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不死,只是凋零

文、圖/王伯彥  2019-02-15

【南藝USR】新化老街承載著過往的繁榮,一幢幢矗立在老街上的街屋,見證著過去經濟活絡的景象。無論是仿巴洛克式風格融合傳統元素的豪華樓房,或是昭和時期以鋼筋水泥所建構的現代主義風格之建築,在在都顯示新化老街之獨有特色。隨著政府在老街活化過程中的介入,將新化老街一帶劃定為歷史街區,並創造出新的觀光經濟模式。然而相對的,它卻也必須大量的倚重於消費關係上,導致現今新化老街屋主的相互交往關係已被化約成一種資本流動的交易。

▲老街上的街屋承載著過往的繁榮,卻被化約成資本流動的交易。

  正當我們以兩幢百年街屋來實踐文化保存與商業相融並濟的模式,卻也發現,有更多老屋正迅速被抹去內涵,老屋的殼雖被保留下來,但它的記憶與靈魂卻不見了。因過度商業化的老屋衝擊了原有的日常生活與鄰里結構,被抹去的空間內涵使老屋開始遠離原先的面貌,而機能、氛圍也逐漸與地方脈絡脫節。當地方集體記憶的斷裂與日常生活的改變,將使得居民對文化、社會、歷史缺乏認同感。而地方與「老屋再利用」的關係薄弱時,居民將無法從老屋取得對於在地的認同。

▲新的商業進駐大多將過往的歷史一併抹除,老屋內的歷史文物最終僅能異地保存。

  反思之下,我們認為老屋所提供的服務應是貼近地方並承載生活的,而這個生活並非群眾習以為常的現代化生活,而是在地性的常民生活。同時「老屋再利用」需以周邊生活場域的脈絡為主體,用日常的角度來發掘老屋的新生命,而非僅與觀光客建立供需關係。唯有將「老屋再利用」充份融入在地日常生活中,才能重新建構與在地的關係。我們也意識到關係的建立並非單靠己身之力就可以完成,需要透過一系列的行動與實踐,使老屋與居民的連結重新串起,並將人、老屋與地方的關係再次揉合起來。最終,我們希望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緊密連結,並讓新化老街成為一條「活的老街」。

▲以行動來串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以修復碾米機來實踐老屋與人的連結。

▲我們的計畫【巡迷:米在南方|臺南新化歷史街區以「米」創生計畫】,期能藉此重新找回人、老屋與地方的關係。

 

2| 相關報導:心痛!台南新化老街80年老醫館變夾娃娃機店(另開新視窗)

 

王伯彥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本期報導

   [各期回顧] [投稿信箱] [藝推臉書]
〈大崎通訊電子報〉每月15日發刊,歡迎南藝師生踴躍投稿!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