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臺南設計週 環境醒思-孤獨的吸管
文、圖/材質創作與設計系 2019-02-15
應西屹設計有限公司之邀,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四位同學-何伃媜、張峰瑜、趙永凱、顏廷諾(依筆畫順序排列),在系主任鄭正雄老師與陳明鴻老師的帶領下,參與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2018臺南設計週」設計創作展。
▲海報與導覽手冊
展覽主題為「環境醒思-孤獨的吸管」,期盼讓參觀民眾瞭解隨著吸管的發明所帶來的公共衛生改革、立即性文化的形成,我們的生活產生了一日千里的改變,但在享受的過程中,迎面而來的是環境議題:台灣每年使用30億根吸管,加上其他塑膠製品共有800萬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也就是有91%的塑膠未進入回收系統,成為環境中的垃圾。近年來為了「可拋棄式的吸管」做適當的改良設計,雖然可解決一次性的問題,但若人們沒有建立資源回收再利用的使用習慣,終究淪為治標不治本的結果,更突顯出理想社會中的一種荒謬感。於是,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四位創作者,透過精采的視聽與互動作品,展現自身對於吸管議題的詮釋與思索。
▲何伃媜 《感同身受》 黃銅、水晶、金屬環、不鏽鋼針
理念:我們認為隨意丟棄的只是廉價、方便的物品,對其他生物而言卻是永生的傷害。別針具有象徵、裝飾的意味,吸管為貫穿整體的結構,與圖像的視覺感,讓大家意識時常使用的吸管,對環境造成危害,而這一切始作俑者就是人類,配戴作品所造成的不舒服感,請。省思。
▲張峰瑜 《監獄宣傳簡易指南》 回收吸管、影像
理念:不知不覺,塑膠吸管便成了眾矢之的,爾後不論是為了不要汙染環境,又或者看見了新的商機,新的吸管種類如雨後春筍出現,社會上充斥著環保救地球的口號。但人們始終沒意識到自己陷在困境裡頭,就算再多取代的新材質出現,根本的思維沒有改變就永遠走不出去,我把這些吸管製作的蛇籠放置在台南市區的四個方位,暗示著某種邊界圍牆,在人們看見這些"吸管垃圾"時,或許就會知道自己身處一座監獄。
▲趙永凱 《速度機器》 PLA可分解塑膠、空間、聲音裝置
理念:「管窺」生態災難,影射或這說模擬吸管生產系統,切不斷的光束不斷地輪迴,於投影幕上產生閃爍的光點,像是某種微弱的訊號負責承受聲音的載體。
▲顏廷諾 《Ventilator》 PLA可分解塑膠、吸管
理念:對未來的一種想像,生命治療依賴於維持器,其實在設備上就要花掉鉅額的健保費。如今人們對吸管早已過度依賴,而代價是不僅是製造了可觀的垃圾量,還產生了各種的環境議題。吸管盒本身有著常態習慣的語彙,有的人為了目的取之,有的人當下會多拿幾支吸管,甚至有人只是為了拿而拿的習慣。而外觀有著醫療設備的特徵,受治療者以拿取吸管之習慣來維持生命直到吸管取用完畢,透過這樣的意象,探討使用者與吸管之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材質創作與設計系
本期報導