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的噶瑪蘭:家庭錄影帶保存工作坊在奇立板
文、圖/張詠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研究生) 2023-12-15
在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搶救集體記憶大作戰:卡大地布家庭錄影帶之收集、保存與近用、從馬太鞍到噶瑪蘭:部落錄影帶作為文化記憶的媒體)的支持之下,本所蔡慶同老師連續第三年帶領學生走入原住民族部落辦理家庭錄影帶保存工作坊。
2023年10月28至30日,我們來到了宜蘭縣壯圍鄉東港村的奇立板部落,首先先由部落頭目帶我們進行了一場部落巡禮,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奇立板部落的自然生態和奇立板祖先傳承下來的生活智慧。這裡因過去殖民政府的同化政策,造成他們面臨語言、傳統文化、祭典的嚴重失傳,直到2019年開始向同為噶瑪蘭族的花蓮新社與立德部落學習,並恢復舉辦已中斷百年的海祭。
▲奇立板部落頭目帶領初來乍到的學生部落導覽
本次師生與部落共同修復的錄影帶(158卷),是由噶瑪蘭族正名運動之父偕萬來的女婿楊功明無償捐贈給南藝大紀錄所,他長期跟著偕萬來並記錄下包括了他的口述生命史、家庭生活、座談演講、母語教學與傳統歌謠舞蹈祭儀等等內容。
▲蔡慶同老師開場引言
活動一開始先由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Bauki Angaw(潘朝成)為大家引言,介紹家庭的錄影帶如何成為部落的記憶,其中有播放一段影像,記錄著當時的一場座談會,苗栗縣後龍道卡斯族新港社部落的耆老們,臨時起意、憑著回憶就生疏地跳起中斷已久的「牽田祭」,而這也成為他們後來恢復祭典的重要契機,如今,潘老師再讓部落眾人看見這段歷史影像,正所謂影像能夠保存當時的瞬間來「重現」原貌。
▲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Bauki Angaw(潘朝成)為大家引言
介紹完關於家庭錄影帶與部落、文化、記憶的關係,活動下半場由臺東知本卡大地布影像資料庫團隊,帶領我們認識與解說錄影帶的媒材,並進行修復的示範,之後,每個學生和族人就負責將手上的那卷錄影帶一一修復。
▲卡大地布影像資料庫團隊馬靖介紹vhs
▲南藝大音像所學姊示範修復
▲南藝大一年級新生實作修復
▲奇立板部落頭孩童體驗修復
在隔天的全球首映,拍攝者楊功明也有來到現場與我們共同觀看完成修復的影像,其中一卷《1993噶瑪蘭聯合統一豐年節》,引起了部落族人熱烈的迴響,1993年花蓮新社部落主辦噶瑪蘭鄉親豐年節,積極展開認同文化尋根運動,從影像中可以看到他們大部分仍身著阿美族服飾、吟唱阿美族歌謠,尚未完全找回自身的傳統,而宜蘭族親也包了兩部遊覽車前往參加,看著當時一一下車入場接受歡迎的族人,他們感嘆那些族人現在多已不在世。
▲vhs影帶拍攝者楊功明親臨現場一同觀賞影帶一邊說明拍攝原由
透過家庭錄影帶保存工作坊,我們認知到修復影像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對文化認同的尊重,這不僅是修復影像的技術,更是一場文化的傳承之旅。
影像再現的背後是對文化記憶的深刻思考。這些修復後的影像不僅是單純的圖像,更是一個族群的身份證明。它們是一個傳承的橋樑,連結著過去和現在。這樣的傳承不僅僅是歷史的延續,更是對未來的啟示。透過影像,我們得以學習和理解噶瑪蘭族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並尊重這片土地的多元面貌。
這場修復影像的旅程是文化保存的一大舉措,它呼喚我們共同參與,為這些珍貴的文化記憶添上新的光輝。每一卷修復後的影像都是一個時光隧道,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噶瑪蘭族的故事,這同時也是對這個多元世界的一種尊重和包容。這就是影像再現的魅力,將文化的記憶傳承給後代,使之在時光中永續發光。
▲學生、老師和部落居民共同觀賞修復影像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