立後,我們設計了系列料理加工活動(例如:鹽滷豆腐、柚子醬、柚子酵素、醬鳳梨等製作),介紹如何透過釀造和發酵,延長食物保存的時間,並配合當季盛產蔬食設計料理活動,來讓社員們認識多元的料理手法,找到共同料理的樂趣,而一同料理的成果也會使大家更愛惜食物,減少食物的浪費。

 

▲柚子酵素可用於清潔、打掃用途。圖為社員們一同處理柚子,加入糖、水、柚子皮、來做酵素

 

▲於社團活動上,分享發酵原理和醬鳳梨的製作方式

 

▲在社團活動上,我們運用鹽滷來當豆漿的凝固劑,製成豆腐

四、廚餘再利用,讓食物循環被看見:

  2021年9月1日,為了防範非洲豬瘟,農委會規定禁止廚餘餵豬,廚餘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蒸煮殺菌後才能餵豬,提高了廚餘處理的成本。另外,各地方的廚餘堆肥場能處理的廚餘有限,較難供應整個縣市,廚餘堆肥後的肥料產製品也缺乏銷路,降低廠商投入廚餘處理的意願。最後,多數的廚餘則會混入一般垃圾中,製造更多的燃燒和碳排放。

  因此,廚餘處理成為地方的頭痛問題,我們參考了陳建泰老師的堆肥箱設計,並從官田協豐碾米廠獲得廢棄的木棧板,作為堆肥箱製作的原料,預計在校園各處放置不同的堆肥箱,把廚餘分解成沃土,使廚餘再利用。

  另一方面,我們發現校園的土質黏性較高、營養較低,不利於栽種作物。廚餘箱堆肥後的沃土,也能改善南藝校園的耕種土質。廚餘箱可以將讓整個食物循環串聯在一起,形成永續的校園耕作環境。

五、盛食交流社團的未來期望:

  現階段,我們將南藝大校園視為一個小型社區來營造,以可食校園的手法,提供新的校園生活方式,在校園環境中增加更多的互動,也使耕種不在遙遠,一起珍惜食物。在未來,社員們累積了一些種植的經驗後,或許能和社員一起進入鄰近社區交流,拉近校園和鄰近社區之間的距離。

 

▲運用壓克力、蠟筆的繪畫活動,和社員們一同繪製田地,來規劃對於共耕田未來的想像

 

▲共耕田繪畫活動合照

參考資料:

1.臺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官網(無日期)。啟動一場珍食的旅程吧!。臺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官網。https://www.foodbank-taiwan.org.tw/-copy

2.陳信安(2019年4月13日)。要花錢、沒人買、回收業者不想收——廚餘堆肥的困境之路。窩窩wuowuo。https://wuo-wuo.com/topics/enviromental/99-kitchen-waste-recycling/955-2019-04-13-08-44-05

3.劉怡馨、林珮君(2019年1月20日)。防疫與廚餘之戰07(雲林屏東)全臺廚餘生產、去化量能總盤點。上下游新聞市集。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16223/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