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西港大塭寮天然貴黍掃把傳統手作技術研究
文、圖/材質創作與設計系 2024-01-15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執行教育部112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期(主軸二)「善盡社會責任」,於112年10月28日辦理《藝務新貌-老舊偏鄉好藝術之創新與翻轉計畫》之「臺南西港大塭寮天然貴黍掃把傳統手作技術研究」工作坊共1場活動,透過結合「環境植物工藝閱讀的計畫」,成為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職涯課程;透過結合「工作室專題」鼓勵學生多從事各種天然元素創作,藉此提升學生與不同族群和地域性文化對話的機會。
▲活動海報
本活動計畫將以貴黍作為「環境植物工藝閱讀」的材料,帶領本系纖維組學生們前往臺南市西港區永樂社區,走入農村與社區長輩們學習在地傳統的貴黍「綁掃把」技術,體驗貴黍植物纖維的特色,並了解貴黍社區歷史與產業發展的脈絡。
1.環境植物,工藝閱讀:過去,位於曾文溪下游的西港地區農地屬於旱田,除了不適合種植稻米,也受限於土質的因素,貴黍一直是當地社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貴黍並非在地原生種植物,社區種植貴黍的傳統來自日治時期的政策發展,日本人將貴黍視為一種清掃神社區域使用的掃把材料,自然成為祈福的象徵。
2.社區工藝、生活美學的實踐:將貴黍引進臺南西港種植,據說一開始莊稼成熟收割後就直接送往日本,之後才陸續有人開始將品質不合格的貴黍製作成掃把在地販售,由於貴黍纖維比竹掃把細緻且韌性強,因此成為頗受在地家庭喜愛的掃把款式,許多西港在地農家也專門種植貴黍,家家戶戶做起手工掃把的生意。經時代的變遷,由於現代居住空環境改變,清潔室內地板的工具選擇日益多元,對於貴黍掃把的需求降低,此外,也由於社區人口老化,且人力工資昂貴,買賣貴黍掃把的利潤已不敷成本,因此,許多農家都改種植其他農作物,任其貴黍與其他野生雜草雜交,而形成許多形似質劣的「假貴黍」植物。
3.傳承手作、世代對話的新契機:對於當地社區居民而言,這項手工產業是他們共同生活回憶,八十多歲的老人家做起掃把時,臉上的神情彷彿又回到年輕的活力,學生們向阿嬤們學習編掃把時,必須以只有小時候記憶的臺語程度,努力地和阿嬤們對話,阿嬤們一邊做一邊試著在臺語中夾著國語回答,一個上午的學習,大家都完成了一隻掃把,打從心中的滿足是手作教學最重要的成果。下午的學習,除了人手完成一隻掃把之外,大家也用剩餘的草,做了一個象徵幸運的小掃把,作為「護身符」禮物。
▲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蔡素珠,向學生繳說貴黍產業的發展歷史
▲社區83歲阿嬤示範手作編掃把
▲學生參與
▲學生合影
這次計畫又再一次實踐「環境植物工藝閱讀」的經驗,對於本系學生以材質創作為專業學習的學生而言,不外乎是一個珍貴的經驗,更是實踐善盡社會責任的學習。
▲工作坊成果
▲學生與社區大合照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