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美感教育工作坊計畫

文/潘正育 圖/造形藝術研究所  2018-06-15

 

偏鄉國中學子辦美展---東山地景,我的輿圖

    --東山國中與南藝大造形所合辦當代藝術工作坊

 

  偏鄉國中學子辦美展,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夢,卻於107年3月24日在東山區圖書館實現了。

  臺南市立東山國中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南藝大及造形所)合作,於今年3月在東山國中舉辦《當代藝術工作坊》,課程在造形所師生以及受邀藝術家黃逸民的帶領下,進行戶外踏查並動手實做,嗣後並在臺南市東山區圖書館舉辦公開聯展。

  由南藝大造形所與東山國中合作籌劃的《當代藝術工作坊》作為教育部「美感教育列車」系列計畫的一環,於本(3)月的4個週六上午舉行,目的在於為偏鄉學子規劃與國際接軌的當代藝術教育,引入多元思考、跨領域的創作概念,提昇同學的美感與實踐能力。本屆工作坊的課程由南藝大造形所教師(視覺藝術學院院長顧世勇、造形所所長陳蕉、助理教授潘正育)、研究生(謝曉帆、許尚媛)與受邀藝術家黃逸民共同研擬,帶領東山國中的同學進行街區踏查、分組創作和公開展出。

▲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研究生許尚媛(左圖)、謝曉帆(右圖)現場指導

▲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潘正育(左圖)與藝術家黃逸民(右圖)現場指導情形

  工作坊於3月第一個週六開跑,首先帶領同學徒步到東山區的代表性廟宇「碧軒寺」進行文化踏查。「番社庄鄉間文化工作室」的文化工作者朱志宏以生動的方式,為學員介紹了該寺的文化與歷史沿革,包括擁有百年歷史,牽動當地信仰、文化與經濟活動的「東山送迎佛祖」活動。接著,工作坊特別邀請的藝術家黃逸民與學員分享他以當代藝術的角度,對寺廟、信仰和文化藝術之間所作的觀察與思考,以及如何將這些思考體現在他的《山寨》等得獎作品當中。黃逸民認為,藝術離不開生活,希望同學能夠在這次的活動中能學習觀察、思考及表達生活環境的能力。在後續的創作指導過程中,他並謙虛表示,學生的直覺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讓藝術家自己都覺得受益良多。

▲東山區文史工作者朱志宏(番社庄鄉間文化工作室)帶領寺廟文化踏查

  接下來的實作課程,教學團隊引導同學以「精神地圖」的手法進行創作。每組同學透過小組討論,發揮各自創意來表達他們眼中的東山區。有將日常生活動線扭轉成類似「大富翁」遊戲的棋盤,成為一組可以「玩」的藝術作品;有以環境中的大小招牌做發想,結合網路地標符號來創作;也有以家鄉吉貝耍的公廨(西拉雅族祭祀中心)、自己讀過的小學和去過的店舖為描繪主題,還有同學精心製作了立體寺廟與房屋模型。

  東山國中校長黃旭陽表示,偏鄉教學資源相對較少,在師資的部分也有結構性的問題,因此他特別感謝南藝大教學團隊的付出。工作坊的美感教育能夠在學識和技術的教學之外,讓學生有更多機會發展潛能,提昇整體的競爭力。東山國中教務主任林美珍對於學生專注投入創作的情狀感到欣慰,更高興能有機會安排學生的作品在公開場合正式展出,與大眾分享。她期許美感教育能夠在東山區繼續紮根、拓展到每一個人。

  這些精彩的創作成果,在東山區圖書館2F展出,展題為《東山地景,我的輿圖》,自3月24日至4月15日止,開幕當天(24)在下午1:30舉辦茶會,參與茶會的有家長、國中小學生及社區居民,東山區區長致詞時表示:「將東山地景結合美感教育是個很棒的課程。東山圖書館剛整修完,設備及藏書都很豐富,期待東山區的居民能多多利用。多來閱讀,讓自己的心更美好」。

  仔細觀察學生作品的學生家長李承妍表示:「這是個很棒的課程,孩子會利用網路主動去了解東山街景的由來及特色,在看到這些創作時相當令人感動。」全程參與的國二陳宥霓同學表示:「在這個課程收穫很多,尤其是平時習以為常的東山街景,卻能透過不同角度發現它不同的美,並從創作輿圖的過程中激發了更多想像。」

  東山區圖書館配合舉辦主題書展,鼓勵民眾一同探索當代藝術、輿圖地景和在地文化之間繽紛多彩的關係。偏鄉國中生在專業教師的引導下辦美展已不是夢,未來將迸現更多新的火花!

▲《東山地景,我的輿圖》開幕照片

 

 

潘正育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資料來源/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本期報導

   [各期回顧] [投稿信箱] [藝推臉書]
〈大崎通訊電子報〉每月15日發刊,歡迎南藝師生踴躍投稿!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